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畜牧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畜牧科技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现代畜牧科技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皮宝安

月刊

2095-9737

yzjsgw@126.com

0451-86036168,57633298

150050

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大街518号

现代畜牧科技/Journal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以“普及养殖知识,推广新技术,为养殖户和基层技术人员服务”为办刊宗旨,内容实具体,操作性强,是养殖户和养殖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5株猪肠道无毒力且不耐药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生长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区炳明李清青陈晓洁萧碧扬...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从猪肠道中分离出无毒力基因且无耐药性的大肠杆菌菌株,分析其生长性能和遗传进化关系,进行致病性大肠杆菌常见的13个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和7类(14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测定无毒力且不耐药菌株的生长曲线,构建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研究共分离鉴定出206株大肠杆菌,107株大肠杆菌不含13种常规毒力基因,其中25株对7类(14种)抗生素敏感,这25株无毒力且不耐药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与3株典型大肠杆菌相似。16S rRNA进化树分析显示,有4株大肠杆菌与典型益生菌菌株的进化关系接近。综合生长曲线和16S rRNA进化树的结果,4株大肠杆菌可能是优质的猪肠道原生大肠杆菌菌株,具有研究潜力。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抗生素耐药性生长进化

    不同断奶日龄对舍饲肉用羔羊小肠组织形态发育变化的影响

    魏占虎王聪李冲郭江鹏...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日龄早期断奶对舍饲羔羊小肠组织形态发育变化的影响。该试验选用陶赛特(♂)×小尾寒羊(♀)杂交F1代公羔(单羔)55只,分为3个处理,测定小肠各段的隐窝深度、绒毛高度、绒毛高/隐窝深(V/C)等组织形态学指标。结果表明,28日龄断奶较42日龄对羔羊小肠组织形态学指标影响大,但其恢复能力较强(断奶后7 d开始恢复);断奶后28日龄断奶组十二指肠绒毛高与隐窝深以较大幅度持续下降,42日龄断奶组各指标也随断奶后天数而下降,但降幅较小;沿小肠近端至远端,断奶对小肠组织形态学指标的影响程度程度趋弱。结果提示,舍饲羔羊不同断奶日龄,会对其小肠组织形态学指标产生一定影响,28日龄断奶羔羊小肠组织形态学指标恢复能力强于42日龄断奶羔羊。

    舍饲羔羊小肠组织发育

    和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兰世捷苗艳陈亮朱庆贺...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和牛犊牛腹泻死亡原因,该试验采集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和牛腹泻犊牛的新鲜粪便10份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选择1株腹泻样品的纯化菌为供试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从10份样品中分离的10株病原菌与大肠埃希氏菌生长形态及生化特征一致,分离率为100%;供试菌株命名为Wagyu。1;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K88、CS31A、BfpA、EAST1和hlyA基因为阳性;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大肠埃希氏菌同源性为93。6%~99。9%,系统进化树显示,Wagyu。1与人源大肠埃希氏菌62-b pink菌株(Genbank登录号:MN208129)在同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仅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最敏感。结果表明,分离株Wagyu。1为一种毒力较强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其与人源大肠埃希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建议加强人畜分流管理,减少疫病的发生。

    和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分离鉴定系统进化树毒力基因

    新疆部分地区犊牛曼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王峰王志伟何宏陈钊明...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溶血性曼氏杆菌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BRD)的重要细菌性病原之一,给养牛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牛曼氏杆菌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为疫苗免疫,但牧场经常忽略该病的存在。为调查曼氏杆菌在新疆地区的整体流行情况,通过对南北疆20个牧场具有肺炎临床症状的犊牛进行鼻拭子采集,通过PCR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根据检测给牧场提供该病科学的防控意见。检测结果表明,肺炎发病牛共计116头,感染溶血性曼氏杆菌的牛96头,阳性率为82。76%(96/116),其中南疆肺炎犊牛曼氏杆菌病发病率为83。3%(50/60),北疆肺炎犊牛曼氏杆菌病发病率为82。14%(46/56)。临床病例表明,新疆地区该病主要高发于2~8月龄牛群,在全疆各地牧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研究结果证实,新疆地区的牧场急需进行曼氏杆菌疫苗的免疫防控工作。

    犊牛杆菌流行病学

    PRRSV GP2-GP4融合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宁慧敏彭娜娜陈玉豪李欣颖...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危害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病原之一,由于其结构蛋白GP2与GP4以复合物的形式与靶细胞的CD163受体结合,同时可参与病毒中和反应,因此开展GP2与GP4蛋白研究对PRRSV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将GP2和GP4基因通过柔性肽连接,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并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成功表达GP2-GP4融合蛋白,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纯化及复性后获得高纯度的GP2-GP4融合蛋白,通过免疫兔制备多克隆抗体。SDS-PAGE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大小约55 kDa,与预期一致;ELISA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效价达到1∶64000;Western blot与IFA结果表明,多克隆抗体能与GP2-GP4蛋白产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该研究实现了PRRSV GP2-GP4蛋白的融合表达,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了特异性良好的多克隆抗体,为探讨PRRSV GP2-GP4蛋白功能及后续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糖蛋白原核表达

    基于长短时记忆模型的包虫病爆发风险预测混合模型的建立

    陈春蓉赵瑾贺兆源李家宝...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分解方法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的混合模型,用于包虫病等传染性疾病未来爆发风险的预测。首先,从中国国家卫生部科学数据中心获取我国各省份2004-2019年包虫病的发病数据;其次,经过时间序列分解和LSTM网络分析建立混合预测模型;最后,对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与单个LSTM模型相比,时间序列分解得出的趋势分量结合LSTM的混合模型表现出较低的测试误差,表明该模型在预测发病趋势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该混合模型的建立为包虫病发病风险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参考和技术支持,对机器学习与传染病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度探索提供了研究基础。

    包虫病记忆模型风险预测机器学习

    规模化猪场二元杂交母猪繁殖性能分析

    王学顺季珉珉范玉娟陈英...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模化猪场二元母猪繁殖率高低是影响商品场生产效率的重要前提因素,为分析影响二元杂交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以某规模化猪场2023年二元杂交母猪全年繁殖生产记录数据为依据,从年龄(胎次)和繁殖季节2个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掌握影响二元杂交母猪繁殖的重要因素,为商品场二元母猪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母猪产仔性能中胎次对其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在第3~6胎时呈上升趋势,第4胎时产仔性能最佳,第7胎时明显下降。产仔月份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不显著,随着饲养管理水平的提升,月份对母猪的影响逐渐降低。规模化猪场可以根据第4胎时的母猪产仔情况对猪群年龄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第3~6胎次的母猪比重,及时淘汰低产母猪,更新猪群。

    养猪场繁殖性能

    象雄半细毛羊、藏系绵羊杂交F1代与其父本、母本品种的屠宰检测研究

    罗布确索朗杰布罗布占堆萨珍...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比较象雄半细毛羊与藏系绵羊杂交F1代与其父本、母本品种在屠宰性能方面的差异,通过系统的屠宰检测,评估各品种在屠宰率、胴体重量和肉质等关键指标上的表现。结果表明,杂交F1代在一些关键屠宰性能指标上展现出了优于或等同于其父本、母本品种的表现,尤其在肉质方面表现出潜在的改良优势。该项研究不仅为肉用羊的品种改良提供了试验依据,也为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羊肉的需求提供良好途径。

    半细毛羊杂交父本母本检测

    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对鹅蛋孵化性能的影响

    杨坤黄红陈志峰董佳强...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主要从保存温度、时间等方面对鹅蛋的孵化性能展开相关试验,将1000个种蛋按照保存温度的差异性分为5个小组,并将5种温度条件与4种时间条件进行两两组合,计算不同组合条件下的受精蛋孵化率及健雏率。经调查显示,当保存时间参数值为20 d时,对比不同温度对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其中6℃时的孵化率显著高于12℃(P<0。05),且6、9、12℃和常温下的孵化率均显著高于15℃时的孵化率(P<0。05)。根据试验分析可知,当保存温度设为6℃时,可以综合相关因素合理延长鹅种蛋的保存时间,这有利于改善鹅蛋的孵化性能。

    温度时间孵化性能

    大口黑鲈肠道结构及分区特性

    黄鑫志何子昕何焕榕苏友禄...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大口黑鲈肠道的形态结构及分区特点,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研究大口黑鲈肠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大口黑鲈肠道呈"S"形盘曲,比肠长为0。76±0。06。HE染色显示肠道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肠管直径、肠绒毛高度和数量由前到后渐减,前肠前段管径、绒毛高度最长,平均管径和高度分别为(5043。60±108。69)μm和(1479。86±45。84)μm;后肠末端管径、绒毛高度最短,分别为(2877。10±57。21)μm和(790。28±62。57)μm。肌层厚度前、后肠比中肠厚,前、后肠肌层最厚值分别为(339。76±22。56)μm和(251。59±26。94)μm,中肠肌层最厚值为(199。91±25。16)μm(P<0。05)。前肠末端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如肌层厚度、绒毛高度等与中肠结构特征相似。AB-PAS染色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后肠杯状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前肠杯状细胞的密度(P<0。05)。该研究丰富了对大口黑鲈的肠道生理学认识,并为其肠道分区提供参考。

    解剖学组织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