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静脉性耳鸣患者蛛网膜颗粒内脑疝对高跨狭窄压力梯度的诊断效能研究

    丁贺宇杨毅韩旭黄炎...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性耳鸣患者蛛网膜颗粒内脑疝(brain herniation into arachnoid granulation,BHAG)对于横窦跨狭窄压力梯度(trans-stenostic pressure gradient,TPG)升高(≥ 8mm Hg)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静脉性耳鸣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静脉窦非增强MRV(non-contrast enhanced MR venography,NCE-MRV)、全脑MPRAGE及3D-T2WI扫描,并经DSA行静脉窦测压,将患者分为A(TPG<8 mm Hg)、B(TPG ≥ 8 mm Hg)两组.结合全脑MPRAGE及3D-T2WI的标准冠状面图像,评价是否存在BHAG.对A、B两组BHAG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卡方检验;计算BHAG对于诊断高TPG(≥ 8 mm Hg)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共73例患者符合纳排标准(男性9例,女性64例),年龄37.0(46.5-30.0)岁,其中A组(TPG<8 mm Hg)46例,B组(TPG≥ 8 mm Hg)27例.BHAG患者共 12例(12/73,16.44%),A、B两组BHAG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值=10.96,P<0.001).BHAG诊断高TPG(≥ 8 mmHg)的特异度为95.65%、灵敏度为37.04%、准确度为73.97%、阳性预测值为83.33%,阴性预测值为72.13%.结论 BHAG在静脉性耳鸣患者中并不罕见,可用于辅助预估有无TPG升高.

    静脉性耳鸣蛛网膜颗粒内脑疝跨狭窄压力梯度

    CT联合MRI对颞骨内淋巴囊肿瘤的诊断价值与病理对照研究

    袁逍贺延莉李玮李燕燕...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提高对颞骨内淋巴囊肿瘤该罕见疾病的正确诊断率,分析其CT及MRI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方法 对7例颞骨内淋巴囊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病理变化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 颞骨内淋巴囊肿瘤在影像上表现为血供丰富的分叶状肿块,呈膨胀性生长,病变中心位于颞骨岩部中后缘.影像特征:CT平扫示7例肿瘤均呈分叶状改变,周围骨质呈虫蚀样破坏,病变位于颞骨岩部靠近后缘,瘤内可见"沙粒状"高密度影,部分病变边缘可见弧形高密度硬化边.MRI示3例肿瘤T2WI呈高信影,其内信号混杂可见斑片状短T2信号影,并可见粗细不均条状和带状双低信号影;3例肿瘤在T1WI上可见高信号影,其内信号混杂;1例肿瘤呈等信号,病变边缘可见T1WI高信号影,6例肿瘤在DWI扩散不受限呈低信号影.增强扫描6例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在MRI上双高信号影DWI仍为高信号、双低信号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改变.病理特征:肿瘤内成分混杂,肿瘤间质血管丰富,表面覆以乳头状、柱状上皮,局部可见胶质样基质、陈旧性出血等.免疫组化示Vimentin和CK阳性有定性价值.结论 CT、MRI结合病例对照研究,反映了颞骨内淋巴囊肿瘤影像特征及病理基础,为临床降低误诊率、术前评价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依据.

    内淋巴囊肿瘤CTMRI病理学

    增强T2-FLAIR为参照测量瘤周水肿ADC值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李倩王曼刘愈杰赵芳...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增强T2-FLAIR为参照,测量瘤周水肿ADC值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与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病理证实的16例PCNSL和34例HGG患者,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年龄.以增强T2-FLAIR为参照,测量瘤周水肿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ADC值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P>0.05).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 PCNSL 瘤周水肿 ADC 值[(1.60±0.24)×10-3mm2/s]高于 HGG[(1.34±0.16)× 10-3mm2/s](t=-4.438,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mm2,最佳截断点ADC值为1.54×103mm2/s,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93.7%.结论 以增强T2-FLAIR为参照测量的瘤周水肿ADC值可有效鉴别PCNSL与HGG.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表观扩散系数瘤周水肿

    脊索样脑膜瘤的MRI诊断

    范琴易自生郭美琴陈蕾蕾...
    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脊索样脑膜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样脑膜瘤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大脑凸面及中后颅窝各2例,大脑镰旁、侧脑室前角及鞍区各1例.7例均呈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3例肿瘤内信号不均匀.7例DWI等低信号,ADC值范围0.757×10-3mm2/s~1.693 × 10-3mm2/s.6例NADC(标准化ADC)值范围1.52~2.23,1例为1.27.4例全瘤均匀显著强化,3例强化不均匀,3例见脑膜尾征.包绕垂体柄、瘤周脑实质侵犯、瘤周神经受侵及瘤周水肿各1例.结论 脊索样脑膜瘤除具有脑膜瘤的基本MRI影像特点外,同时具有其它较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DWI不受限,NADC大于1.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显著强化.

    脊索样脑膜瘤磁共振成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磁共振检查特点及与脑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林先红赵振史乐洋叶超群...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磁共振(MRI)检查特点及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3月到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5例足月HIE患儿,依据HIE临床分度分为轻度组(n=41)、中度组(n=53)重度组(n=21).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RI影像学评分、表观弥散系数(ADC);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部位MRI影像学评分与脑损伤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各表观弥散系数(ADC)诊断脑损伤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三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母体妊娠期合并症、围产期情况、灰白质分界模糊、深部白质侧脑室壁、皮层及以下点状和T1WI高信号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双侧丘脑-基底节区不对称性、脑内静脉扩张、颅内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MRI影像学评分的分水岭区、基底节/丘脑、内囊后肢、脑干、综合评分均随着脑损伤程度加深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分水岭区、基底节/丘脑、内囊后肢、脑干和综合评分与脑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性(P<0.05).三组患儿腹外侧丘脑ADC值均随着10th ADC~90th ADC逐渐升高.重度组60th ADC~90th ADC、ADCmax、ADCmin、ADCmean均大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患儿60th ADC~90th ADC、ADCmax、ADCmin、ADCmean均大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90th ADC的AUC最大0.895(95%CI:0.762~0.965),C-index=0.876(95%CI:0.781~0.997),以848.19为最佳截点,灵敏度为85.78%,特异度为90.36%.MRI影像综合评分联合90th ADC值诊断HIE患儿脑损伤程度的灵敏度(89.77%)高于二者分别单独诊断的灵敏度(70.71%和73.28%).结论 HIE患儿双侧丘脑-基底节区不对称性、脑内静脉扩张、颅内出血与脑损伤程度有关,MRI影像学评分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性,MRI影像综合评分联合90th ADC值诊断HIE患儿脑损伤程度灵敏度89.77%.

    磁共振成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表观弥散系数

    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饶德利邱晓明朱燕莉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行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检查,分析患者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以及相应对侧区CTP检查参数,并分析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灌注异常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结果 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P检查均发现脑血流灌注异常,梗死区患侧CBF、CBV低于对侧区(P<0.05),TTP较对侧区无限延迟;缺血半暗带区患侧CBF低于对侧区(P<0.05),TTP高于对侧区(P<0.05),CBV与对侧区无显著差异(P>0.05).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以及闭塞患者分别为31例、24例、6例和2例,其中22例侧支循环形成,且有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比例伴随血管狭窄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增多(P<0.05).结论 CTP检查能够快速、准确地区分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CTA可对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进行评估,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急性脑梗死诊断

    MRI联合DWI成像评估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患者价值分析

    闵朋杨锐
    19-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成像评估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患者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早期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超急性期组44例(发病<6h)与急性期组56例(发病6~12h).所有患者均行MRI联合DWI检查.并取得不同时间缺血半暗带区各参数相对值,即rDCavg、rADC和rFA.比较早期脑梗死患者患侧与健侧的定量参数;比较超急性期组与急性期组缺血半暗带区的定量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对缺血半暗带预测价值.结果 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DCavg、ADC和FA低于健侧区(P<0.05);且梗死核心区DCavg、ADC和FA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超急性期组rDCavg、rADC和rFA高于急性期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缺血半暗带预测价值中,DCavg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7.0%;ADC灵敏度为65.0%,特异度为63.0%;FA灵敏度为65.0%,特异度为63.0%;联合预测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96.0%.联合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DAavg、ADC和FA单项指标(P<0.05).结论 MRI联合DWI成像评估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患者价值良好,可提高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

    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CT灌注成像及血清CRP、ET-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唐璇张根平陈先锋罗永超...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5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收集同期1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入院时CT灌注成像声像图特征,并对两组入院时CT灌注成像参数及血清CRP、ET-1水平进行比较,进一步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入院时CT灌注成像参数及血清CRP、ET-1水平,分析上述数据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根据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1]评估AIS患者预后情况,可将研究组分为预后良好(n=114),预后不良(n=36)两个亚组,比较两组入院时CT灌注成像参数及血清CRP、ET-1水平,并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参数联合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入院时血清CRP、ET-1水平、MTT、TTP、DT值高于对照组,CBF、CBV值低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者,重度、重度患者入院时血清CRP、ET-1水平、MTT、TTP、DT值呈上升趋势,CBF、CBV值呈下降趋势(P<0.05);入院时血清CRP、ET-1 水平、MTT、TTP、DT值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CBF、CBV值与其呈负相关(P<0.05);预后良好者入院时血清CRP、ET-1水平、MTT、TTP、DT值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CBF、CBV值高于预后不良者(P<0.05);各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871,最佳预测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79.82%,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及血清CRP、ET-1水平与AIS患者病情程度具有密切相关性,联合检测对AIS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灌注成像C反应蛋白病情程度预后价值相关性

    多模态磁共振功能成像中MAGIC对比DTI在帕金森病的应用价值

    祁金鹏张岗张锐陈苗...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技术中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与定量图谱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MAGIC)序列在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我院使用3.OT美国通用公司(GE)pioneer机型对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NC组)进行扫描,记录感兴趣区的壳核、尾状核头、黑质、海马旁回、颞叶的T1MAP、T2MAP、PDMAP及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变化,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PD患者31例及NC组25例,采集所研究对象的MAGiC、DTI序列并进行ROI选取、勾画、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MAGIC中T1MAP在壳核、海马旁回(左)、颞叶,T2MAP在壳核(左)、尾状核(右)、海马旁回(左)、颞叶,PDMAP在海马旁回(左)、颞叶的MAP值均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部位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ROC显示海马旁回、颞叶的T1MAP的诊断AUC分别为0.812与0.821,在T2MAP的诊断AUC为0.73与0.786,在FA的诊断AUC仅为0.338与0.332,颞叶的诊断价值高于海马旁回;T1MAP诊断价值高于T2MAP、FA.结论 多模态MRI技术中MAGIC与DTI比较显示,MAGIC序列对PD的诊断效能高于DTI序列,T1MAP显著优于T2MAP及FA值.颞叶、海马旁回T1MAP值减低对PD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且有望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帕金森病多模态定量图谱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

    抑郁症患者肝-脑功能区rfMRI影像学特征及与其相关性

    陈建单秀红黄海霞丁楷模...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肝-脑功能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影像学特征及与其相关性.方法 将2022年11月-2023年7月医院精神科门诊确诊的40例抑郁症发作期患者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重度组,采用rfMRI记录脑区影像学信息,比较轻中度组、重度组肝-脑功能区域的影像学特征.同期选取医院进行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健康志愿者、抑郁症患者肝-脑功能区域的影像学特征,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估肝-脑功能区域异常影像学特征值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结果 轻中度组左侧枕中回ReHo值较重度组降低,双侧楔前叶、中扣带回、杏仁核ReHo值较重度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左侧枕中回ReHo值较抑郁症患者降低,双侧楔前叶、中扣带回、杏仁核ReHo值较抑郁症患者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脑功能区域中左侧枕中回ReHo值与HAMD-24评分呈正相关(r=0.506,P<0.05),右侧楔前叶、左侧楔前叶、右侧中扣带回、左侧中扣带回、右侧杏仁核、左侧杏仁核ReHo值与HAMD-24评分呈负相关(r=-0.446、-0.452、-0.462、-0.481、-0.520、-0.531,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肝-脑功能异常改变的区域分布于楔前叶、枕中回、中扣带回、杏仁核,且随着抑郁症患者病情进展,枕中回ReHo值逐渐升高,楔前叶、中扣带回、杏仁核ReHo值逐渐降低,枕中回、楔前叶、中扣带回、杏仁核区域异常与抑郁症病情具有一定相关性.

    抑郁症肝-脑功能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