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师
中国教师

郑国民

半月刊

1672-2051

zgjs@jiaoshi.org.cn

010-58801729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601室

中国教师/Journal Teacher's Journal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和专业性

    黄友初
    1页

    "四有"好老师:逻辑基础、理论内涵与培育路径

    郝国强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为历史出发点,以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为理论立足点,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践落脚点,从而实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其中,理想信念是方向,道德情操是基础,扎实学识是支撑,仁爱之心是底色.培育"四有"好老师,可以通过四条路径,即信仰洗礼,坚定理想信念;文化浸润,陶冶道德情操;专业淬炼,涵养扎实学识;实践体悟,勤修仁爱之心.

    "四有"好老师逻辑基础理论内涵培育路径

    "良心活"及其界限——何以找回被侵蚀的教师幸福感?

    程猛关阳雷爱
    11-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心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日常概念,其边界的变化轨迹可成为反思教师负担议题的视点.教师的责任边界在扩大,非教学事务大量侵占本应用于教学事务的时间,教师职业的时间与空间边界也在扩展,在情感上容易陷入"良心"和"指标"之间的矛盾."良心活"边界向内收缩,既不利于自身专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增进教师幸福感从根本上还依赖教育评价体系与社会"内卷"生态的改变.政府行政部门应警惕公权力对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干扰.学校管理者需要致力于提供宽广、可自主选择的专业发展空间,在家校关系上支持教师建立相对明晰、可控的时空边界.

    职业幸福感教师负担良心活主体性责任边界

    农村青少年社会化风险管控的乡校实践

    周新成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分化的加剧,价值观念的个体化变迁,数字社会的快速到来,使得乡村学生社会化成长环境被重构,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化风险,一些农村青少年存在情感缺失与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家庭责任与伦理观念缺失、学习习惯与综合素养差、社会规范习得情况较差等社会化成长问题.在应对这些风险与问题时,乡校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知识与技能教育、情感教育、养成教育以及社会规训教育有效管控农村学生社会化风险,对成长问题进行纠偏.要更好地发挥乡校育人实践功能,须为乡校提供制度保障机制,树立乡校教育主体性与主导权.

    农村青少年乡校社会化风险管控育人

    梁启超人才思想:基本内涵、历史意蕴与现实观照

    曲铁华高海冰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普遍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基础.梁启超的人才思想孕育于维新变法前后,认为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变革科举、创办新学、培养新民、开启民智等途径实现,逐步勾勒出人才培养的蓝图.梁启超的人才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凸显了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的历史意蕴,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借鉴.新时代,教师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学生国民意识培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科学理论素养,发扬个性,适时变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梁启超人才思想现代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27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定位、新思路、大格局

    俞国良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文从重新认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破题,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促进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强调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民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框架下,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生态系统,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定位新思路大格局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促进策略

    宋逸朱广荣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评价、特点、原因及解决路径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提出在心理健康评价时,应同时考虑心理健康问题和主观幸福感两个方面.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城乡差异和低龄化现象,睡眠不足、学习压力大、认知发展障碍、幸福感缺乏,以及家庭的盲目过高期待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水平不匹配,这些可能是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促进策略方面,应倡导"家校社"联合育人,创建心理健康促进学校,开展赏识教育,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原因策略

    构建以医教协同为核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程万军曾筝王慧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在家庭重视程度、学校服务效果和社会支持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资源力量尚未有效整合.本文基于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模型.模型强调把心理健康融入"家校社医"协同育人全过程,通过目标构建、责任落实、环境建设、四位一体服务、制度建立、措施实施、功能中心建设等,建立一套以卫生健康和教育部门深度协同为核心的跨部门工作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青少年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曾盼盼金颖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受国际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中小学纷纷尝试开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实践.然而这些实践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补足"式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单一、积极心理品质评估缺位.据此,本文提出三个对策:反思培养理念,确立幸福取向的教育观;丰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课程干预、学科渗透和行为管理并举;加强积极心理品质评估与培养的联结.

    积极心理学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