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管理

宋铁栋

双月刊

1674-6252

cem@mep.gov.cn;zghjgl@126.com;hr14000@sohu.com

010-8463635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中国环境管理/Journal 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陈刚
    5-6页

    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的进展与挑战

    任玥陈刚王琪温竹青...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污权交易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我国排污权交易经过三十余年的试点实践,在制度体系建立,机构、平台建设,市场化交易及政策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政府主导的排污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交易污染物种类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实践总体进展的同时,研究提出排污权交易面临顶层设计引领不足、相关管理制度衔接不畅、市场规模低于预期等挑战,并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排污权交易制度深化改革方向、不断健全制度规范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对策建议。

    排污权交易污染减排环境经济政策

    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内涵及应用对策研究

    王琪魏东洋赵雅绪陈凤先...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是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环节,是优化资源环境要素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法理和事理角度阐释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内涵,指出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排污权环境资源产权的监管主体和市场规划主体,其对排污权环境资源进行有偿配置的行政行为具有正当性。通过对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应用现状的实证探讨,指出目前该制度尚存在政策导向不明、缺乏法律依据或行政授权、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阻碍。为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应用,建议国家层面健全规范依据,加快推进政策法规制定,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指导帮扶;地方政府细化实施措施,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及主要标的物进行分类施策,明确排污权出让金的缴纳标准、资金使用及管理规则等;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加强风险预防、严格监管、履行正当程序,增强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法理和事理行政配置权排污许可

    中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指数构建与测度分析

    要文陈刚刘倩魏东洋...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污权交易作为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的一项机制创新,对于优化资源环境要素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发展态势,对政策完善、制度改革深化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集中于定性分析制度成效或定量分析市场趋势,缺少系统化、指标化、可定量的综合评价方法,且其研究维度和内容与排污权交易工作的最新部署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引入综合评价指数方法,结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重要会议、文件精神,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政策制定、出让成效、转让成效和方式创新4个维度的排污权交易指数体系;结合交易数据,确定计算方法,完成排污权交易指数的构建,并通过实证分析计算了2016-2022年全国排污权交易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在这6年间呈"升—降—升"趋势,并存在一定周期性。其中,政策制定和转让成效显著提升,出让成效和方式创新则需进一步加强。此外,本文还验证了该指数在省级排污权交易成效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排污权交易趋势研究综合评价指数层次分析法

    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检验

    刘倩林佳仪李霞郭懿玚...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于2007年在12个省份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为研究实践成效,本文将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21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倾向性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方法评估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对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三类污染物的排放均发挥显著的抑制效应;基于经济发达程度进行的异质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排污权交易对三类污染物的减排效应更为明显,环境污染程度也反作用影响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效果,在环境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更有利于发挥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减排作用;稳健性检验发现,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发挥了同期"两控区"和排污费政策以外的环境效应。综上,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已取得显著的减排效果,政府部门应完善排污权交易政策制度,注重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异质效应,加强全社会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引导,构建全国范围内有效规范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排污权交易倾向性匹配双重差分模型污染物排放强度

    多指标可视化方法在省级排污权交易试点成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陈刚高彤陈君君罗楠...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手段促进污染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自2014年以来,全国各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2年底,福建省排污权交易金额在自主试点地区中排名第一,成效显著。本文从排污权制度完整性、市场综合发展程度和制度执行效益三个方面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准确评估总结了福建省2014年至2021年排污权交易制度机制创新,并应用桑基图等构建了排污权交易数据治理可视化工具图谱,完成全省排污权交易"一张图",从多个维度展示福建省排污权交易的活跃度、参与度、流动性、优化度、贡献度等情况,甄别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基于评估结果,提出了应用多指标可视化方法开展省级排污权交易成效评估的建议与展望。

    排污权交易福建成效评估多指标可视化

    我国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钱书杰严俊要文李研芳...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污权抵质押贷款制度是一项建立在排污权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利于活跃排污权交易市场和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我国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的现状,发现目前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主要存在法律依据缺失、排污权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排污权抵质押的实现存在一定风险,以及缺乏排污权抵质押信息管理平台等问题。基于此,在健全法律法规同时,从规范价值评估体系、减少排污权抵质押实现风险、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这些方面,对排污权抵质押贷款进行优化提出对策,以期促进我国排污权抵质押的高效发展。

    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法律依据价值体系管理平台共享机制

    碳定价协同机制的研究综述

    林菲龙凤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定价是国际上广泛使用并十分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探讨我国引入碳税政策的可行性,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及平衡碳税和碳市场。本文基于协同视角整理及评述了国内外碳税和碳市场研究的历史研究和主要结论,多维度论述混合政策对解决单一政策的价格波动性和减排不确定性的有效性,阐述了碳税和碳市场混合政策的环境和经济效应,并从调控范围和价格协调等方面探究协同机制设计方案和实现路径,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减排政策提供储备和参考,助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推进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碳税碳市场协同机制综述

    双重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王建军孙佩佩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规制是提高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实证检验双重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并比较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促进效应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相较于正式环境规制,非正式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相比中西部地区,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东部地区生态效率的提高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促进效应存在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在双重环境规制和区域生态效率之间发挥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落实环境政策和促进区域生态效率的提高提供经验借鉴。

    双重环境规制区域生态效率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现代智慧生态环境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梁宇超庞军贾真朱忠军...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智慧化水平,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智慧生态环境治理评价体系,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智慧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其次梳理了现有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基于理论框架构建了现代智慧生态环境治理评价体系;然后分析了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介绍了在现代生态环境智慧治理评价体系中引入CRITIC法实现加权评估的基本流程;最后,以中国东、中、西部具有代表意义的14个省级行政区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对各地区在现代智慧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展开深入分析。

    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智慧治理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