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林道立

季刊

1008-6536

yzjy222@sohu.com

0514-87697175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文昌西路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党的方针路线,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双百”方针,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开展高师、高职教育研究,加强学术交流,近年来在同类院校学报及省内高校学报界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去史入子":《穆天子传》文体之辨兼论小说概念的沿革

    刘金润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唐代的《隋书·经籍志》到明代《国史·经籍志》,《穆天子传》长期被归入史部的起居注类,清代四库馆臣上承《汉志》的小说文体概念,将该书划入子部"小说家",实现了"去史入子"的归类变革.该书成书年代与文本性质之争是著录变化的内因,而从外部看,汉代至晚清小说文类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亦能从《穆天子传》的"去史入子"一窥古代小说文体概念的流变.

    《穆天子传》去史入子小说文体官私书目

    《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名称考辨

    陶钰洁
    9-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存在"数术略"与"术数略"两种表述方式,根据唐末以前《七略》的文献征引情况可知并非错文倒乙.比较"术"与"数"含义的细微差别,两词的不同引申路径导致"术数"与"数术"具有不同的内涵,"数术"更为强调不可违抗之天命,改"术数略"为"数术略"是班固出于其天人合一思想的有意而为,体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变化.

    数术略《汉书·艺文志》天人合一名称考辨

    《荆楚岁时记》的目录类属变化及其成因探赜

    崔文元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最早系统记录地域岁时民俗的专门文献.其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经历了由"农家类"到"时令类"再到"地理类"的类属变化.出现这种类属变化的原因有二:一是目录分类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农家类"与"时令类"的由合到分、"时令类"的精简与"地理类"的扩充;二是《荆楚岁时记》一书自身包含有农事活动、岁时节令、地域风俗等多元内容,使其难以单一归类.这反映了 目录著作在建立类目和归属文献时会受到编目传统、具体文献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荆楚岁时记》目录归类成因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孙枝蔚诗歌研究

    范敏贞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学地理学视域研究孙枝蔚的诗歌,旨在论述其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原因.其诗歌创作风格尤以关中"沉郁豪放"和江南"绮丽温婉"为内核,且兼具不同的诗风.探究孙枝蔚诗歌风格差异的诸多原因,地理环境对诗歌风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除却诗人自身性情、际遇、社会等人文环境会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影响外,其所处的地理空间和区域气候等自然环境亦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孙枝蔚诗歌文学地理学沉郁豪放绮丽温婉

    吕高诗风的转变及其文坛地位评价——以《江峰漫稿》为中心

    张少锋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高曾在嘉靖十年前后,与王慎中、唐顺之、李开先、任瀚等八人在京城唱和酬答,名动士林,时称"嘉靖八才子".吕高前期对诗歌研究颇深,诗歌取法对象上及汉魏、六朝,下延中唐,对"前七子"复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后期因难以摆脱复古所带来的程式化困境,转而投向对科举制艺的研究,追求文章的法度及义理表达.吕高的《江峰漫稿》呈现出文学观念的转变,对考察明中期士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吕高《江峰漫稿》嘉靖八才子唐宋派文坛地位

    曾昭抡《缅边日记》中的边地城市书写

    余振鹏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缅边日记》描写的边地城市分为汉地边城和少数民族边城.两种边城在街道布局、城市建筑、生活习惯上有明显差异,体现出两种边城受到现代性冲击后产生的不同影响.边地城市在冲击中显现出自身独特性,包括汉地边城发展的滞后,少数民族边城民族化与现代化的交融.基于此,作者不仅刻画了边地城市整体风貌,还针对边地城市传统工艺的延续、边地城市的制度变迁等现代性变化以及少数民族人文关怀缺失这一尚待解决的困难提出了见解与思考,边地游记的意义就此确立.

    曾昭抡《缅边日记》边地城市现代性保守与新变

    耻感与死亡的具象化及其转向——《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与抒情

    严家强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与抒情中,呈现得最多也最为深刻的是耻感与死亡.耻感的产生源于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违背,它在日常中具象化为某种爱恨,并最终以死亡作为归宿.接受耻感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并把对死亡的反思从他人之死转向自身之死,重新塑造完整的自我.这个自我也就成为对抗耻感的力量,而死亡的悬临也将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力量.

    耻感死亡具象化《额尔古纳河右岸》

    北方想象及南方回归——《文城》的空间叙述方法

    刘丹
    42-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城》主人公在南北场域的穿梭显示出余华通过搭建空间推进小说叙述的创作尝试.其中,空间不仅作为故事背景出现以描画南北空间的地貌与人文风情,同时也实现了与主题和人物的互动,进而使《文城》在虚实场域中具备了寓言性质,显示出余华对南北文化的观察与认知.走进余华精心设计的南北空间,分析余华铺陈的文化图景,可以发掘余华创作的动力源所在.

    南北叙事《文城》空间性叙事策略

    迪克·赫伯迪格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符号学路径

    蒲昕雨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迪克·赫伯迪格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索是一场从亚文化、流行文化穿越到后现代主义并走向它的"另一面"的旅行.赫伯迪格整体采用了符号学路径对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将亚文化与流行文化看作拼贴的、风格化的符号,并格外关注符号消费行为展示的品味区隔成为不同意识对抗协商场所的可能性,从而挖掘出文化符号的情感性和政治潜能.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快感和流散性经验之上,赫伯迪格提出了以"情感联盟"为核心的身份政治策略.这一策略批判了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特质,并尝试超越这种否定性,通向更具有可能性和正向意义的"另一面".通过身份政治的构想,赫伯迪格试图探索后现代和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

    迪克·赫伯迪格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文化研究符号学

    《达洛维夫人》中的钟声意象解读

    李寅秋杨晓锐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达洛维夫人》中,报时的钟声贯穿全文,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方式,成为推进小说叙事与场景转换的关键.作为叙事"闪回"的听觉触点,钟声能引发小说人物的刹那之思,揭示出他们丰盈多变的精神世界.同时,定时敲响的钟声为不同个体的意识流动提供了共同的支撑点,由此营造出共时性体验.钟声的敲响意味着线性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弱的钟声里承载着小说人物对生命的沉思与顿悟.

    《达洛维夫人》钟声意识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