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姚树桥

双月刊

1005-3611

zlcy@chinajournal.net.cn

0731-85292472

410011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路139号湘雅二医院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内容涉及临床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心理和教育评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心理测量和治疗技术研究、不同人群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研究以及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的报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心理痛苦和静息态脑电成分的多模态数据对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分类效能

    安依雯李杨李欢欢温晓通...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结合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和静息态脑电成分构建重性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分类模型的区分效能和重要特征集.方法:采用便利取样,选取73名重性抑郁症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组进行临床量表评估和静息态脑电数据采集.结合人口统计学指标、临床量表得分和静息态脑电指标,采用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结果:①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的准确率为85.01%,AUC为0.93;仅采用静息态脑电指标构建的自杀未遂单模态分类模型准确率为72.10%,AUC为0.59;②痛苦逃避是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的首位重要特征,以下依次为年龄、oz通道的低频gamma和抑郁;③高频和低频gamma是痛苦逃避分类模型和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中共同的重要特征.结论: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区分效能优良,痛苦逃避是优于抑郁的区分有无自杀未遂的最重要行为特征.gamma作为与痛苦逃避密切相关的脑电特征,其活动异常可能是自杀未遂的神经基础.

    痛苦逃避自杀未遂机器学习静息态脑电

    你我皆凡人:共同内群体身份改善公众对医生群体的态度

    付春野吕小康张术媛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探究共同内群体身份是否可改善对医态度.方法:将医生和其他普通职业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叙事以漫画的形式并置呈现,建构医患共同的"普通职业者"身份.采用调查实验开展2(叙事模式:单向vs.双向)×2(叙事类型:消极vs.积极)的被试间设计,以对医态度为主要因变量.结果:双向消极叙事能够提高材料的说服力,并改善对医印象、医患亲密度和对医信任;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双向消极叙事的效果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健性,且双向积极叙事也能够发挥作用.结论:通过双向视觉叙事建构医患共同内群体身份是改善公众对医态度的有效途径.

    共同内群体认同医患关系叙事群际冲突

    替代性排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情绪的中介作用

    付桠楠梁芳冯若丹张姝玥...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将通过两个实验探讨替代性社会排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及积极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网络投球范式、点赞范式进行替代性排斥的操纵,采用风险偏好问卷、仿真气球冒险任务测量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偏好,采用PANAS量表测量被试经历替代性排斥后的积极消极情绪.结果:两个实验的结果一致表明,与控制组相比,经历替代性排斥者更加冒险,在决策过程中更偏好风险寻求,积极情绪在替代性排斥与风险决策之间起中介作用,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替代性排斥能够显著影响个体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偏好,积极情绪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替代性排斥风险偏好风险决策积极情绪

    基于SC-IAT和AMP的护士内隐死亡态度研究

    张慧琳何世佳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内隐死亡态度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及其与外显死亡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对170名护士进行测量.结果:在SC-IAT和AMP两种方法测量下,护士均存在消极内隐死亡态度.SC-IAT测量下护士的内隐和外显死亡态度相关不显著,AMP测量下护士的内隐和外显死亡态度相关显著(r=0.38,P<0.01).结论:护士存在消极内隐死亡态度且具有稳定性.护士内隐和外显死亡态度的相关性可能与测量范式有关.

    内隐死亡态度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国家认同对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

    凌宇张玉王豪哲陈雨凌...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国家认同对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归属需求的中介作用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作用.方法:研究一采用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将202名中学生随机分为国家认同启动组和控制组,其中实验组观看中国国家形象英文宣传片,控制组观看海底风景视频;研究二招募1220名中学生完成学习投入量表、国家认同感问卷、归属需求量表和意向性自我调节量表.结果:国家认同启动组被试的学习投入水平显著高于国家认同控制组(t(200)=2.57,P<0.05,Cohen'sd=0.36),国家认同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β=0.14,t--4.69,P<0.001);归属需求在国家认同与学习投入间起中介作用(效应值=0.06,P<0.05);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够调节中介模型的后半段(β=0.07,t=2.44,P<0.05).结论:国家认同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投入,又通过归属需求间接影响学习投入,高水平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可加强归属需求对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影响.

    国家认同青少年学习投入归属需求意向性自我调节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近端风险因素的短期动态变化探索:基于自杀人际理论

    刘依馨张尚杨丽王丽莉...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自杀人际理论探索归属受挫、累赘感知、绝望及自杀意念在短时间内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检验归属受挫、累赘感知、绝望对自杀意念及其变化的预测效力.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天津市各高校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的31名来访者进行为期7天、每天5次的生态瞬时评估.结果:30名被试的自杀意念在短时间发生了较大的动态变化,所有被试的归属受挫、累赘感知和绝望均发生了动态变化.自杀意念及其近端风险因素的时间序列图均呈现锯齿状变化模式.在同一时刻,三个风险因素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绝望和归属受挫是预测下一时刻自杀意念水平作用显著的因素.控制上一时刻的自杀意念后,对预测自杀意念的变化具有显著作用的因素为归属受挫.结论: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和绝望、累赘感知、归属受挫可能存在动态变化的特点,绝望和归属受挫对下一时刻的自杀意念预测作用显著,归属受挫对短时间内自杀意念的变化预测作用显著.

    自杀意念动态变化特征风险因素生态瞬时评估

    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网络分析

    连雅囡张迪刘思含伍新春...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使用两种网络分析方法,探索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sub-clinical eating disorders,简称SCED)下,进食障碍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筛选出247名处于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大学生进行分析,分别基于高斯图形模型和贝叶斯爬山算法构建了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正则化偏相关网络和有向网络.结果:在正则化偏相关网络中,思考进食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是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症状网络中影响力最高的症状,其次是对体重不满;在有向网络中,思考进食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是网络中优先级最高的节点.结论:临床工作者在诊疗筛查过程中,需关注与进食相关的认知症状,以尽早识别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个体.

    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网络分析

    生态瞬时评估应用于自杀研究的可行性评价

    朱佳鑫牛璐侯筱菲曾梦...
    46-5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运用智能手机结合可穿戴式设备的生态瞬时评估方法(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EMA)进行自杀想法动态监测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在国内三所医院门诊中招募32名心境障碍且目前有自杀意念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智能手机完成28天每日5~8次自杀想法及相关因素调查,并佩戴智能手环以客观收集睡眠和运动情况.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完成23.0±8.0天调查(范围7~28天),其中68.8%完成28天调查.共发送调查3780次,应答2557次(应答依从性为67.6%).每位患者平均应答79.9±47.1次,平均佩戴手环19.5±10.3天.结论:结果初步支持在国内背景下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EMA动态监测自杀想法的可行性,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自杀想法变化特征和短期预测因素.

    生态瞬时评估法自杀想法动态监测可行性心境障碍

    黑暗三联征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成名期望和权力感的中介作用

    金文静耿耀国詹婷婷胡琬莹...
    51-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生命史理论视角探究黑暗三联征、成名期望、权力感以及炫耀性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以1186名学生为被试,采用炫耀性消费量表(CCS)、莱文森精神病态自评量表(LSRP)、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量表(MPS)、自恋人格量表(NPI)、成名期望量表(DFS)和权力感量表(GPS)进行评估.结果:(1)黑暗三联征正向预测炫耀性消费;(2)成名期望和权力感在三种黑暗人格特质与炫耀性消费之间均起多重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黑暗人格特质会增加其炫耀性消费,这种效应是通过成名期望和权力感的中介作用形成的.

    黑暗三联征炫耀性消费成名期望权力感

    母亲孕期风险暴露对儿童焦虑症及其亚型脑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关联分析

    赵飘飘顾薪睿刘宇於葛畅...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母亲孕期风险暴露对儿童焦虑症及其亚型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基于ABCD(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数据库5686名儿童(平均年龄9.95岁,其中焦虑症儿童2743名)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焦虑组和焦虑症亚型组与健康组儿童孕期风险暴露、大脑结构以及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差异,并且探究母亲孕期风险因素与儿童脑结构以及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关联.结果:①与健康组对比,焦虑组儿童表现出母亲孕期风险暴露(如接受医疗护理次数)增加和颞上回等皮层厚度增加、脑岛等表面积降低以及扣带顶叶网络-尾状核等的功能连接增强.②母亲孕期医疗护理与焦虑组儿童左侧颞上回厚度增加有关.③母亲孕期风险暴露(如严重贫血、孕期医疗护理次数)是儿童焦虑症及其亚型的共同风险,同时焦虑症亚型儿童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也表现出异常.结论:母亲孕期风险暴露是儿童焦虑症的重要风险因素,其长期影响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关.

    儿童焦虑症脑结构静息态功能连接母亲孕期风险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