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管理

宋铁栋

双月刊

1674-6252

cem@mep.gov.cn;zghjgl@126.com;hr14000@sohu.com

010-8463635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中国环境管理/Journal 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效果评估——基于绿色经济转型视角

    张梦黄颖利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系统评估环境规制政策协同效应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2006-2020年281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双试点政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相比于非试点城市,双试点政策的实施使试点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约8。29%,此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等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②双试点政策比单试点政策更能显著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政策间存在协同效应;③双试点政策通过创新型和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促进绿色经济效率,同时会增加能源消费规模进而抑制绿色经济效率;④双试点政策对周围100~900 km以内区域的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丰富了环境政策协同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科学支持。

    双试点政策绿色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网络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现状、成效及对策

    李梅杨萍张敏
    82-8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区域环境治理已进入多元行动主体之间广泛而深度合作的时代,网络特征越发明显。本文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治理、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从府际关系网络、跨区域治理组织、合作协议体系、多主体协同效应、机制创新等方面总结网络视角下环境协同治理现状及成效;结合存在问题,从治理模式转型、跨区域统筹能力、跨界协调机制市场化治理工具、政府网络管理能力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治理网络多元共治

    考虑不同合作模式和多方奖惩的绿色信贷风险优化控制研究

    陈海贝赵湘莲
    8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信贷风险的优化控制,有利于推动绿色信贷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本研究将政府部门、环保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行为纳入同一个理论体系中,充分考虑影响参与主体最优努力水平和绿色信贷风险最优轨迹的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合作模式下的绿色信贷风险优化控制模型,分析不同情境下参与主体的努力水平,比较绿色信贷风险的最优轨迹,找出绿色信贷风险优化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四方合作模式对绿色信贷风险的优化控制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政府的参与能够有效带动其余合作者的积极性。第三,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共存和投入互动关系。第四,补贴和惩罚措施在合作过程中能够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但在非合作模式下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第五,参与主体的协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绿色信贷风险的优化控制。因此,需要灵活运用行政、经济或法律等多种干预手段,并对补贴用途进行考评和增强舆论监督,防止金融机构和企业将绿色补贴挪作他用。同时,建立符合国内绿色信贷发展特点的风险标准,统一绿色信贷风险的评判和管控依据。

    绿色信贷绿色信贷风险优化控制风险优化

    "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探索与实践:以烟台市为例

    张南南秦昌波于雷厉斌...
    107-11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举措。本文结合试点城市实践,提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技术路径,包括基础评价、"三线"协同性分析、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构建了大气污染物和CO2一体化排放清单,用于识别减污降碳协同的重点行业和重点管控单元;提出将"双高"排放热点网格应用于优化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分区的方法;构建了环境管控单元—重点行业—技术措施库的空间映射图,并应用于环境准入清单优化。通过本次试点研究,以期为完善"三线一单"编制技术方法、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方法

    省级政府环境治理绩效的组态生成机制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动态FSQCA分析

    涂天诚郭道久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省级政府承担着改善地区环境质量,守护一方绿水青山的重任。探究不同制度条件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绩效的组态生成机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本文对30个省级行政区2017-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动态的汇总型FSQCA分析。研究发现:单一条件不能构成省级政府环境治理高绩效的必要生成条件;生成省级政府环境治理高绩效的组态机制共有四种,分别为:数据赋能单向机制、市场—法治协同机制、市场—公众协同机制以及政治—数据协同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不同地区,生成省级政府环境治理高绩效的组态机制具有差异性。

    政府环境治理环境治理绩效组态机制多重制度逻辑动态FSQCA分析

    灰水足迹研究进展与方法学改进

    李慧郑王睿刘耕源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灰水足迹是水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义为稀释污染物所需的水量。灰水足迹作为水污染的体积量化指标,已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底层数据缺乏和方法体系限制,灰水足迹研究尚无法为实践管理提供有效支持。本文剖析了灰水足迹评价的必要性及相关概念内涵,从灰水足迹核算方法及适用范围、演化机制、基于灰水足迹的虚拟水流动路径解析等方面综述其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灰水足迹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思路。同时,为实现灰水足迹深度应用,进一步阐述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灰水足迹数据库、基于实体—虚拟灰水耦合流动格局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和推进灰水足迹标签制度以消费侧选择引导生产侧绿色转型。

    灰水足迹水足迹水污染方法学改进深度应用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理论建构与路径完善

    张舟航王灿发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碳捕集与封存为典型的新兴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降碳功能显著,但该技术颇具不确定性。"决策于未知"成为政府规制技术风险的真实写照,如何在鼓励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同时,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挑战与安全诉求,既是国家必须肩负的义务,也是回应公众期待的内在要求。应运而生的风险预防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为技术风险规制提供了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对于碳捕获、封存技术发展与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风险预防原则在技术规制中,应当整体遵循弱风险预防理念,彰显秩序、正义和效率的多元价值诉求,实现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平衡。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手段的综合应用,开放的风险决策结构,强化风险管理的动态调试,以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为保障,将风险预防原则融汇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风险规制中。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风险预防原则风险决策

    流域环境司法机制的发展:从环境法庭到环境法院

    吴勇刘娉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流域的司法保护,我国一些地方法院成立了专门的流域环境法庭。但从流域环境法庭和流域环境巡回法庭的实践情况来看,还不能满足流域整体性保护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流域法的发展需求。我国流域司法机制建设,宜从流域环境法庭逐渐转到流域环境法院。流域环境法院的建立在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进程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按照流域法的保护理念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要求,流域环境法院的建设首先要合理设置审判机构,其次要科学设计程序制度,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流域法流域环境法庭流域环境法院环境司法专门化

    跨域生态治理"碎片化"的限度审视与整体性治理机制研究

    刘畅胡卫卫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破行政区划,构建跨域生态治理的有效实践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数字技术建构了全新的治理场域,也形塑着新的治理模式。本文将跨域生态治理置于数字化时代的宏大视野,研究认为:传统跨域生态治理模式面临难以突破的"碎片化"瓶颈,主要表现为治理目标碎片化、治理资源碎片化和治理主体碎片化,究其原因在于利益失衡下的府际不合,"技""智"缺位下的整合失力和能力动力双匮下的参与缺失。基于此,在系统解构整体性治理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数字化时代跨域生态治理与整体性治理在价值、工具和场域方面存在高度耦合。最后,提出通过科学补偿和考核优化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资源整合与整体智治建立科学施策机制、信息共享与诉求回应建立多元协同机制,形塑整体性治理的协调、整合、信任机制,以期推进"碎片化"问题的弥合解决和跨域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碎片化数字化时代跨域生态治理整体性治理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固体废物治理的法律因应

    吴宇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为达成此目标,固体废物治理领域也需要积极作出响应。固体废物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固体废物的处置。不同的固体废物处置方式有着不同的碳排放结果,填埋或焚烧方式处置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都远大于循环利用的方式。应以固体废物领域碳排放统一核算制度为基石,从推进政策实施和立法修改等的多个层面上去因应。立法面向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乃至编纂中的"环境法典"都应当围绕减碳模式的固体废物处置方式改进和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制度建设面向上,以固体废物碳排放强制核算法律制度建设为主,通过碳排放强制核算制度规范相关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并深度挖掘固体废物处置的碳减排潜力。

    碳达峰碳中和固体废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