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肛肠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黄乃健

月刊

1000-1174

0531-82913309 82950414-6287

250011

济南市文化西路42号

中国肛肠病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错配修复基因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潘翔珍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非转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MMR表达与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180例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取术后病理组织标本进行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缺失组18例和正常组162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本组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MMR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0。00%,其中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为4。44%,MSH2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11%,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2。78%,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为8。33%。而MMR蛋白表达缺失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有相关性(P<0。05);其中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是MLHI、MSH6蛋白表达缺失的影响因素(P<0。05);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是MSH2蛋白表达缺失的影响因素(P<0。05);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则是PMS2蛋白表达缺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有较高的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其主要与肿瘤发生和进展等有关,可作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指标。

    结直肠癌非转移性错配修复基因病理特征蛋白表达

    CT联合MRI检查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分析

    袁冬健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T联合MRI检查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直肠癌患者,依次进行CT检查、MRI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直肠癌的准确性。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阴性)2例,恶性(阳性)48例,均为直肠腺癌。与单独CT、MRI检查相比,CT联合MRI诊断的准确性与敏感度均更高(P<0。05),但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48例直肠癌患者中,T1~2期26例、T3期15例、T4期7例,CT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为75。00%(36/48),MRI为79。17%(38/48),CT联合M RI为97。92%(47/48),CT联合M RI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单纯CT和M RI检查(P<0。05)。N0期22例、N1期18例、N2期8例,CT对直肠癌术前N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为79。17%(38/48),MRI为83。33%(40/48),CT联合MRI为97。92%(47/48),CT联合MRI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单纯CT和MRI检查(P<0。05)。结论:CT联合MRI诊断直肠癌及在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准确性均更高,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直肠癌CTMRI分期准确性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揿针治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王琴何燕琳胡文婷窦云...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揿针治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揿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择时揿针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睡眠质量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开始进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采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择时揿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加快肠胃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结直肠癌术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揿针效果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手术指标、炎性因子及并发症的影响

    郑文龙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手术指标、炎性因子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治疗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疗效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联合金属夹治疗结直肠息肉230例效果观察

    王恩慧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联合金属夹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本院230例EMR术联合金属夹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30例患者均全部治愈,有效率为100%,术后无创面受损和金属夹早期脱落造成的迟发性出血,无感染,无息肉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及肠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采用EMR术联合金属夹治疗结直肠息肉,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金属夹疗效

    肠闭锁术后患儿肠功能障碍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基于某地的调查报告

    明振奇王力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肠闭锁术后患儿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因素,以预防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3年5月,滕州地区多家三级医院诊治的82例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将其中12例发生肠功能障碍的患儿列为障碍组,70例肠功能正常患儿列为正常组。统计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82例患儿中,术后第1次平均通便时间为(3。22±0。21)d。2组在性别、日龄、出生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产、体重、闭锁位置、病理分型、肺部感染和吻合口漏方面,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闭锁位置、体重、病理分型、肺部感染和吻合口漏为导致肠闭锁术后患儿肠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分析显示早产、体重、闭锁位置、病理分型、肺部感染和吻合口漏与肠闭锁术后患儿第1次通便时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肠闭锁术后患儿肠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体重、早产、闭锁位置、病理分型、肺部感染和吻合口漏为导致肠闭锁术后肠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先天性肠闭锁肠功能障碍影响因素

    《中国肛肠病杂志》征订启事

    18页

    VEGF、EGFR、CD34和CD105表达水平对不同分期内痔病理变化的影响

    刘全林石龙国陈丽娜巩跃生...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CD34和CD105表达水平对不同分期内痔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治疗的120例内痔患者,根据内痔分期分为Ⅱ期组35例,Ⅲ期组45例和Ⅳ期组40例。分别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VEGF、EGFR、CD34和CD105表达与内痔分期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结果:VEGF、EGFR、CD34和CD105在3组中均有表达,且随着内痔分期增加表达逐渐增强。其中Ⅲ期组和Ⅳ期组中VEGF、EGFR、CD34和CD105水平均明显高于Ⅱ期组(P<0。05),Ⅲ期组和Ⅳ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内痔MVD计数发现,Ⅲ期内痔最多,Ⅳ期次之,Ⅱ期最少。结论:随着内痔的发展,Ⅱ期至Ⅲ期,VEGF、EG-FR、CD34和CD105蛋白表达及MVD逐渐增强,Ⅲ期至Ⅳ期其表达相对减弱。内痔的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血管增生密切相关。

    内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CD34蛋白CD105

    锥形切除保留皮瓣术治疗混合痔46例临床疗效观察

    张中江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锥形切除保留皮瓣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92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锥形切除保留皮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疼痛程度和肛门渗液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5 d及出院时创面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肛门渗液和排便时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锥形切除保留皮瓣术治疗混合痔,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混合痔锥形切除保留皮瓣术疗效

    内镜下套扎硬化注射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内痔的疗效研究

    邓亮梁淼梁浩松冯素碧...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套扎硬化注射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内痔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内痔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套扎组(内镜下套扎治疗)、套扎熏蒸组(内镜下套扎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硬化组(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硬化熏蒸组(内镜下硬化剂注射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套扎硬化组(内镜下套扎注射治疗)和套扎硬化熏蒸组(内镜下套扎注射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每组各20例。观察比较各组术后疼痛、便血和尿潴留情况。结果:套扎熏蒸组手术当日,术后3d和7d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套扎组(P<0。05);套扎硬化熏蒸组各时点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套扎硬化组(P<0。05);硬化熏蒸组和硬化组各时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后便血6例,尿潴留1例;套扎熏蒸组便血 3例,尿潴留1例;硬化组无便血,无尿潴留;硬化熏蒸组便血 1例,无尿潴留;套扎硬化组便血 1例,尿潴留1例;套扎硬化熏蒸组便血1例,尿潴留1例。硬化组、硬化熏蒸组、套扎硬化组和套扎硬化熏蒸组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套扎组和套扎熏蒸组(P<0。05),各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痔硬化术后疼痛、便血、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内痔套扎术及套扎硬化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可显著减轻内痔套扎术及套扎硬化术后肛门疼痛。内镜下套扎硬化注射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内痔的效果确切,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内痔内镜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