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健康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健康教育
中国健康教育

陶茂萱

月刊

1002-9982

zgjk6000@163.com

010-64210081

100011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西里一区12号楼

中国健康教育/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专业杂志,以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社区、军队、工矿企业中管理者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群。以促进国内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为宗旨。全面反映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研成果,快速传递世界前言信息,交流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办刊20周年,取得了长足发展,起到了健康教育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人网络社交现状及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柴琪周永召杨智博周兆菲...
    579-585,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我国老年人的网络社交现况,并分析网络社交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60岁老年人抑郁症状和网络社交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社交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网络社交的健康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共纳入4994人,网络社交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0.69%,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占比为26.47%.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与无网络社交的老年人相比,有网络社交的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更低(OR=0.581,95%CI:0.426~0.793,P<0.05).1∶1匹配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社交能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ATT=-0.066,P<0.05).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社交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具有改善作用(ATT=-0.083,P<0.05),对城市老年人抑郁症状改善并无统计学意义(ATT=-0.052,P>0.05).采用1∶4匹配(ATT=-0.048,P<0.05)与核匹配(ATT=-0.052,P<0.05)后,网络社交的健康效应结果依然稳健.结论 网络社交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且农村居民可能是网络社交健康效应发挥作用的主要人群.政府和企业在社交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字产品适老化改造,兼顾城乡差异,注重数字公平.

    网络社交抑郁症状Logistic回归倾向性评分匹配

    2021年甘肃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苏宁吴雨张治中王国瑞...
    586-591,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甘肃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知识普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8个健康监测点中15~69岁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使用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编制的《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了解甘肃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普及率的主要因素.结果 2021年甘肃省8个监测点共调查1952人,中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为97.39%,阅读率为97.28%,信任率为95.85%,行动率为60.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城乡(OR=2.331,P<0.05)、年龄(OR=0.968,P<0.05)、文化程度(小学:OR=13.962,初中:OR=25.389,高中/职高/中专:OR=26.899,大专/本科:OR=42.230,硕士及以上:OR=13.486;P 均<0.05)、职业(OR=0.961,P<0.05)及户籍是否本县(OR=2.751,P<0.05)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2021年甘肃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普及率、阅读率、信任率、行动力显著提升;城乡、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是否本县等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可采用不同的媒体方式进行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推广.

    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影响因素

    中国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发生率的Meta分析

    罗欢高静柏丁兮陈欢...
    592-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发生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CBM、PubMed、Cochrane、Embase、CINAHL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中国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发生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0月1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8篇文献,包含143 483例学龄前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总发生率为46.4%,视屏时间>1h、≥1 h、>2h、≥2 h的发生率分别为61.6%、56.5%、28.1%、34.1%,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1.86小时.总视屏时间过长发生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童发生率分别为48.5%、45.6%,3~6岁发生率分别为40.9%、45.8%、45.4%、44.4%,独生、非独生发生率分别为47.9%、53.8%,父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发生率分别为49.7%、49.9%,父母高中文化程度发生率分别为46.5%、44.4%,父母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发生率分别为41.8%、42.4%,学习日、周末发生率分别为35.3%、43.7%,2019年前、后发生率分别为43.2%、46.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发生率分别为49.7%、39.4%、39.3%.结论 中国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发生率较高,男童、年龄越大、非独生、父母文化程度低、东部地区的发生率更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干预.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屏幕暴露Meta分析

    北京市医务人员医院健康教育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谷明宇秦廷廷王尧杨宇彤...
    600-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影响医务人员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因素,为完善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激励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5-6月通过多阶段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市医疗机构人员,并开展横断面调查.描述性分析医务人员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健康教育指标;并采取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及各因素下开展健康教育的组间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特征、能力、机会和动机对健康教育行为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医务人员2563 名,其中医生 1054 人,护士 1509 人.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94,95%CI:1.151~1.455)、文化程度(OR=1.193,95%CI:1.019~1.397)、技术职称(OR=1.311,95%CI:1.123~1.531)、经费支持(OR=1.233,95%CI:1.111~1.368)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OR=1.330,95%CI:1.178~1.502)为门诊健康教育的保护因素,个人月均收入(OR=0.755,95%CI:0.658~0.866)、医疗机构级别(OR=0.682,95%CI:0.615~0.756)和材料支持(OR=0.853,95%CI:0.734~0.992)为门诊健康教育的危险因素;医疗机构级别(O R=3.060,95%CI:2.739~3.418)和文化环境支持(OR=1.712,95%CI:1.497~1.957)为住院健康教育的保护因素,个人月均收入(OR=0.800,95%CI:0.698~0.916)为住院健康教育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月均收入、技术职称、所属医疗机构级别、经费支持、材料支持、文化环境支持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为医务人员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应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加强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与经验;同时,要为健康教育提供健全的反馈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将健康教育作为临床实践的一部分.

    医院健康教育医务人员行为影响因素

    应用文献研究法分析调味电子烟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王文元月倪长宇蔡雨阳冯楠楠...
    608-61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针对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关于调味电子烟热点话题的原始研究进行了检索和整理,旨在探讨调味电子烟的公共健康影响.方法 以"口味"和"电子烟"为关键词,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22年8月18日.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并根据不同研究类型和主旨进行分类.结果 最终纳入182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1篇(6.0%),队列研究25篇(13.7%),横断面研究114篇(62.6%),其他研究类型32篇(17.6%).有79篇(43.4%)文献关于调味电子烟与未成年人,40篇(22.0%)文献关于调味电子烟与吸烟,31篇(17.0%)关于调味电子烟与戒烟,32篇(17.6%)文献关于调味电子烟与监管政策.文献研究发现未成年人偏好调味电子烟,但口味并非未成年人使用电子烟的主要原因,禁止调味电子烟后预计未成年人和从不吸烟者电子烟使用率会有所下降,但部分未成年和成年电子烟用户会继续使用可用的电子烟或转为使用香烟.调味电子烟是否能够帮助戒烟结论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部分电子烟用户可能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被禁止的调味电子烟.结论 降低青少年对于烟草产品的好奇心才是避免未成年人使用烟草产品的根本.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商贩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和黑市交易.

    调味电子烟电子烟危害未成年人

    医院微信公众号健康科普传播现状和效果实证研究

    刘洁柴泓伊张勇徐萍...
    615-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健康科普信息发布现状以及健康科普传播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所有12家附属医院进行研究,获取2022年10月1日-2023年9月30日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健康科普推文,使用微信传播指数(WeChat Communication Index,WCI)一级和二级指标对微信公众号健康科普传播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12家医院共发布推文2791篇;其中,健康科普文章1470篇,占比52.67%,平均阅读量为8881.44次/篇.各医院的健康科普推文数量和传播影响力存在差异,综合医院的传播力整体高于专科医院.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各家医院健康科普推文的阅读数、点赞数、在看数和WCI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WCI指数最高的12篇文章阅读数均达到了 10万以上.推文的影响力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如标题句式、发布位置、主题内容等.其中,标题以否定反问句的句式、位于头条位置能够显著提高推文的阅读数(P<0.05).高影响力推文主题主要体现在养生保健、药品安全、营养膳食等领域(P<0.05).结论 医院发布的健康科普推文整体传播力较高,但差异较大.医院应从"质""量"并重、塑造品牌形象、关注健康热点、创新科普形式等方面入手,重视健康科普推文的标题、位置、内容,切实提高健康科普信息的传播效果.

    健康科普健康传播微信传播效力医院宣传

    北京市远郊区小学教师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张文静李海燕陈全红
    62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远郊区小学教师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农村地区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及教师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北京市远郊3区6所小学452名教师进行线上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教师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28份(94.7%)."儿童性侵害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地"和"对一个儿童进行过性侵害的人,将很有可能再多次侵犯儿童"的回答正确率最高(88.6%),"儿童报告说受到了性侵害,几乎所有都可信"的回答正确率最低(26.4%);95.3%的教师赞成"在小学开展预防儿童性侵害教育",91.8%的教师认为"开展教育有助于预防儿童性侵害发生";46.0%的教师开展过某种形式的预防性侵害教育实践.高职称(B=0.484,95%CI:0.214~0.753)、担任班主任(B=0.645,95%CI:0.256~1.034)和有培训经历(B=2.114,95%CI:1.654~2.573)的教师,教育实践得分更高(P<0.05).结论 北京市远郊区小学教师整体对于预防性侵害教育态度积极,但知识和实践较少;亟须加强教师相关教育的培训,以提高其预防儿童性侵害教育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预防性侵害教育小学教师影响因素培训经历

    中职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性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张培佘露王世伟黄成静...
    626-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职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性行为及不安全性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2021年3-5月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武汉市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378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制《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调查问卷》评定负性生活事件和中职生性行为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4282份,回收率为97.8%.调查人群中,中职生性行为发生率为4.13%,其中不安全性行为占58.2%.有性行为的中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及6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无性行为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OR=0.91,95%CI:0.84~0.98)"和"其他(OR=1.27,95%CI:1.17~1.38)"因子与性行为发生的关联性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受惩罚(OR=1.14,95%CI:1.04~1.25)""丧失(OR=0.85,95%CI:0.71~1.00)"和"其他(OR=1.21,95%CI:1.08~1.35)"因子与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的关联性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武汉市中职生性行为及不安全性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且负性生活事件的不同因子对其影响程度不同.社会、学校及家庭在开展性教育的同时,也应减少不必要的批评惩罚,提高学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对应的行为干预措施,减少其性行为,尤其是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

    中职生负性生活事件性行为

    昆明市老年人营养状况及营养不良风险评估分析

    刘国华熊光轶邱珺李胜江...
    63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展昆明市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及了解营养状况.方法 2020年9-12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3737名65岁以上老年人,使用WS/T552-2017《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开展调查,应用等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营养不良风险影响因素.结果 1813人(48.51%)初筛总分<12分,需继续评估,营养不良率和营养不良风险率分别为20.74%和56.15%,而营养良好率为23.11%.消瘦(OR=1.435,95%CI:1.034~1.990)、患慢性病>3 种(OR=1.833,95%CI:1.461~2.303)、长期服药种类>3 种(OR=2.167,95%CI:1.747~2.762)、睡眠时间<5 h/d(OR=1.697,95%CI:1.416~2.032)、户外独立活动时间<1 h/d(OR=1.952,95%CI:1.590~2.396)、经济状况差和一般(OR=1.723,95%CI:1.209~2.457 和 OR=1.644,95%CI:1.404~1.925)、进食需要依靠别人和稍有困难(OR=14.126,95%CI:9.994~19.945 和OR=3.065,95%CI:2.319~4.055)、餐次为 2 次/d(OR=1.682,95%CI:1.392~2.030)、摄入奶/豆/鱼/肉/禽/蛋类<3 种/d(OR=1.637,95%CI:1.381~1.941)、烹调油摄入量>25 g/d(OR=1.737,95%CI:1.499~2.012)和蔬菜水果<500 g/d(OR=1.800,95%CI:1.531~2.117)是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昆明市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营养状况不佳,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公共营养机构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与营养干预,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老年人昆明市

    行为改变技术的分类研究及应用

    仲学锋
    639-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为干预中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指干预过程中具体的、可操作的、可重复的、相对标准化的行为干预技术.通过分类研究方法,对行为干预中"有效成分"进行编码和归类、标准化及定义、验证并达成专家共识,由此产生的行为改变技术分类法,共分为16组,93个技术.行为改变技术是基于行为干预理论的概念和构件,将理论中抽象的心理学或社会学构件要素转换为具体的方法.本文就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分类及应用进行分析和综述,为我国行为干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行为改变技术分类研究行为干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