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诊断病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丁华野,周晓军

月刊

1007-8096

zdbl@263.net

010-66721843

100700

北京市东四南门仓5号

诊断病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石蜡包埋组织和宫颈脱落细胞中的对比分析

    林燕蝶李晓粤马紫瑜李静...
    27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石蜡包埋(FFPE)宫颈组织和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结果差异,评估组织样本HPV分型检测的必要性.方法 随机抽取2021-2022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就诊患者101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宫颈炎21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19例,通过杂交导流技术比较其宫颈脱落细胞和福尔马林固定组织标本中的HPV检测结果.结果 宫颈脱落细胞和组织对HPV DNA的总体一致率为78.2%.伴随宫颈病变进展,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组织样本中HPV结果一致性显著增高(P<0.0001).相比于宫颈脱落细胞,宫颈组织HPV检测对宫颈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P<0.0001).最常见的组织内HPV感染型别依次为HPV16、52、58,18和33,是较易引起宫颈组织病变的HPV分型和潜在有效的HPV疫苗型别.结论 宫颈组织样本HPV DNA分型检测有助于评估病毒感染位置及转染状态并指导疫苗研发.

    宫颈组织宫颈脱落细胞HPV疫苗宫颈病变

    具有POLE致病性突变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

    蔡宇梦周杨汪昊庞钧译...
    282-286,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具有POLE致病性突变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 选取179例EC患者,根据POLE基因突变、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及p53表达/TP53突变进行分子分型,分析POLE mut型E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结果 POLE mut20例,MMRd48例,NSMP 90例,p53 abn 21例.POLE mut EC多为FIGOⅠ期(17/20),中-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EEC)(13/20)、局限于内膜/浅肌层(17/20)、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显著(17/20)、无/局灶(LVSI)(18/20)、无淋巴结转移(19/20).4个亚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LE mut型预后最好,具有多重分类特征的病例预后更接近POLE mut型.结论 POLE mut EC提示着较高的组织学分级,较早的临床分期及较好的预后;POLE mut可继发dMMR/MSI-H表型及p53/TP53异常,应归类为POLE mut型.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POLE错配修复缺陷TP53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李栋连孙春杰王晓晶贾帅...
    287-290,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7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1.1%(7/636).年龄32~77岁,平均58岁.病程10天~3年,71.4%(5/7)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28.6%(2/7)位于右侧,均为单发病灶.临床主要症状是无痛性包块,57.1%(4/7)有肿块进行性增大病史.组织学以肿瘤中央出现大片坏死或无细胞区为显著特点,肿瘤边缘残留少量癌组织,残留的癌组织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7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中,7 例(100%)癌细胞 CK8/18(+),5 例(71.4%)例 CK5/6(+),4 例(57.1%)P63(+),7 例(100%)Ki-67 密集区增殖指数≥30%.结论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结构特征的浸润性癌,正确认识该肿瘤可避免漏诊和误诊.

    乳腺癌中央坏死性组织形态免疫组化临床病理学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6例临床病理分析

    曾贝贝金木兰谢燕陈红...
    29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术后病理确诊的6例LPD患者,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学等特点.结果 患者均有子宫肌瘤切除既往史,且本次术后病理均符合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免疫组化结果:SMA、H-caldesmon均为阳性;ER和PR为弥漫阳性;Ki-67指数平均为4%(值域:1%~8%).结论 LPD的确诊需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尽量减少因医源性因素导致LPD发生的可能,且对于术后病理亚型为富于细胞型的子宫平滑肌瘤应加强随访.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平滑肌瘤腹膜肿瘤子宫肿瘤平滑肌瘤病

    子宫颈单克隆浆细胞增生2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刘祖平曹棉富黄娟孟刚...
    296-299,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例宫颈单克隆浆细胞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分子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2例宫颈单克隆浆细胞增生进行临床及影像分析、形态学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检测.结果 病例1,23岁女性,宫颈黏膜上皮下弥漫浸润不同成熟度的浆细胞,可见多核细胞.病例2,37岁女性,宫颈间质内弥漫浸润具有非典型性的浆样分化的细胞.2例患者影像学均未发现宫颈占位,均显示轻链限制性表达和免疫球蛋白克隆性基因重排,均未进行其他特殊治疗,随访无明显不适.结论 宫颈单克隆浆细胞增生是临床罕见的淋巴瘤样病变,常伴轻链限制性表达及免疫球蛋白克隆性基因重排,易被误诊为髓外浆细胞瘤而造成过度治疗.该病预后良好,切除局部病变后随访观察即可.

    宫颈肿瘤单克隆浆细胞增生髓外浆细胞瘤淋巴瘤样病变

    EBNA2免疫组化在EB病毒阳性淋巴组织疾病中的表达意义

    张燕林贺文谢建兰郑晓丹...
    300-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EBNA2免疫组化在不同EB病毒阳性淋巴组织疾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在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344例EB病毒阳性的淋巴组织疾病,总结EBNA2免疫组化在病变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不同的EBV阳性淋巴组织病变,EBNA2的阳性表达不同:IM中阳性39例(39/46),EBV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3/30),淋巴瘤样肉芽肿1例(1/5),纤维素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2/2),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1/14),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32例(32/58)(包括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1例,HIV相关Burkitt淋巴瘤1例,HI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原发免疫缺陷疾病相关淋巴组织疾病6例,医源性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例).其余均显示EBNA2阴性.②不同病变中的EBNA2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不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EBNA2阳性细胞相对较少,并且多呈散在分布,几乎很少见到簇状聚集的情况.EBNA2阳性细胞多表现为≤10个/HPF,少见11~50个/HPF,仅有个别病例显示大于50个/HPF.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中,出现大量EBNA2阳性细胞,阳性细胞较弥漫分布,大部分为强阳性,并且阳性细胞多显示大于50个/HPF.结论 EBNA2阳性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一定的价值;当病变表达EBNA2时,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免疫缺陷或处于免疫失调状态,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EB病毒淋巴组织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核抗原2

    子宫内膜癌组织LAMB3、FABP6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吕元杰周玮玮张景瑜冯婧...
    304-308,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层黏连蛋白亚基β3(LAMB3)、脂肪酸结合蛋白6(FABP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 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收集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为研究样本.检测LAMB3、FABP6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LAMB3和FABP6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AMB3、FABP6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AMB3与FABP6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LAMB3低表达组的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P<0.05),FABP6低表达组的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P<0.05);FIGO分期为Ⅲ期、肌层浸润深度≥1/2、淋巴结转移、低分化、POLE无突变型、LAMB3高表达及FABP6高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LAMB3、FABP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子宫内膜癌层黏连蛋白亚基β3脂肪酸结合蛋白6预后

    淋巴结血管肌瘤性错构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肖敏葛小霞曲利娟王明月...
    309-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结血管肌瘤性错构瘤(A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病理科5例AHL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 5例AHL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1~77岁,中位年龄55岁.眼观:病灶处切面灰白色,质韧.镜检:淋巴结实质被不规则增生的厚壁血管、平滑肌及纤维组织所取代,病变从门部向实质内延伸,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围绕在血管壁周围或不规则穿插在纤维组织中.免疫表型:平滑肌组织表达Desmin、SMA,病理诊断:AHL.结论 AHL临床少见,部分病理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避免漏诊与误诊.

    淋巴结血管肌瘤性错构瘤病理学特征

    FN1、PRO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中的表达意义

    贾宁蹇顺海赵棋
    313-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FN1、PRO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N1、PROS1在114例PTC合并HT组织与81例仅为HT组织中表达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二者表达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FN1、PROS1及二者联合对合并HT的PTC诊断价值.结果 在合并HT的PTC组织中,FN1、PROS1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HT组织(P<0.001).FN1、PROS1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Spearman分析结果示,在合并HT的PTC组织中FN1、PROS1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398,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FN1、PROS1及二者联合检测合并HT的PTC敏感度分别为95.06%、88.89%和90.12%,特异度分别为91.23%、92.11%和95.61%.结论 FN1、PROS1在合并HT的PTC组织中高表达,且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对合并HT的PTC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效能免疫组化FN1PROS1

    乳腺纤维瘤病1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

    涂金花黄艳付莉张海芳...
    318-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BF)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BF的影像及病理学、免疫组化特征和预后.结果 患者年龄21~33岁,中位年龄25岁,均为女性,肿瘤大小0.7~4.5 cm,中位大小2.1 cm.镜下见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状排列,浸润乳腺实质,局部淋巴细胞浸润,以边缘区最明显.免疫组化:7 例 β-catenin 核阳性,11 例 SMA 阳性;9 例 Desmin 阳性;CKpan、CK5/6、p63、ER、PR、CD34、S-100均呈阴性,Ki-67均小于5%.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BF为少见的乳腺间质肿瘤,临床易误诊为癌,细针穿刺病理同样易漏诊、误诊;正确的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多学科诊疗治疗模式下,综合评估肿瘤生长进展、肿瘤负荷和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合理的综合治疗策略非常重要.

    乳腺纤维瘤病临床病理预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