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基于中国东中西部21省919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薛二勇张俊姣李健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在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科学教育师资薄弱、协同运行机制缺失,家庭科学教育的认知、能力、资源有待改进,社会科学教育布局、联动和共享机制不健全,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组织、机制、动力缺失,其制约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建立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组织机制、建立科学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制度、建立标准化的科学教师专兼职聘任制度、建立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资源拓展机制、建立多元主体互促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科学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强国

    小学生跨学科素养测评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罗士琰张辉蓉宋乃庆梅涵...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素养是小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素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素养测评模型是开展小学生跨学科素养有效监测与提升的重要保证,对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培育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遵循成熟的教育测评模型构建范式,厘清了小学生跨学科素养操作性定义,构建了包含跨学科知识、跨学科能力和跨学科情意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的小学生跨学科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开发了《小学生跨学科素养测评量表》,基于探索性、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小学生跨学科素养测评模型:Y=0.306*Y1+0.412*Y2+0.282*Y3,其中Y表示小学生跨学科素养,Y1、Y2、Y3分别表示跨学科知识、跨学科能力、跨学科情意.应用该模型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12省市的18166名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初步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并依据测评结果提出提升小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对策建议.

    小学生跨学科素养测评模型模型构建模型应用

    变与不变:智能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逻辑

    谭舒予范卿泽刘勇
    17-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时代不仅带来智能技术的更迭,也引发了教育转型升级,对教育领域诸多方面将造成冲击.就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培育场域、培育载体、培育方式呈现新变化,突出表现在现实情境融合虚拟现实、数字技术迈向智能技术、人机交互多源协同."不变"是文化自信培育的育人定位、目标导向、价值观基础.科学认识和审视智能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在智能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并助推智能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现新发展.

    智能时代文化自信智能技术内在逻辑

    ChatGPT催生情境-网络整合学习新范式:来自新唯物主义的阐释

    高意博阮婷婷蒋慧芳黄甫全...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倡导将生成式对话预训练模型ChatGPT)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从"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和"思维链"三大ChatGPT核心技术视角,解蔽了ChatGPT的生成性、介导性和关系性特征.研究应用新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整体主义学习观、学习智能代理主体实在论以及衍射转换三维融通关系框架,阐明了学习观念、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三个层面催生的情境-网络整合式学习范式的作用原理.进而彰显出ChatGPT催生的情境-网络整合式学习新范式的三大转化路径:藉由生成式预训练技术创作整体主义学习观念,发挥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催生智能代理主体实在学习理论,依凭思维链技术萌芽衍射转换学习方式.

    ChatGPT学习范式情境-网络整合学习范式新唯物主义

    视频游戏对空间能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石祝尚俊杰
    32-4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能力作为人类基本认知能力,对于个体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不同领域研究者使用视频游戏作为空间能力的训练环境和测评工具,为进一步理解空间能力的发展机制并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奠定了新的基础.该文基于前人研究,系统梳理了空间能力的概念和类型,以及视频游戏的类型和界面特征.在此基础上,该研究系统论述了视频游戏对不同类型空间能力的影响,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和互动层次模型分析了视频游戏影响空间能力的认知机制与交互特征,并阐述其对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空间能力视频游戏游戏化学习学习环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空间向度

    冯永刚张琳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教育葆有显著的空间属性,空间因素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变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道德教育空间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进了道德教育空间环境变化与智能社会空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道德教育空间资源配置与协同育人空间的和合共生,助力于道德教育空间拓展与无限空间演绎的彼此交织.然而,由于道德教育空间发展还没有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同频共振,尚存在空间理论研究浅显、空间伦理风险和空间创生困境等桎梏,阻抑了道德教育空间的良性发展.为此,必须转变空间思维,匡正空间伦理,重塑空间结构,稳步提升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空间建设的水平.

    生成式人工智能道德教育空间向度

    数字化教学思维:教师迈入数字化"深水区"的思维范式

    杨鑫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的数字化思维范式是决定教学数字化转型能否走入深水区的深层次因素.该研究首先探讨了数字化教学思维的本质内涵;其次,着眼数字化教学的关键逻辑,回归关于"技术何以化教学"命题的多元理解,归纳并诠释数字化教学思维的范式取向,包括整合思维、驯化思维、化解思维、转化思维;最后,描摹实践情境中教师数字化教学思维的发生逻辑,即教学问题追因,技术回应构思;技术实体抉择,功能意向改造;教技结构调谐,行动模式推演;技术贡献反思,效能迭代优化.以此为教学数字化实践及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数字化教学思维教学推理教师知识思维范式发生逻辑

    国际视野下数字教育的战略重点与发展趋势

    杨俊锋孙耀施高俊朱浩田...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教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学术和实践领域对数字教育的内涵意蕴和方向定位尚未充分讨论和达成共识.该文从国际视野出发,分析了全球40余份数字教育政策文本,对数字教育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解读.研究发现,当前世界数字教育政策聚焦于六大战略重点:教育包容公平与质量、数字教育新基建规划、数字素养及高阶思维、数字化教学方法创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评价、校企社高效联动互通.此外,探讨了国际上数字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元宇宙、G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充分应用,并凸显人文价值、智能素养、伦理规范等基础保障,促进数字教育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

    数字教育教育数字化教育政策国际比较

    走向赋能: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分析框架

    孙波杨清溪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教育数字化的推进,乡村教师可以利用技术创设更具优势的育人环境,开发更加多元的电子教育资源,以此来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助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令人吊诡的是,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的改善并未让乡村教师技术吸纳效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技术依旧难以赋能乡村教师.带着技术为何难以赋能乡村教师,技术怎么才能赋能乡村教师的核心问题,亟待从理论上廓清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过程机制,打开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黑箱",才有可能构建出适切的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促进对策.鉴于此,研究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理论、分解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等理论,建构了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过程的理论模型.从理论模型来看,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的一般过程分为吸纳前的价值辨识、吸纳中的主动消化以及吸纳后的创新应用三段.吸纳结果分为止于接触、困于悬置、达至赋能三种.依据理论模型,结合技术吸纳过程分析和吸纳结果的反馈,提出引导乡村技术接触型教师增进对教育技术的认同、促进技术悬置型教师走向赋能、多元主体协同为乡村教师创新使用教育技术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及做好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知识的管理等对策,以期推动乡村教师更好地吸纳教育技术,让教育技术更好地赋能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技术赋能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吸纳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误区及其辨正

    徐龙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重要一环的作用逐渐凸显.然而城乡教育的发展或许效率不高、不够公平、不太科学.这与现实障碍和理论误区有关.现实中制度和观念的障碍已逐步缓解,理论认识的误区也许仍无明显改观.相关研究更多强调城镇化进程的消极性和漫长性,忽略城镇教育的重要性,以学校为本.然而从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来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都会受益,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深化.从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方向来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问题已逐步缓解而城镇教育问题仍较为突出,应按照扩大城镇教育资源供给的方向改进工作,同时兼顾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从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本质来看,城乡教育的发展都应以人为本,把握住人会因制度的改变而更为充分地流动,确保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和学龄人口的空间变局相适配.面向未来,应在理念上继续加强对相关的前提性、方向性、本质性问题的省思,在政策上确保城乡总体、城镇、农村等各个层面都突出差异化.

    城镇化城镇教育农村教育人口流动农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