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植保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植保导刊
中国植保导刊

钟天润

月刊

1672-6820

zhibao@agri.gov.cn

010-59194728,59194736

100125

北京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植保导刊/Journal China Plant Protec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测报、检疫、防治、农药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相关方针政策、指导意见,交流植保工作经验。是广大植保技术推广单位及技术人员的好参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稻田抗二氯喹啉酸稗草的酶活变化研究

    宋伟丰韦庆慧师正浩李志勇...
    5-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氯喹啉酸原为防除水稻田稗草的特效药剂,但连续使用导致稗草对其抗性越来越强.从黑龙江省水稻田采集对二氯喹啉酸表现抗性的稗草,研究叶片中响应二氯喹啉酸作用的相关酶活的变化特点,发现CAT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越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越强;当受到二氯喹啉酸胁迫时,稗草的GST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会下降,但其高抗种群GST酶活的降幅小于敏感种群.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量变化,发现CAT的表达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高抗型稗草CAT表达量升幅明显大于敏感型稗草;GST酶表达量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高抗型稗草GST酶表达量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敏感型稗草,上述两种酶的表达量越高,则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越强.研究结果可为稗草抗药性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二氯喹啉酸稻田稗草除草剂抗性酶活性

    核桃黑斑病病原鉴定及不同核桃品种的抗病性评价

    吴曼曼孙书豪王霞朱文亭...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河南省温县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以及不同核桃品种对该病的抗性,以当地核桃病果上分离频率较高且具强致病性的代表性细菌(菌株编号WB-Wen2)为对象,结合菌落形态观察与gyrB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进行鉴定,并采集20个核桃品种的果实,在室内开展抗病性评价.经鉴定,温县核桃黑斑病病原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通过对接种后果实上的病斑直径进行系统聚类分析,20个品种中仅元林、中林1号、中林5号表现抗病,其余17个品种均表现感病,在果实生长后期需注意防控.

    核桃黑斑病成团泛菌品种抗病性聚类分析

    七叶树溃疡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药剂初筛

    张然翟敬宇李梓霄席昕...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的观赏树种七叶树在枝干部分出现褐色病斑,发病严重者树皮开裂、脱落,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以紫竹院公园为调查样地,观察记录七叶树上该病害的典型症状,采集样品,对分离出的真菌综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发现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在此基础上,选用不同稀释倍数的四霉素、代森锰锌、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进行防病药剂的室内初筛试验,对七叶树健康枝条造伤接菌,观察各施药处理枝条上病斑面积扩增情况,发现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组合的预防效果最好,先施药(较高剂量)后接菌处理的枝条病斑新增面积为0,相对防效达100%,贝莱斯芽孢杆菌先施药(较高剂量)后接菌处理的枝条病斑新增面积仅0.13 mm2,相对防效为98.75%,上述两处理可作为预防七叶树溃疡病的施药参考.

    七叶树溃疡病尖孢镰刀菌杀菌剂防治效果

    水稻寄生线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杜兴揭春玉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寄生线虫能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侵入根、茎、叶,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水稻生产安全.针对生产上几种主要水稻寄生线虫,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已报道的防治方法及防控效果等进行综述,并探讨了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科学制定水稻寄生线虫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水稻寄生线虫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防治方法

    点蜂缘蝽的产卵节律和介质选择行为观察

    王朝伟刘兴舟王月英尹毛珠...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点蜂缘蝽(Riptonus pedestris)在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已成为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是引起大豆"症青"因子之一.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观察记录了点蜂缘蝽成虫的产卵节律动态,及其对不同介质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点蜂缘蝽主要集中在羽化后6~18 d内产卵,其间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43.9%;日最高产卵量为188粒,产卵主要集中6:00-8:00和16:00-18:00进行.点蜂缘蝽成虫最喜欢选择在线和网布上产卵,产卵率分别为46.1%、39.5%,显著高于叶片组织和植株枝角.点蜂缘蝽成虫具有明显产卵节律和产卵选择性的研究结果,可为对其开展准确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点蜂缘蝽日产卵节律产卵介质选择日龄

    黄河三角洲藜麦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

    宋梦昭杨美艳高学民王婷...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黄河三角洲藜麦害虫及天敌的种类、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采用目测法、网捕法、粘虫板法和陷阱法对黄河三角洲藜麦田主要害虫及天敌进行调查统计.共发现害虫及天敌52种,隶属2纲11目27科,其中害虫31种,天敌21种.藜麦害虫优势种为豌豆蚜、藜蚜、花蓟马和烟蓟马,优势天敌为微小花蝽、烟蚜茧蜂、棉铃虫齿唇姬蜂和螟蛉盘绒茧蜂.明确了藜麦重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利用最优分割法,将藜麦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划分为3个时间段,第一时段的优势害虫为豌豆蚜、藜蚜,优势天敌为微小花蝽和烟蚜茧蜂;第二时段的优势害虫为烟蓟马和花蓟马,优势天敌为微小花蝽、烟蚜茧蜂和棉铃虫齿唇姬蜂;第三时段的优势害虫为烟蓟马和花蓟马,优势天敌为微小花蝽、棉铃虫齿唇姬蜂和螟蛉盘绒茧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制定盐碱地藜麦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和确保藜麦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黄河三角洲藜麦害虫自然天敌种群动态群落特征

    豫南茶园茶毛虫成虫性诱动态监测

    耿书宝张天海侯贺丽潘鹏亮...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豫南茶园中茶毛虫年发生代数和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摸清茶毛虫的发生规律,2019-2021和2023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了信阳市茶园中茶毛虫的发生动态.调查结果发现,2019、2020年发生2代,2021年发生不完全3代,2023年发生3代;第1代、第2代和第3代的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茶毛虫成虫发生量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年成虫年诱捕量分别为80.6、50.2、36.0和488.0头/台;其中2023年最多,第1代、第2代和第3代成虫诱捕量分别为50.8、61.4和264.9头/台.茶毛虫成虫年发生量在各个茶园中存在显著差异.平地茶园的年发生量高于丘陵茶园,信阳群体种的年发生量多高于薮北品种.本研究明确了豫南茶园中茶毛虫的年发生代数、成虫发生量和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对茶毛虫的准确预测预报及绿色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茶毛虫发生动态性信息素监测

    新疆胡杨河棉田灯下鳞翅目害虫种类及其种群动态

    陈丽华孔祥丽刘宁宁张红霞...
    45-5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杨河市是新疆的重要棉区,于2022年、2023年4-10月对胡杨河市棉田鳞翅目害虫进行定点灯光诱集和分类鉴定,并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2023年胡杨河市棉田分别诱集到鳞翅目害虫有夜蛾科8种、螟蛾科4种、卷蛾科1种、菜蛾科1种,共14种;其中2023年诱集到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比2022年分别降低64.3%和29.9%;甜菜夜蛾、棉铃虫、旋歧夜蛾和小菜蛾为两年间胡杨河市棉田灯下鳞翅目主要害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9月、6-8月、5-6月、5-8月.鳞翅目害虫物种和个体数量6-9月最高;春季4-5月和秋季10月种类和个体数量极少且以单一种类为主,2022年5月、2023年8月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2022年9月、2023年10月均匀度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害虫的监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胡杨河市鳞翅目物种多样性害虫监测

    翻耕深度对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马军韬张国民王永力邓凌韦...
    51-5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黑龙江哈尔滨稻田开展试验,设置翻耕深度10、20cm和30cm处理,模拟当地3种主要翻耕方式,处理后调查田间发病情况,探讨翻耕深度与稻瘟病、纹枯病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翻耕30 cm处理叶瘟发生率为各处理最低,病菌初侵染末期和再侵染末期分别为18.00%和75.67%;翻耕30 cm处理穗颈瘟发生率为各处理最低,病菌初侵染末期为20.33%;翻耕30 cm处理纹枯病发生率最低,病菌初侵染末期和再侵染末期分别为9.33%和22.00%.结果一致表明,翻耕30 cm所模拟的深翻耕作方式更有利于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生态防控.

    翻耕深度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生态防控

    伴生植物发酵液的制备优化及其缓解人参连作障碍的效果

    周一王丽翔苗馨月王二刚...
    55-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长期连续单一种植人参造成的参地土壤恶化、人参产量下降等连作障碍,选取两种常见的人参伴生植物歪头菜、白屈菜制备发酵液,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两种植物发酵液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评估相应处理人参幼苗的生长状态.结果表明,制备两种植物发酵液的最佳工艺条件均为转速200r/min、发酵温度37 ℃、pH 7、发酵时间24 h.两种植物发酵液均可改善土壤肥力和人参长势,其中以白屈菜发酵液的改良效果更明显,伴生植物发酵液灌根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植参土壤的养分结构,有利于缓解连作障碍,提升人参品质.

    人参伴生植物发酵液连作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