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T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消化系统来源的肝转移瘤

    贾文静李福艳崔谊曾庆师...
    98-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消化系统来源肝转移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多中心200例经病理证实的消化系统肝转移瘤患者,包括结直肠癌80例、胃癌55例和胰腺癌65例.基于增强CT门静脉图像提取并筛选组学特征,使用K近邻(KNN)、回归树(RT)、随机森林(RF)、高斯朴素贝叶斯(NB)、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三分类模型,准确度及宏观平均AUC评估模型效能;进一步使用逻辑回归(LR)构建二分类(结直肠癌vs胃癌、结直肠癌vs胰腺癌、胃癌vs胰腺癌)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DCA)量化模型有效性.结果 三分类模型中验证集的准确度为0.91、0.44、0.48、0.62及0.53,宏观平均AUC为0.95、0.47、0.54、0.68及0.61;二分类验证集中AUC为0.82、0.80及0.78;校准曲线显示训练集与验证集之间有较好一致性;DCA曲线展示临床适用度好.结论 基于肝脏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消化系统肝转移瘤原发来源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影像组学肝转移瘤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

    术前螺旋CT多参数联合评估肝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研究

    张成芳陈晓琼聂新民范磊...
    10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浸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对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间,本院收治的102名肝细胞癌患者的CT图像资料与临床记录进行了回溯分析.根据患者病理诊断,将其分为微血管浸润组与无非血管浸润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两组患者的年龄、甲胎蛋白(AFP)浓度、肿瘤大小及增强程度.此外,通过x2检验分析了性别、肝炎类别、肝功能等级、肿瘤分化状况、肿瘤表面形态、包膜完整性及邻近强化特征等变量.结果 102名患者中,52名未观察到微血管浸润,而另50名确认有微血管浸润.分析指出,肿瘤的大小、分化级别、边界特性、包膜状况、门静脉CT值以及周围强化模式与微血管浸润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多层螺旋CT的术前影像学特征对于预判肝细胞癌的微血管浸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多层螺旋CT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

    原发性肝癌CT诊断(附100例分析)

    张学勤杨浩然曹伟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螺旋增强C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9月诊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手术以及影像学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和螺旋增强CT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增强后各期间的CT值与微血管侵犯的关系.结果 螺旋增强CT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准确检出率高于CT平扫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准确检出率(96.00%vs 75.00%,x2=17.786,P<0.05;87.00%vs 69.00%,x2=9.441,P<0.05);本研究共检查出126个病灶,病灶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肝左外叶17个,肝左内叶22个,肝右前叶21个,肝右后叶66个.肝动脉期扫描以高密度均匀强化为主,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逐渐减弱;微血管侵犯组门静脉期CT值高于非微血管侵犯组((82.93±11.94)HU vs(70.25±11.43)HU,t=5.426,P<0.05),两组在动脉期、延迟期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已(P>0.05).结论 肝脏螺旋增强CT可清晰显示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的价值.

    原发性肝癌肝脏螺旋增强CT诊断

    老年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MSCT影像学特征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

    王久臣陈华东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SRHC)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影响SRHC患者预后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SRHC患者(出血组)及同期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匹配的84例肝癌无自发性出血患者(未出血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随访统计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预后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肝癌患者预后总生存期的相关因素.结果 出血组甲胎蛋白(AFP)>400μg/L、肝功能B级患者占比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肿瘤最大径≥ 10cm、肿瘤跨叶分布、弓弦比>1、膈肌侵犯、肝硬化、肿瘤外凸占比≥25%、有门静脉阻塞患者的占比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6.48±2.04)个月、(25.06±1.39)个月,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1年、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4%、20.4%和85.7%、46.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 x2=12.822,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FP>400μg/L、肿瘤最大径≥10cm、微血管侵犯、自发性破裂出血是影响老年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MSCT多种影像学特征与老年肝癌患者发生自发性破裂出血密切相关,且自发性破裂出血是影响老年肝癌总体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

    自发性破裂出血肝癌老年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预后

    CT在胆囊癌术前T分期准确性中价值的临床研究

    王丰祝伟程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DCT)及多平面重建(MPR)在胆囊癌术前T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1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患者门脉期MDCT扫描的轴位图像,分析53例的轴位和MPR图像,并将结果与McNemar检验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MDCT对不同T分期的鉴别能力.结果 鉴别≤T1与≥T2、≤T2与≥T3、≤T3与T4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79.3%、92.7%和100%,特异性分别为98.8%、86%和100%(P<0.0001).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3.9%.在53例MPR图像中,轴位和MPR图像的联合读数使诊断准确率从71.7%提高到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3).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胆囊癌局部范围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MPR图像添加到轴位CT数据中提高了准确性.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胆囊癌T分期

    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价值

    谢海伟苏万通朱斌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将其设为SAP组.另选同期在我院就诊的4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MAP组.比较SAP组与MAP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腹部脂肪分布参数[内脏脂肪组织(VAT)面积、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总脂(TAT)面积、VAT与TAT的比值、VAT与SAT的比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进一步根据患者预后将SAP组患者分为存活亚组(n=62)与死亡亚组(n=18).分析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价值.结果 SAP组与MAP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胆管疾病史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AP组与MAP组患者BMI、CTSI评分、EPIC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AP组与MAP组患者SAT面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AP组患者VAT面积、TAT面积、VAT/TAT、VAT/SAT均大于MAP组患者(P<0.05);建立ROC曲线分析显示,VAT面积、TAT面积、VAT/TAT、VAT/SAT诊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38、0.755、0.701、0.853,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有一定诊断价值;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患者SAT面积、VAT/TAT、VAT/SA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亚组患者VAT面积、TAT面积均大于存活亚组患者(P<0.05);VAT面积、TAT面积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758、0.673,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 基于CT评估腹部脂肪分布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其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可考虑作为辅助诊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CT腹部脂肪分布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预后价值

    肾脏罕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

    戴玲玲柯俊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于肾脏的罕少见恶性肿瘤的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地纳入22例病理诊断为罕少见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收集其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分析病变的CT及MRI特征、并与病理学表现相对照.结果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集合管癌的病灶呈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影,可见囊变、坏死及出血,增强扫描后病变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但集合管癌的病灶边界模糊不清,易侵犯肾周肾窦、出现肾门处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呈多房囊性,囊壁及分隔厚度不均、可伴有壁结节,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明显强化,多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原发肾淋巴瘤可呈单发或弥漫性肿块,MRI平扫以等信号为主,DWI上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并可见"血管漂浮征";原发肾血管肉瘤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边界欠清,增强扫描皮质期可见小片状明显强化,增强静脉期病变的强化范围扩大但程度减弱.结论 肾脏罕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术前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在辅助临床诊疗决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肾肿瘤恶性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基于螺旋CT多期增强模式鉴别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透明细胞癌

    郑文希肖慧蓝丽敏黄明贤...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螺旋CT多期增强模式及增强参数对肾嗜酸细胞腺瘤(RO)和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RO(共31个病灶)和47例ccRCC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两组病例CT特征、增强模式及增强参数,包括增强三期病灶平均强化峰值、病灶-皮质相对强化比(L/C)及肿瘤峰值早期强化率(PEER),并进行ROC分析评估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RO病灶多边界清晰且中央瘢痕常见,而ccRCC更易出现囊变坏死(P<0.05);肿瘤生长方式、钙化、出血征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CC组45例(95.7%)为早期廓清强化模式,RO组21例(64.5%)呈持续强化模式;两组病灶的平均强化峰值均出现在皮质期,且ccRCC皮质期平均强化峰值、皮质期L/C、PEER均高于RO(P<0.001);使用皮质期L/C<1.01及PEER<0.995为截断值诊断RO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结论 肿瘤增强模式、增强参数、中央瘢痕、囊变坏死及肿瘤边界是否清晰有助于区分RO和ccRCC.

    肾嗜酸细胞腺瘤肾透明细胞癌MDCT

    CT增强扫描及核磁共振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

    韩宗宝李希梁子懿王仁贵...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T增强扫描及核磁共振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9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增强扫描、核磁共振检查,分析两种方式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差异,比较诊断价值.结果 组织病理诊断中良性肿瘤67例,恶性肿瘤27例.与组织病理结果比较,CT增强扫描诊断定位正确88例,误诊6例,定位准确率为93.62%;诊断出良性肿瘤57例,恶性肿瘤23例,误诊14例,定性准确率为85.11%;核磁共振诊断定位正确78例,误诊16例,定位准确率为82.98%;诊断出良性肿瘤64例,恶性肿瘤26例,误诊4例,定性准确率为95.74%.CT增强扫描与核磁共振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及定性准确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CT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定位、定性的AUC分别为0.936、0.831;核磁共振对肾上腺肿瘤定位、定性的AUC分别为0.807、0.937,且CT增强扫描定位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核磁共振,定性诊断价值明显低于核磁共振(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准确,而核磁共振对肾上腺肿瘤定性诊断准确,临床可将两者结合用于诊断肾上腺肿瘤.

    肾上腺肿瘤CT增强扫描核磁共振定位定性诊断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学表现

    王颖奕梁辰孙涛周春宇...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ACC)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CT/MRI平扫加增强分别12例、5例.结果 14例肿瘤均单发(右侧4例、左侧10例);男∶女=5∶2,年龄13岁~73岁,吸烟5例,面部及双下肢水肿2例,腹胀、腹痛或腰痛7例,头晕伴全身乏力1例,闭经1例,体检偶然发现3例.肿瘤最大径范围8.2~20.8cm,形态不规则12例,边界不清7例.CT(12例):瘤内囊变坏死12例、钙化8例、出血4例,肾周筋膜增厚8例,实性部分平扫CT值为(38.7±6.7)Hu.CT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内见粗大肿瘤血管影,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强化范围稍扩大,延迟期强化程度稍减弱;肿瘤中心囊变坏死区未见确切强化.MRI(5例):T1WI呈稍低信号影为主,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影为主,DWI弥散受限1例,瘤内囊变坏死5例、出血5例(其中伴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瘢痕组织2例、脂质成分1例,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相似.肿瘤边缘线样包膜结构延迟强化7例.14例肿瘤伴左肾静脉癌栓者3例,伴肝脏转移者1例.结论 ACC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ACC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MRI检查在ACC的诊断中各具优势,联合应用对A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肾上腺皮质癌CTMRI增强扫描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