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权锡鉴

双月刊

1672-335X

xuebshk@ouc.edu.cn

0532-66782719/39

266100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论文为主要内容,主要开设海洋经济与管理、海洋政治与法律、海洋历史与社会、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文学、社会学等栏目。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全国理工农·校文科学报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极原住民权益维护的新近趋势研究及中国因应——以国家北极战略文件为主要对象

    李文杰吴竞超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全球气候升温所致,北极地区的竞争博弈愈发激烈,原住民现已成为各国竞相争取的重要对象,更新北极战略文件中有关原住民维权的政策则为主要表现手段.在环北极国家中,原住民比例最高的俄罗斯、加拿大与美国三国,均于近几年中更新了原版战略文件,其中有关原住民的内容获得大幅拓展及具体化,相比以往占据了战略核心地位.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虽身处北极地区外,但同样选择以修订战略文件的方式对原住民权益表达关注,其突出特征是通过不同角度或优势领域以求将自身塑造为北极地区的贡献者或被需要者.在前述形势下,我国可考虑适时更新原有战略.不仅应拓展相关内容的篇幅并提出更加具体的措施,注重结合原住民的切身需要与我国的优势领域进行切入,同时应关注韩日在相关问题上的动向并于必要时推进共同合作.

    北极战略原住民权益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强制调解制度的适用、局限及对策

    黄影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制调解制度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适用于解决符合特定条件的特殊类型的海洋争端.设立强制调解制度的目的是协调沿海国管辖权与其他国家合理利用海洋诉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确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强制调解制度已经付诸实践,并切实解决了国家间的海洋争端.强制调解制度虽然有其自身优势,但是仍存在诸多局限.为充分发挥强制调解制度的功效,应采取相应措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原则性规定加以补足,以突破该制度的局限.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当事国在调解开始前和进行中合作推动程序顺利进行,明确委员会的自身定位及其职权范围,以及避免失败的调解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制调解制度调解程序海洋争端

    菲律宾南海政策演变的理论阐释——兼论小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及其演变发展

    徐梦盈
    2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美南海博弈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厘清菲律宾南海政策演变存在何种运作逻辑成为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在修正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美菲同盟与中国间海洋实力对比态势为前置变量,以菲律宾国家决策者对南海安全局势的评估以及菲律宾获取美国战略援助的能力为单元层次自变量,构建解释菲律宾南海政策演变逻辑的跨层次分析框架.阿基诺三世政府和杜特尔特政府的菲律宾南海政策为这一理论框架提供了经验层面的证据.基于跨层次分析模型,预测小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激进化的风险较高.对此,中国决策者可采取两种风险防范措施予以应对.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菲律宾南海政策美菲同盟中菲南海争端小马科斯政府

    面向现代物流体系的浙江海铁联运的历程、挑战与优化路径

    庄汝龙杨洁职梦露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铁联运是习近平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根据浙江独特的发展条件与区位优势而作出的重要指示.2004年以来,浙江持续推进港站一体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腹地联运网络搭建,成功开启了海铁联运的新篇章,推动海铁联运驶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为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梳理"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海铁联运实施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深刻剖析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并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提炼有助于浙江海铁联运提质、扩量、增效的可行建议.研究认为,浙江海铁联运应该在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物流模式、制定统一标准以及发挥价格优势等方面持续发力,既可为海铁联运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为推进全国海铁联运迈向新台阶贡献"浙江力量".

    现代物流体系海铁联运铁路港口浙江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吗?——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经验证据

    汪克亮陈秀敏许如玉
    5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驱动,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选取2006-2022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以及子阶段效率的直接影响、影响机制和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够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以及绿色科技研发和绿色成果转化两个子阶段效率,这一结论经过双重机器学习再检验和内生性分析等一系列检验依旧稳健;(2)这一高水平制度性开放举措在沿海城市、高营商环境城市和低环境规制城市的政策效应更显著;(3)提高城市创业活跃度、促进创新人才流动和加强战略新兴产业集聚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以及子阶段效率的作用机制;(4)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周围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和绿色科技研发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正向空间溢出的衰减边界分别为350千米和200千米,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周围城市绿色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分层次、多维度和分阶段地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绿色创新效率超效率网络SBM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新质生产力与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双向流动、梯度差异与路径

    关松立林淑伟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质生产力优化经济布局,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多层次布局和多方面协同,对推动城乡要素双向平等交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逻辑机理探讨,构建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并分析在不同城乡梯度差异情况下新质生产力"进城"和"下乡"的路径.研究发现,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城乡要素交换的逻辑起点,也派生了交换主体、要素市场和支撑机制,以及由此衍生的经济制度、政府行为等;新质生产力的拉力大小与城乡差距以及城乡要素交换阻力有关,要素向"乡"的拉力大于要素向"城"的拉力;新质生产力"进城"和"下乡"的路径应根据城乡梯度差异情况进行调整;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提高要素在乡村的边际报酬水平,利用比较优势吸引要素"下乡".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路径包含从政策起点、传导路径、作用渠道到目标反馈的完整链条,通过构建自发型、内驱型城乡统筹发展方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斜面梯度

    一个移植性概念的生长:政府"共谋"行为本土研究的源起、差异与展望

    王刚张狄桉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共谋"行为作为我国制度环境的产物受到学界持续关注,但"共谋"源于西方经济学领域,当其作为移植性概念被引入我国的公共行政领域,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及文化环境相碰撞,"共谋"的概念内涵与适用范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会使国内政府"共谋"行为研究呈现何种样态?综述相关研究,梳理发现:"共谋"在移植过程中发生的"概念延展"与"概念旅行"是形成属性认知差异的主要原因,本土研究围绕"非正式行为"展开,形成了"歪曲—弱化"与"变通—创新"两条研究进路.未来研究需明晰政府"共谋"行为的概念认知,关注当今时代背景下"共谋"行为新的生成环境,丰富政府"共谋"行为研究的视向维度,"因时制宜"发展本土化学术概念.

    共谋政府"共谋"行为非正式互动

    整体治理视角下贿赂犯罪的新解释

    李波刘燕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二)》对行贿罪的修改是刑事政策刑法化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贿赂犯罪治理全面转向"受贿行贿一起查"政策."受贿行贿一起查"政策的推行没有否定"受贿侧重型"政策的历史功绩,而是对新时期贿赂犯罪内部结构和发生态势转变的适应性调整."受贿行贿一起查"政策的实质是通过严惩行贿追求贿赂犯罪治理的整体利益,而这一整体利益取决于行贿与受贿的对合关系.在"受贿行贿一起查"政策框架下,要实现贿赂犯罪的整体治理效果,需要坚持区分对待,坚持行贿从属于受贿,严惩行贿最终是为了防范受贿泛滥.严惩行贿须用好特别从宽制度,这一制度不属于特别自首或立功制度,而属于特别坦白制度.新时期严惩行贿要注意防范重刑主义、刑讯逼供以及技术侦查措施的不当滥用,同时要重视对认罪认罚制度的适用,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做到保障人权与惩治犯罪并重.

    受贿行贿一起查贿赂犯罪行贿罪整体治理刑事政策

    《刑法》但书出罪条款的激活:体系定位与规范适用

    陈俊秀余惠芳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轻罪治理背景下,我国刑法结构正由"厉而不严"向"严而不厉"方向转型,轻微犯罪行为面临如何出罪的法治难题.但书条款作为我国刑法出罪的总括性依据,其实务运作存在适用率低、适用不当等多重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探究其出罪模式,激活该条款之适用.当前,关于但书条款的体系定位,学界存在出罪标准说、入罪限制标准说、原则性指引说及可罚的违法性说之争.出罪标准说动摇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根基,有悖我国刑法"立法定性+立法定量"的犯罪设定模式,并容易引发"同案不同判""裁量权滥用"的司法风险;入罪限制标准说存在重复评价犯罪构成实质违法性的逻辑缺陷;原则性指引说难以回应当下诸多轻微犯罪行为出罪的实践需求.可罚的违法性说内部存在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说、阻却违法性说及二元说三种学说,但书条款的体系定位宜借鉴二元说.若罪名的分则条款含定量因素,则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若罪名的分则条款不含定量因素,则阻却违法性.但书条款"情节显著轻微"表征僭越社会相当性的程度,"危害不大"表征法益侵害程度,只要满足其一,即可阻却犯罪成立.

    但书出罪机制体系定位可罚的违法性

    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动态

    徐锦芬杨嘉琪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梳理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旨在探讨当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主要包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多元互动融合四种.学界已对这四种课堂互动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并形成基本认识,但相关研究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上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提出未来研究应继续拓展理论视角,革新研究方法,并注重通过互动策略培训提升互动促学效果,以期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技术赋能下外语课堂互动中的机遇和挑战.

    技术赋能高校外语课堂课堂互动模式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