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诊断病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丁华野,周晓军

月刊

1007-8096

zdbl@263.net

010-66721843

100700

北京市东四南门仓5号

诊断病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李倩茹刘振华金华
    93-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 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 3种组织学亚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IOPN)和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三者临床特征相似,但预后差异较大,伴浸润时IPMN预后较差,ITPN其次,IOPN最好,组织学形态是其主要鉴别要点,免疫表型对其鉴别起辅助作用.结论 病理组织学形态是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学亚型的关键,免疫表型具有辅助作用.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5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张燕林谢建兰周小鸽
    97-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总结5例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并随访.结果 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个月到21岁.病程2周到5个月.症状主要①感觉和活动受限,皮肤结节,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减少等.②低倍见小淋巴细胞及淡染组织细胞.高倍组织细胞呈卵圆形细胞核、嗜碱性核仁和嗜酸性胞质.可见侵入表皮现象.3例可见坏死.③免疫组化CD68、CD163和ALK阳性.④随访4~26个月,平均随访15.4个月.所有病例均显示ALK基因异常,包括4例KIF5B-ALK融合和1例CLTC-ALK融合.结论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组织形态学谱系,综合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后评估.

    组织细胞增生症ALK组织病理中枢神经系统

    肾单位肾痨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张慧李红霞张文博霍延红...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单位肾痨(NPHP)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总结1例NPHP患者临床及肾活检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21岁,因发现血肌酐升高1周入院,无明显临床症状.化验示低比重尿、尿蛋白及尿红细胞阴性、贫血;B超可见肾实质回声增强,核磁发现右肾上极小囊肿.肾活检病理示肾小管间质肾病伴肾小管囊性扩张,提示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可能.全基因外显子测序发现NPHP4基因的两个位点突变,该突变可导致肾单位肾痨4型(NPHP4).结论 NPH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依靠典型的病理改变或基因检测.NPHP病理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常表现为三联征:肾小管基底膜破坏、肾小管萎缩及囊性扩张、肾间质纤维化.目前已知的NPHP致病基因有20余种,分子基因筛查可发现致病基因.

    肾单位肾痨NPHP临床病理基因突变

    胃原发NK/T细胞淋巴瘤4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崔文静丁晓琛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原发胃的NK/T细胞淋巴瘤极为罕见,通过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4-01-2023-03年确诊为该疾病的病例.结果 4例病例患者年龄为48~71岁(中位年龄61岁),男女比为1∶1.镜下特点以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为主,细胞核不规则、扭曲或成角,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凋亡小体及核碎屑,常可见血管侵犯,伴溃疡及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 CD3(4/4)、CD56(3/4)、TIA(4/4)、Granzyme B(3/4)及 CD30(3/4)阳性,Ki-67 增殖指数 50%~80%.4例病例原位杂交EBER均为阳性.结论 该疾病比较罕见,不要漏诊及误诊.该疾病的预后需要更多的病例随访观察,但CD30的表达可为复发难治患者提供新的希望.

    NK/T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预后

    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兰秋霞马强肖华亮
    110-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EIT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收集本院诊断的3例MEITL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归纳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镜下见淋巴细胞弥漫浸润肠壁全层,肠黏膜糜烂伴溃疡形成,可见淋巴上皮病变,肿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细胞中等大小,核仁可见,细胞膜不规则,胞质淡染,可见核分裂象及核碎裂.免疫组化:3例均表达CD3、CD2、CD7、CD8、CD56、TIA-1,均不表达CD20、PAX-5、CD30、EBER、H3k36me,Ki-67增殖指数约70%,p53散在弱阳.结论 MEITL较为罕见,临床症状不特异,早期易漏诊,晚期易与其他恶性肿瘤混淆,大多为术后病理诊断明确.

    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诊断鉴别诊断淋巴瘤治疗

    PSC及WHO胰胆管细胞学报告系统在胰腺肿物诊断中的应用

    王苗杨艳余小蒙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apanicolaou细胞病理学会(PSC)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胰胆管细胞学报告系统在胰腺肿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411例胰腺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EUS-FNAC),根据PSC及WHO进行分级,并与组织病理对比分析.结果 根据PSC,18例(4.4%)诊断为Ⅰ级;155例(37.7%)诊断为Ⅱ级;32例(7.8%)诊断为Ⅲ级;64例(15.6%)诊断为Ⅳ级(其中ⅣA级14例,ⅣB级50例);51例(12.4%)诊断为Ⅴ级;91例(22.1%)诊断为Ⅵ级.根据WHO:Ⅰ-Ⅲ级病变分类与PSC分类一致;14例(3.4%)诊断为Ⅳ级;39例(9.4%)诊断为Ⅴ级;51例(12.4%)诊断为Ⅵ级;102例(24.9%)诊断为Ⅶ级.FNAC对胰腺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5.7%(376/393),敏感性为96.5%(196/203),特异性为94.7%(180/190).结论 PSC和WHO胰胆管细胞学报告可以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PSC胰胆管细胞学报告系统WHO胰胆管细胞学报告系统胰腺肿物细胞病理

    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活检病理形态学分析及IFI16表达的临床意义

    畅立铭王全红王冠宙
    119-12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活检病理形态学分析及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108例初发MM患者均行病理形态学分析,检测IFI16表达水平.使用Logistic及ROC分析骨髓活检病理形态学结果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06例MM患者增殖模式分型结节型占比最多,成熟度分型Ⅰ型占比最多;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占比、诊断到治疗时间≥3个月占比、ISS分期Ⅲ期占比、成熟度Ⅲ型占比、弥漫型占比及IFI16高表达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显示除诊断到治疗时间≥3个月外,其余均为M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显示病理形态学联合IFI16预测MM预后的AUC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初发MM患者病理形态学中成熟度Ⅲ型、弥漫型及IFI16高表达MM患者预后不良.

    多发性骨髓瘤病理形态学分析干扰素诱导蛋白16预后

    卵巢浆黏液性肿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及分子特征

    刘晔任雷王雯雯顾慧...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7例卵巢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 7例患者年龄25-56岁,中位年龄42岁,肿瘤最大径2.8-13.0 cm,1例双侧,6例单侧.7例均由颈管内膜型黏液上皮及苗勒管上皮组成,形成乳头状、筛状及微乳头状结构,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毁损性浸润及细胞异型显著提示恶变.免疫组化:7例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细胞角蛋白7;5例表达PAX-8;3例表达PAX-2;7例PTEN缺失;Ki-67增殖指数为 5%~40%;2 例 BRAF、PIK3CA、PIK3R1、PTEN 基因突变,ARID1A、Tp53、BRCA1、BRCA2 未见异常.7 例均微卫星稳定.结论 卵巢浆黏液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提示其与子宫内膜样肿瘤重叠,预后较好.

    卵巢浆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癌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二代测序

    通知

    127页

    乳腺腺泡细胞癌新辅助化疗前后临床病理分析

    鞠仙莉柯晓康阎红琳黄奥玲...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腺泡细胞癌(ACCA)新辅助化疗前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诊断的1例乳腺AC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47岁.化疗前肿瘤组织形态多样,呈巢状、腺泡状或条索状分布,并向周围的纤维脂肪组织中浸润性生长;癌细胞核多形性明显,染色质粗糙,胞质嗜碱性.化疗后仅见腺泡状或微腺样结构,腺腔内可见嗜酸性胶样分泌物;癌细胞形态温和,核小较均一,胞质透亮,间质可见明显纤维化及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在乳腺ACCA新辅助化疗中,中-低分化成分(实性巢状、条索状结构)相比于高分化成分(正常腺泡状结构)对化疗更敏感,需与分泌性癌、大汗腺癌、嗜酸细胞癌等疾病相鉴别.

    乳腺腺泡细胞癌新辅助化疗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