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魏丽惠

双月刊

1672-1861

zgog@163.net

010-88324270;88324179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2000年5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妇产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的方针:以临床实用性为主,主要面向临床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力求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妇产科疾病诊治水平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同时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妇产科医师的专业理论及临床经验,提高我国妇女疾病的诊治、预防及保健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子宫颈薄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认识

    李明珠张晓波沈丹华魏丽惠...
    1-3页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符元元顾晓荔田树轩孟跃进...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HR-HP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HR-HPV组,对感染型别进行分析,另取同期在本院行妇科体检的83例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分析HR-HPV感染的型别与危险因素,并探讨HR-HPV感染后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结果 HR-HPV组中,单一感染70例,多重感染42例;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次性生活年龄<18岁、妊娠次数≥5次、性生活频率≥5次/月、流产次数≥2次为HR-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避孕套避孕、性生活后清洗行为是保护因素(P<0。05)。HR-HPV多重感染BV检出率21。43%明显高于单一感染者9。52%(P<0。05)。结论 初次性生活年龄、妊娠次数、性生活频率、流产次数、避孕、性生活后清洗行为情况为HR-HPV感染影响因素,且HR-HPV感染可影响阴道微生态环境。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阴道微生态环境危险因素

    分析p16、p53及Ki-67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

    田佳靳婉玉贺璇徐龙宽...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16、p53及Ki-67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意义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医并确诊为宫颈癌的140例患者纳入宫颈癌组,另选取60例经本院确诊的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患者纳入宫颈上皮内病变组,均为CIN2。收集本研究纳入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并检测p16、p53及Ki-67阳性表达情况,明确p16、p53及Ki-67与宫颈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p16、p53及Ki-67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宫颈癌组病理组织标本中p16、p53及Ki-67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病变组(均P<0。05);宫颈癌组中不同年龄患者的p16、p53及Ki-67阳性表达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患者p16、p53及Ki-67阳性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p16、p53、Ki-67三项联合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的检测效能。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p16、p53、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病情的发展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筛查和明确宫颈癌患者的病变组织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亦可提高临床的诊断价值,改善患者预后。

    宫颈癌p16p53Ki-67诊断价值

    HPV L1壳蛋白联合高危HPV分型、CA125、SCC-Ag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郭睿邓春霞张凡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联合HPV分型、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治疗的宫颈疾病患者214例,其中宫颈癌患者45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Ⅱ和CIN Ⅲ型)患者56例,低度CIN病变(CIN Ⅰ)患者47例,宫颈炎患者66例,分析各患者HPV L1壳蛋白、高危HPV分型、血清CA125和SCC-Ag的差异。结果 低度CIN低病变组HPV L1壳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宫颈炎和高度CIN病变HPVL1壳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癌(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高危HPV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血清CA125和SCC-Ag明显升高(P<0。05)。HPV L1壳蛋白联合高危HPV分型、CA125、SCC-Ag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0,诊断价值不高。结论 HPV L1壳蛋白、高危HPV分型、血清CA125和SCC-Ag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中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危HPV分型、血清CA125在诊断宫颈癌方面有一定价值,HPVL1壳蛋白联合高危HPV分型、CA125、SCC-Ag诊断价值较低。

    人乳头瘤病毒L1壳蛋白HPV基因分型糖类抗原125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宫颈癌

    薄层液基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及p16/Ki-67双重染色用于子宫颈病变诊断的临床效能分析

    沈苗郎月华吴芳芳孔建平...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及p16/Ki-67双重染色用于子宫颈病变诊断的临床效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子宫颈癌筛查女性共411例,均接受薄层液基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及p16/Ki-67双重染色检查,分析三种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评估三者单独及联合用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病变诊断的临床效能。结果 各薄层液基细胞学亚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亚组及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亚组p16/Ki-67双重染色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亚组和宫颈鳞癌亚组p16/Ki-67双重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亚组(P<0。05);16/18亚型亚组p16/Ki-67双重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12亚型阳性亚组、阴性亚组(P<0。05);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亚组和宫颈鳞癌亚组p16/Ki-67双重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亚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16/Ki-67双重染色阳性率与薄层液基细胞学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果均呈正相关(P<0。05)。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薄层液基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及p16/Ki-67双重染色单独及联合用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病变诊断临床效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最高,而p16/Ki-67双重染色检测的约登指数最大。结论 子宫颈病变p16/Ki-67双重染色结果与薄层液基细胞学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诊断结果具有相关性;三者联合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病变敏感度最高,而p16/Ki-67双重染色综合诊断效能最佳。

    薄层液基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p16Ki-67子宫颈病变

    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影响因素及预测效能研究

    李柱娟陈丽林燕韦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影响因素并评估相关因素及预测效能,旨在为早期识别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高危人群及预后预测提供更多的证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77例,根据是否存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分为浸润组(60例)和未浸润组(21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法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描绘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影响因素,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发生风险的临床效能。结果 277例患者中出现淋巴脉管间隙浸润60例,发生率为21。66%;两组术前CA125水平、病灶最大径、病理组织学类型、病理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间质浸润比例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均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均可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发生的风险预测,且三者联合预测效能优于两者联合及单一指标(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发生与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有关;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及低分化癌同时存在患者发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风险更高。

    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影响因素预测

    LncRNA PSMA3-AS1靶向miR-329-3p基因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侯敏郭一晶毛建英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LncRNA PSMA3-AS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培养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hEEC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HEC-1A、AN3CA,RT-qPCR检测RNA水平;将Ishikawa细胞分为NC组、si-LncRNAPSMA3-ASI 组、si-NC组、miR-329-3p组、miR-NC 组、anti-miR-329-3p+si-LncRNAPSMA3-AS1 组和anti-miR-329-3p+si-NC组;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329-3p表达水平降低,LncRNAPSMA3-AS1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hEEC细胞比较,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HEC-1A、AN3CA 中 miR-329-3p 表达水平降低,LncRNA PSMA3-AS1 表达水平升高(P<0。05)。LncRNA PSMA3-AS1 低表达或miR-329-3p高表达,CyclinD1、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Ishikawa细胞活性降低,Ishikawa细胞迁移、侵袭数减少(P<0。05)。LncRNA PSMA3-AS1靶向调控miR-329-3p的表达;抑制miR-329-3p表达可以逆转LncRNAPSMA3-AS1低表达对Ishikawa细胞的影响。结论 LncRNAPSMA3-AS1通过靶向抑制miR-329-3p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恶性表型的发展。

    LncRNAPSMA3-AS1miR-329-3p子宫内膜癌增殖迁移侵袭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卵巢癌的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短期预后的影响

    刘树雨王丽霞姚秀玲李燕...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卵巢癌(OC)的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00例O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化疗组、T药组各50例。化疗组接受常规静脉化疗,T药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比较治疗6个周期后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6个周期后两组肿瘤标志物[糖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并观察两组的短期预后。结果 治疗6个周期后,T药组疗效及治疗有效率高于化疗组(P<0。05);T药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CA125、HE4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T药组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药组治疗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OC具有显著疗效,能减少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能降低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利于患者的短期预后。

    阿替利珠单抗化疗卵巢癌肿瘤标志物短期预后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伴子宫内膜病变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研究

    陈君墨郑贤芳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伴子宫内膜病变危险因素并评估预测效能,旨在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及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诊治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共102例,根据是否伴子宫内膜病变分组,评估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伴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患者伴子宫内膜病变风险的临床效能。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与合并2型糖尿病(T2DM)均是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伴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合并T2DM均可用于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伴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预测,且两者联合预测效能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伴子宫内膜病变可能与年龄及合并T2DM情况有关;而以上两项指标联合能够更为有效地预测患者伴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风险。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病变危险因素预测效能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ER、PR关系及其评估预后的价值

    朱伟王国庆施启丰陈璐...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及其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7例,检测并比较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L1CAM、ER、PR的表达情况,分析癌组织L1CAM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ER、PR关系。分析L1CAM表达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L1CAM阳性表达更高,ER、PR阳性表达更低(P<0。05);L1CAM与ER、PR呈负相关性(r=-0。298、-0。556,P=0。003、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ER、PR是影响癌组织中L1CAM阳性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L1CAM评估生存预后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697;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发现低表达L1CAM的患者生存率较高。结论 L1CAM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异常高表达,且与ER、PR呈负相关性;L1CAM阳性表达可对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情况、ER、PR产生影响,对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子宫内膜癌L1CAM临床病理特征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