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李宗浩

月刊

1673-6966

cadem2006@sina.com

010-57976165

100039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行政楼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and Disaster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以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心肺复苏以及中国唯一冠以“灾害医学”刊名的医学、专业期刊。办刊宗旨是促进中国急救、复苏、灾害医学的发展,提供医学学术和有关应急管理科学交流的平台。栏目有述评、论著、 临床经验交流、急救案例分析、 综述、专家论坛、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讨论、 工作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急救与救援护理、继续教育及医师维权自律的研讨,尤其有权威专家对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解读,以及医学救援体制、机制、法制的建设与管理,医疗救援系统建设与管理,医师执业的法律法规标准、文摘信息等。  本刊不仅为从事急救、急诊、心肺复苏医学专业人员,同时也为卫生厅局、应急办、医政处及政府、社区、安全部门决策、管理者们提供参考。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及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订阅并积极投稿。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大16开本(210mm×297mm)64页,定价10元/期,正式国家医学学术出版物。已于2006年7月创刊公开发行,2007年由邮局向全国征订,邮发代号80-52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pH值和乳酸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李光稳石强
    1541-1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pH值和乳酸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 2018 年 5 月—2023 年 5 月收治的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救治的患者共 103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8 例)和预后不良组(65 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法分析两组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pH值和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采用Joint模型对pH值和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纵向波动多水平子模型(LME模型)和Cox生存子模型,通过关联系数将二者结合,同时对基线及随时间变化的纵向数据对生存危险函数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H值和乳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估算模型的判别切点.结果 ①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昏迷程度、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急诊危重病监护病房(EICU)入住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H值、乳酸水平、12h乳酸清除率、24h乳酸清除率、血肌酐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pH值与乳酸水平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H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乳酸水平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治疗后 12、24、72 h的pH值均低于预后良好组,乳酸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③Joi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H值每降低 0.1,预后不良风险增加 5%(P<0.01);乳酸水平每升高 1 mmol/L,预后不良风险增加 4%(P<0.01).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自主循环恢复时间、重型昏迷、pH值、乳酸水平是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⑤依据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对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模型区分度、准确度良好.理论判别与实际资料的总吻合率为 82.93%,误判率为17.07%.结论 pH值和乳酸动态变化是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高乳酸水平、低pH值为心肺复苏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

    心肺复苏亚低温治疗pH值乳酸预后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时机的临床价值

    叶海峰王书秀
    1548-1552,1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IE)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CVR)时机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 月邯郸市中心医院 98 例AIE患者,根据治疗时间分为两组,早期组于AIE确诊 1周内进行体外循环下CVR,延期组于AIE确诊 1 周后进行体外循环下CVR.观察两组手术治疗情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相关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8、IL-1β]、外周血单核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 1 年病死率.结果 早期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延期组短(t=4.443,P<0.05);术后 3、7d两组CVP较术前下降,CI及LVEF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 3、7d两组FIB、D-D较术前下降,早期组FIB、D-D低于延期组(P<0.05);术后3d两组IL-18、IL-1β较术前升高,术后 7d两组IL-18、IL-1β较术后 3d下降(P<0.05);术后 3d两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较术前升高,术后 7d两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较术后3d下降(P<0.05);早期组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延期组,术后 1 年病死率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 AIE患者行体外循环下CVR可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促进术后心功能、凝血纤溶系统恢复,但早期进行手术效果较好,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凝血纤溶系统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炎症反应

    胸痛救治单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关键时间节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范兴恳谢珊珊杨桂香谢尚利...
    1553-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胸痛中心数据库的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胸痛中心建设中胸痛救治单元选择三绕行(绕行胸痛救治单元、急诊科、心脏重症监护室)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关键时间节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10 月—2023 年 9 月间苍南县胸痛中心收治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属地是否建设胸痛救治单元,主导选择三绕行直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室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收治的STEMI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不同来院方式、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床旁肌钙蛋白完成时间、再灌注知情同意时间、入门至导丝通过(D-to-W)时间等关键时间节点及住院日、住院总费用、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发生率、30d病死率、3 个月病死率等,比较两组间指标差异.结果 该研究数据库共纳入 319 例STEMI患者,两组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均数无明显差异、均以自行来院方式为主,两组的呼叫 120、转院、自行来院的数量和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3、4.972、5.144,P<0.05).两组间SO-to-FMC、首份心电图、D-to-W、知情同意谈话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3、4.974、4.362、4.079,P<0.05),肌钙蛋白时间和导管激活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拒绝PPCI的例数和占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7,P<0.05);观察组的住院日及总费用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4、2.357,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LVEF高于对照组,心力衰竭发生率、30d和 3 个月病死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3,χ2=3.134、3.201、4.019,P<0.05).结论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要求选择三绕行直达DSA行PPCI,通过选择正确的来院方式,缩短SO-to-FMC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D-to-W时间、知情同意时间等关键时间节点,从而缩短STEMI患者的总缺血时间,提高住院期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减少住院日、住院总费用,降低 30d和 3 个月病死率,从而改善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

    胸痛救治单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关键时间节点影响因素

    杭州亚运会某定点保障医院涉赛患者疾病谱特点与流行病学分析

    姚晓月郑成汪青青黄科儿...
    1557-1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第 19 届杭州亚运会某保障医院接诊涉赛患者疾病谱特点与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大型体育赛事定点医院医疗保障经验.方法 通过收集和整理亚运前期及亚运会比赛期间就诊患者信息表,对涉赛患者流行病学及疾病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亚运诊疗区域共接诊 324 例涉赛患者,平均就诊年龄为 28(20,42)岁,其中重症患者 16 例(4.94%),非重症患者 308 例(95.06%).(2)涉赛患者类别排名前 3 为工作人员 206 例(63.58%),媒体及转播商 52 例(16.0%),志愿者 23 例(7.10%).(3)涉赛患者所属疾病系统分布前 3 位为损伤/外伤相关 103 例(31.79%),呼吸系统 49 例(15.12%),消化系统 38 例(11.73%).结论 杭州亚运会某保障医院接诊涉赛患者疾病以急慢性损伤/外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具有重点突出、病种多样的特点.需关注工作人员、媒体及志愿者人群的健康监测,并根据赛事举办时间逐渐加强外伤、呼吸、消化相关疾病的诊疗处置上人力及物力的配备.

    杭州亚运会医疗保障流行病学重症患者

    固定急救反应团队联合急诊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时间、急救效果的影响

    席睿杨晶
    1561-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固定急救反应团队联合急诊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时间、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3年6月—2024年3月收治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急救模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4,采取急诊流程优化措施)和研究组(n=64,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固定急救反应团队救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指标(分诊评估时间、静脉开通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开始溶栓时间)、生命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急救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开通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开始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t=2.932、3.922、5.342、2.544,P<0.05);急救前,两组患者HR、RR、SBP、DBP、LVED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两组患者HR、RR、SBP、DBP、LVEDD均低于急救前,且研究组比对照组更低,(t=3.440、4.728、3.754、6.551、3.811,P<0.05);急救后,LVEF均比急救前升高且研究组比对照组更高(t=5.880,P<0.05);研究组急救总有效率为 93.75%(60/64),高于对照组的 81.25%(52/64)(χ2=4.571,P<0.05);对照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3.44%(15/64),研究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 14.06%(9/64),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急救反应团队联合急诊流程优化能够缩短对AMI患者的急救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急救效果良好.

    固定急救反应团队急诊流程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间急救效果

    海上核应急医学救援中护理人员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蒋德娟罗毓薛娟
    1565-1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海上核应急医学救援中护理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及改进对策,为提高核应急医学救援护理能力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根据海上核应急医学救援中护理工作特点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目前护理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结果 海上核应急医学救援中护理能力建设在人才力量、培训课程、培训策略、实战经验、护理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结论 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力量建设、拓展课程体系、优化培训手段与方法、发展关键护理技术等以提高海上核应急救护水平,推动核专科护理能力建设.

    海上核应急医学救援护理能力

    基于Utstein模式的1270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结果分析

    董蓓蕴陈志科罗瑞明潘满冬...
    1568-1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厦门地区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行心肺复苏(CPR)的结果,为提高本地区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Utstein模式设计电子病历模板,回顾性收集2024年2月1日—2024年7月31日厦门地区发生并由 120诊治的1270例OHCA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尝试做CPR分为尝试CPR组(n=677)与未尝试CPR组(n=593).在尝试CPR组中,根据是否有自主循环恢复(ROSC)分为两个亚组:ROSC组(n=62)与无ROSC组(n=615).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中心信息调派系统、电子病历及院内就诊记录,相关资料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分组统计,采用两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率比较χ²检验统计学方法,了解OHCA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 1270例OHCA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63例(67.95%)、女性407例(32.05%),平均年龄(60.50±18.60)岁;行CPR 677例(53.31%),心肺复苏ROSC成功率为9.16%(62/677),出院存活率6.79%(46/677),有较好神经功能(CPC)表现(CPC 1~2级)的出院存活率2.51%(17/677).尝试CPR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显著小于未尝试CPR组(t=5.009,P<0.05),男性患者比例高于未尝试CPR组(χ2=5.787,P=0.016);但在尝试CPR组中,ROSC组与无ROSC组急救反应时间、男性患者比例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4,P=0.301;χ2=2.116,P=0.146).OHCA患者尝试CPR主要病因为内科疾病(76.96%)和创伤(9.60%),发生地点主要在居住地(64.99%)和公共场所(7.83%).OHCA患者ROSC旁观者参与CPR比例为64.51%,旁观者使用AED比例为6.45%,EMS首次监测到的心律为窦性停搏(直线)(53.33%).结论 厦门地区OHCA患者CPR成功率稍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但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Utstein模式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结果分析

    启用非医疗背景人员对调度指挥工作的影响及策略分析

    杨南南陈宇男郝丽丽高丁...
    1572-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 2023 年北京急救中心外招非医学专业调度人员完成日常急救调派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医学背景对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开展日常调度指挥工作的重要性,为今后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积累经验,以更好地促进院前急救整体工作的开展.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以北京急救中心 2023 年 4 月—9 月外招非医学专业调度人员 10 名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间段北京急救中心内部支援医学专业人员 10 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电话受理任务情况、工作效率指标及调派能力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入职时笔试成绩观察组为(84.40±5.02)分,对照组为(92.30±2.16)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接听量、派车量等效率质控指标上看,两组均能较好完成,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化派车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低,而在呼吸机任务平均调派时长分析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可以独立承担院前急救调度工作,但调派能力有限,应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及相关流程、政策的模拟培训和指导,以保证院前急救调度指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急救中心调度指挥院前急救医学背景调派能力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姚小莉邹婵蔡哲燚易琼...
    1576-1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 2021 年 1 月—2023 年 7 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治疗的 319 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根据入院 1 个月结局分为死亡组(85 例)和存活组(234 例).通过详细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识别与预后不良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 岁、有高血压、接受机械通气、发生脓毒性休克、进行肾脏替代疗法、未使用抗生素、高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高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脑利钠肽、乳酸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年龄、高血压、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C反应蛋白、脑利钠肽、乳酸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而更好的营养状态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P<0.05).基于这些因素构建了一个森林图模型,并通过ROC曲线验证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92.9%)和特异度(86.8%),约登指数(0.797)和AUC面积(0.948).模型的高度校准性通过Bootstrap法的 1 000 次重抽样以及校准曲线的分析得到进一步验证.结论 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识别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工具,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预后不良预测模型抗生素早期

    危重患者多黏菌素B药物浓度与多黏菌素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相关性研究

    张鑫钱倩周国平安宗仁...
    1580-1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多黏菌素B(PMB)药物浓度与PM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 8月—2023年 7月间收治的120例接受静脉注射PMB治疗的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M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患者发生PM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MB药物浓度参数预测危重患者PM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发生的效能.结果 120 例危重患者中有 33 例(27.50%)确诊为PM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组患者万古霉素应用比例、C1/2、Cmin显著大于非急性肾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1/2、Cmin是重症患者发生PMB相关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1/2 的AUC为 0.798(95%CI:0.695~0.901),最佳截断值为 3.421 mg/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 60.61%、89.65%和 0.5026.Cmin的AUC为 0.676(95%CI:0.558~0.795),最佳截断值为 2.284 mg/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 66.67%、73.56%和 0.4023.结论 危重患者PM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发生与PMB药物浓度相关,C1/2、Cmin可作为PMB治疗期间发生PM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预测指标.

    多黏菌素B危重患者药物浓度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