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诊断病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丁华野,周晓军

月刊

1007-8096

zdbl@263.net

010-66721843

100700

北京市东四南门仓5号

诊断病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消化道储晶体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学分析

    杜强薛丽燕
    1131-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发生于消化道的储晶体组织细胞增多症(CSH)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与其相关的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方法 对 1 例胃体黏膜储晶体组织细胞增多症活检标本的内镜表现、HE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及基因重排检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和总结消化道原发储晶体组织细胞增多症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内镜下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白色斑块,HE切片:胃黏膜固有层可见大量胞质内含有晶体状包涵体的细胞增生聚集,深部伴较多浆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证实含晶体状包涵体的细胞为组织细胞,晶体状包涵体及周围浆细胞均存在κ轻链限制性表达,基因重排检测显示B细胞受体克隆性重排,证明晶体成分为组织细胞吞噬的免疫球蛋白,并且提示其与B细胞单克隆增生性病变相关.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伴浆样分化,伴储晶体组织细胞增多症.回顾了文献中报道的 21 例消化道原发储晶体组织细胞增多症,发现多数患者合并有B细胞淋巴瘤或单克隆淋巴/浆细胞增生性病变,少数病例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特殊用药史相关.结论 消化道储晶体组织细胞增多症罕见,鉴别诊断包括卢梭小体胃炎低黏附性癌、颗粒细胞瘤等病变,依据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并不困难.但该病变常合并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或其他非肿瘤性病变,需结合基因重排检测、临床表现、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储晶体组织细胞增多症基因重排鉴别诊断免疫组化淋巴瘤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吴敏左春霞谢建兰张彦宁...
    1136-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TM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 例TMG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表达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 例患者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5岁.主要表现为睾丸肿大,2 例伴疼痛,2 例有睾丸外伤史.大体检查肿瘤大多单发,左侧为主,最大径为2.0~10.0 cm,切面呈灰白色、灰黄色或灰褐色,实性或囊实性.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结构及形态多样,以不同种类及比例混合,包括6例胚胎性癌,5 例精原细胞瘤,5 例卵黄囊瘤,4 例畸胎瘤,3 例绒毛膜癌,2 例侵犯脉管,1例侵犯附睾.随访12个月~178 个月,2 例失访,5 例获得随访,治疗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及术后化疗,均存活,除1例肺转移外,其余患者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TMGCT是一种少见的睾丸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免疫组化标记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诊断鉴别诊断

    宫颈淋巴组织旺炽性增生与宫颈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相关文献复习

    王红贾丛伟
    1141-114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淋巴组织旺炽性增生与宫颈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 2 例宫颈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结合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临床特点,做出最终的病理诊断,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病例 1 宫颈口有一息肉样物,镜下未见淋巴组织浸润性生长,虽然检测到B细胞克隆性基因重排,但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及血清学检测,最终诊断为淋巴组织旺炽性增生(淋巴瘤样病变).病例 2 宫颈增大肥厚呈桶状,影像学提示局部与膀胱直肠及邻近阴道组织分界不清,镜下见肿瘤性坏死,侵犯鳞状上皮且向下弥漫浸润,并检测到B细胞克隆性基因重排,故最终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结论 宫颈部位淋巴组织旺炽性增生为良性病变,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可见较多核分裂象,部分病例甚至可以检测出单克隆性基因重排,极易误诊为淋巴瘤;而宫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肿瘤性病变,两者在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甚至基因重排检测有重叠,诊断时需要结合阴道镜表现及全身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最终诊断.

    宫颈淋巴瘤淋巴组织旺炽性增生淋巴瘤样病变

    肺腺癌组织中c-MET与其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阙海涛陈海生严爱婷
    1145-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腺癌组织中 c-MET 水平与其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2020 年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我院胸心外科进行肺癌手术切除病例共 496 例,收集其中予以肺癌根治术的100 例患者的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ET蛋白的表达,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TNM分期、吸烟史及IASLC分级,并进行随访.结果 c-MET蛋白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5.801,P=0.001);c-MET的阳性表达与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N分期、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年龄=3.021,P=0.0821;χ2 性别=0.601,P=0.438;χ2 吸烟=1.382,P=0.241;χ2 N分期=0.683,P=0.408;χ2 M分期=1.032,P=0.311);c-MET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T分期、IASLC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TNM分期=8.651,P=0.003;χ2 T分期=5.210,P=0.022;χ2 IASLC分级=9.031,P=0.011);c-MET阳性表达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为 14 月,阴性表达组为 31 月(χ2=9.271,P=0.009),c-MET阳性表达组的 2 年复发率为 75.13%,高于c-MET阴性表达组(χ2=8.091,P=0.013).结论 c-MET在肺腺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与TNM分期、T分期、IASLC分级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和患者预后相关.

    肺腺癌间质上皮转化因子TNM分期预后

    非典型腺细胞在宫颈细胞学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李栋连孙春杰张云岗
    1150-1154,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非典型腺细胞(AGC)和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及组织学的关系,探讨AGC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们对 2017 年 2 月至 2022 年 1 月诊断为AGC的 50 位患者的宫颈组织学、子宫内膜组织学及HR-HPV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年龄组患有鳞状上皮病变和腺上皮病变患者的HPV检出率.结果 AGC的检出率为 0.04%(50/116598).在 50 位AGC患者中有 35 例获得有效随访,其中年龄>40 岁组的子宫内膜病变检出率(30.4%,7/23)明显高于≤40 岁组(0,0/11)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40 岁组的宫颈病变检出率(7/12,58.3%)明显高于年龄>40 岁组的检出率(4/23,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宫颈上皮内病变的 HR-HPV 阳性率(5/9,55.6%)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病变(1/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虽然AGC检出率较低,但其与多种癌症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AGC结合患者年龄以及HPV检测对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非典型腺细胞宫颈细胞学高危人乳头状瘤临床诊断检出率

    尿液细胞学多瘤病毒感染的临床和细胞病理学检查分析

    杨巧陈佳丁萍聂尊珍...
    115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尿液细胞学多瘤病毒(PyV)感染的临床、细胞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西安大兴医院病理科2022 年10 月至2024 年3 月期间送检的尿液样本,共计2128 例,其中有PyV感染的病例 15 例共计 18 份样本,发病率约 0.84%.回顾性分析 15 例PyV感染的临床资料、细胞学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15 例多瘤病毒感染患者,年龄 26~86 岁(平均年龄 57 岁),男性 13 例,女性 2 例,7 例有恶性肿瘤病史(包括前列腺癌 2 例,肾透明细胞癌 2 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胃癌、口咽癌合并前列腺癌各 1 例),前列腺增生 3 例(1 例伴肾透明细胞癌,1 例伴泌尿道感染),肾移植术后 2 例,泌尿道感染 3 例,输尿管结石伴积水、腰痛待查各 1 例.镜下可见两种细胞成分,一种为核大形态规则、核膜光滑且染色质均质浓染的细胞,单核或双核,胞质丰富或稀少至无胞质;另一种细胞核更大,核膜略不规则,染色质丝网状、淡染,几乎无胞质.14/14 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SV40 阳性.结论 PyV感染的细胞,易误诊为非典型尿路上皮细胞或尿路上皮癌,对于肾移植术后患者关系到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准确识别临床意义重大,形态结合SV40 阳性可明确诊断.

    尿液细胞学多瘤病毒细胞病理鉴别诊断SV40

    硬化性肺细胞瘤20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分析

    张桃桃杨喆杨丹宋思凡...
    1160-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术中冰冻诊断硬化性肺细胞瘤(SP)一直具有挑战性.本研究探讨S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SP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 例SP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对比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病理学特点.结果 术中冰冻:17 例诊断为SP;1 例诊断为梭形细胞肿瘤;1 例诊断为低分化癌,倾向腺癌;1 例肺泡上皮增生,考虑肿瘤边缘区改变.石蜡切片表现为 2 种细胞(立方状表面细胞与圆形间质细胞)和 4 种结构(乳头状、实性、硬化与血管瘤样结构).免疫表型上,表面细胞和间质细胞均表达TTF-1 和EMA,而AE1/AE3 和CK7 只表达于表面细胞.结论 避免冰冻误诊的关键需在肺结节的术中冰冻诊断中保持对SP的警惕性,结合影像学和大体检查评估肿瘤界限,组织学上识别SP特征性的生长结构模式和肿瘤中的两种细胞.

    硬化性肺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术中冰冻病理诊断

    CDK1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管瑜陈娜周游马东慎...
    1165-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CDK1)在滑膜肉瘤(SS)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SS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1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1 月诊断为SS的病例 37 例以及肿瘤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DK1 的表达,比较SS组和正常对照组CDK1 的表达以及与SS预后的关系.结果 SS组CDK1 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析CDK1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发现CDK1 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和Ki-67 指数两组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DK1 阳性强度与Ki-67 指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DK1≤2+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长于CDK1>2+患者,Ki-67 指数≤15%术后OS较>15%患者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复发和CDK1 表达可作为SS患者术后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CDK1 表达增高可能在S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K1 抗体可以作为SS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并为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滑膜肉瘤细胞周期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LZTS2、FN1、miR-146a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研究

    吴静静张辉
    1170-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因子2(LZTS2)、纤连蛋白1(FN1)、微小核糖核酸-146a(miR-146a)差异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 109 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全切除术,并收集患者术中切除的部分癌旁组织和癌组织,比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患者癌组织中LZTS2、FN1、miR-146a表达,并分析癌组织中上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LZTS2 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而FN1 阳性表达率及miR-146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者比,LZTS2在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更低,FN1 阳性表达率及miR-146a表达更高(P<0.05).癌组织中LZTS2 与FN1 及miR-146a呈负相关,FN1 与miR-146a呈正相关(P<0.05).结论 甲状腺癌中LZTS2 呈低表达,而FN1 及miR-146a呈高表达,这些改变可能参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

    甲状腺癌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因子2纤连蛋白1微小核糖核酸-146a病理特点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27例初诊骨髓活检病理组织学诊断分析

    刘建勇李艳春张娟刘佳...
    1175-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北京海思特医学检验实验室 2021 年至 2023 年初诊的 127 例ET病例,通过骨髓活检、免疫组化、Gomori网状纤维染色、分子遗传学等检测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 例ET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正常/活跃 66.1%(84/127)、明显活跃32.3%(41/127)、极度活跃 1.5%(2/127).免疫组化CD61 证实巨核细胞显著增多,体积巨大,核深分叶及过度分叶;Gomori网状纤维染色证实骨髓网状纤维组织MF-1 级多见;分子检测JAK2 基因突变率 73.2%(93/127)、CALR基因突变率 20.5%(26/127)、MPL基因突变率 3.9%(5/127),基因突变率 97.6%(119/127).结论 ET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或活跃常见,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组织以MF-1级增生为主,ET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形态学较难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骨髓组织学特点、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另同时结合Gomori网状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有助于病理精准分期.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活检免疫组化Gomori网状纤维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