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和着力方向——访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

    许玉新苏旭东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者按: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建成教育强国列为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做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6月,教育部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组织《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编制工作.2024年1月,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并提出把握教育的三个属性——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强调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本刊特向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访谈,以基础教育相关领域为主,重点围绕着教育强国建设的聚焦方向和发力点、优质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双减"政策实施、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教育强国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发展相关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顾明远,现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教育学科召集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席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教育、教育哲学、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等,主编《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大系》等重要丛书,出版《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等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并把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教育实践中.

    教育强国杰出人才教育数字化教育观念乡村教育立德树人

    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个体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教育强国建设

    刘振天
    5-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进个体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目的.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根本标志即表现为人的个体发展获得了价值优先性.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个体高质量发展内容构成包括智力与体力充分统一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性的发展以及个体知情意和谐发展.为促进个体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方向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置教育目标,推动教育分类发展与特色发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治理体系,以数字化赋能个体高质量发展,破除管理主义与技术至上的"五唯"评价导向,回归教学现实生活世界.

    个体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人的现代化

    数字驱动的教育强国建设:机遇、挑战和进路

    陶蕾杨欣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数字驱动的教育强国建设,既是创造性地阐释由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强国所构成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积极应答"如何兑现数字化潜力"这一全球性教育命题.归根究底,数字化的技术跃迁、基建条件和政策导向固然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外部机遇,但教育强国建设在数字化映照的实践瓶颈、理论盲区和治理风险也意味着不容回避的内在挑战.为此,数字驱动的教育强国建设有必要推进主动超前布局的数字制度建设、有力应对变局的数字人才培养和奋力开拓新局的数字范式构建.如此一来,数字驱动的教育强国建设既能充分汲取数字化的外在供给,也能恰当回应教育强国建设的内生需求,进而开辟出一条质量更高、贡献更多、影响更大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

    教育强国数字化转型数字驱动高质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综述

    冯婷婷刘德建黄璐璐曹培杰...
    2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数字变革正交织成教育改革最动听的合奏.发展数字教育,关键在应用,潜力在共享,生命力在创新,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开展数字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该文基于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主要观点,探讨了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路径.从"3C"到"GAI3",围绕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教育治理数字化与数字教育治理、数字教育评价与数字教育新生态等主题共话未来数字教育之路.

    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智慧教育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优质建设探究——基于LDA模型和扎根理论的研究

    吴永和郑浩詹雪菲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优质建设,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有力抓手.专家工作室作为各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平台应用推广和指导的重要职责.为深入探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建设的内在机理,总结提炼一线教师的平台应用的优秀经验,研究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专家工作室已有实践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LDA主题模型和扎根理论方法,对专家工作室助力平台协同建设的要素和逻辑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专家工作室的实践主要聚焦在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同时也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课后服务,但对平台在家校交流、区域管理等场景的应用探索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研究从目标指引、生态共建、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智慧教育平台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建设LDA模型扎根理论专家工作室

    由规模化到精准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的差异化需求及优化策略研究

    何春冯晓英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常态化的新发展阶段,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寒暑假研修如何从规模化走向差异化、精准化,"按需施训"尤为关键.研究以基础教育阶段参训教师的 9.06万条、149万余字反馈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结构主题模型(STM)及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构建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需求框架,并深入分析其差异、明确基于需求要素的优化方向.研究发现:参训教师需求包含个体发展和系统环境两个层面的五类需求,且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及城乡差异,针对时间安排及学时认定等研修机制需求仍须优化改进.研究为教师寒暑假研修精准化、差异化发展提供实证依据与决策支持,为优化研修服务提供策略建议.

    教师研修需求差异结构主题模型IPA分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精准

    破解"科林格里奇困境":教育数字化转型风险治理的向度、原则与进路

    赵书琪于洪波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科林格里奇困境"揭示了数字技术在教育场域应用中普遍存在的潜在风险与治理难题,并以算法决策诱发师生认知坎陷、技治主义导致主体价值僭越、数字孪生加剧教育信任危机为具体表征.为有效规制教育数字化转型风险,治理方案应将社会价值预设于技术设计之中,以韧性建构、多元共治、数字福祉为价值导向,以安全可靠、共生协同、相称认责为基本原则.基于此,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风险治理应遵循"刚性底线"与"柔性边界"相统一的治理逻辑,"人性复归"与"良法善治"相交融的治理理念,"责任规制"与"融通联动"相结合的治理策略.

    教育数字化转型风险治理向度原则进路

    真实: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王素云代建军
    61-6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时代将真实与虚拟交融,两者的交织引起生活同道德世界的非同步重构,并带来道德所处时空、认知及实践方式等全方位变革,构建起技术支持下一种全新的道德图景.然而,虚拟与现实并存的道德时空充斥的虚假,存在遮蔽真实的可能,精准化而程序化的技术具身可能弱化主体身体的道德感知能力,工具理性可能削弱主体生存的价值基础,迅捷且简单的匿名虚拟交互也可能使主体关系走向疏离与淡漠,并衍生出诸多的道德问题,如道德真相遮蔽化、道德感知离身化、道德关系疏离化和道德价值"趣悦化"等.为了在智能时代虚拟漩涡中辨别虚假、摒除虚伪,寻回道德的应有真实,应以现实道德伦理规范为尺度划定虚拟介入范畴,以善与正义为核心牵引技术发展走向;共建不确定性风险意识,以合理合情合法为标准探寻技术与主体身体、算法与主体价值统一的确定性路径;复归人应有的主体性,在复杂的时代境遇中成就主体的真实智慧.

    智能时代真实道德教育技术具身匿名交互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研究范式变革:机理、风险与对策

    荆洲杨启光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本质是范式转换而非知识堆栈.作为新一轮AI革命"皇冠上的明珠",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凭借其高智能交互、创造性生成、复杂数据处理等能力,拓展出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新路径.该研究以AIGC的功能机理与助研情境为基点,从知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阐述了该工具对于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赋能逻辑.然而,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AIGC的助研应用仍面临着知识生成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质疑、服务客体的局限性、数据安全与伦理的危险性以及信息承载意识形态的侵犯性等问题,应从四个层面制定技术赋能策略:在工具层面,以技术降槛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知识权力公平;在基建层面,扩大教育研究数字化空间普及;在安全层面,创建科研领域的轻量化专用型语料库;在话语建设层面,支持本土AIGC平台的功能迭代与国际传播.

    教育数字化转型学科研究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智协同

    从还原论到超复杂系统论:未来学校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于金申卜玉华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未来学校研究受还原论视角影响,呈现出本体还原论、伦理还原论和时间还原论的研究取向.这一视角的优势在于"目的-手段"的高效性,但也使未来学校研究存在将要素重构等同于学校建设、忽视学校价值性以及把学校视为封闭系统等弊端.对此,作为对复杂系统论的完善与补充,超复杂系统论突破了还原论的局限.基于超复杂系统论,未来学校研究需要关注现实层次、时空体、相互作用以及预期四个特征,聚焦超复杂性,立足整体性、伦理性与预期性,建构系统的、合目的性的和开放的未来学校图景.

    未来学校还原论超复杂系统论超复杂性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