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姚树桥

双月刊

1005-3611

zlcy@chinajournal.net.cn

0731-85292472

410011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路139号湘雅二医院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内容涉及临床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心理和教育评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心理测量和治疗技术研究、不同人群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研究以及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的报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评和分心调节的即时和持续效应以及情绪可控性信念的影响:一个ERP研究

    王庆华张钦尚晨阳崔丽霞...
    485-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重评和分心的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以及情绪可控性信念影响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方法:研究采用ERP技术和修改过的情绪调节任务考察重评和分心的即时和持续效应及情绪可控性信念的影响.结果:在情绪调节阶段,两种策略均显著降低了负性体验;分心诱发了更大的N2,减小了 LPP的波幅,重评也减小了 LPP的波幅,显示出即时效应.在刺激再呈现阶段,低情绪可控信念组在晚期LPP上显示出分心的反向持续效应.在观看负性图片时,低情绪可控信念组比高情绪可控信念组报告了更强的负性情绪.结论:重评和分心均具有良好的即时效果,对于具有低情绪可控信念的个体,分心策略可能会出现反向持续效应.

    重评分心即时效应持续效应情绪可控性信念事件相关电位

    中国文化背景下虚拟自杀范式适用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样本

    黄丹丹张涛刘世栋舒童...
    493-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虚拟自杀范式是一种用于实验室内研究自杀原因的转化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该方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方法:选取19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利用虚拟自杀范式进行实验,并使用自杀意念量表(SI0SS)、人际需求问卷(INQ)、简式Barratt冲动性量表(BBIS)、风险领域特异性量表(DOSPERT)、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获得性自杀能力—无畏死亡量表(FAD)、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分量表以及自杀可能性量表(SPS)对虚拟自杀范式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度进行评估.结果:安全性方面:虚拟自杀场景与对照场景暴露后自杀意念、自杀能力及自杀风险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生态效度方面:(1)虚拟自杀场景的真实感和自杀相关性评分显著大于零(P<0.001),且唤起了比对照场景更高的消极情绪(P<0.001);(2)虚拟自杀选择率为8.33%;(3)虚拟自杀的选择受到自杀意念(OR=9.875)、归属受挫(OR=1.102)、累赘感知(OR=1.154)、冲动性(OR=1.228)和风险倾向(OR=1.043)影响.结论:虚拟自杀范式在安全性和生态效度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特质,可用于研究国内大学生群体的自杀问题.

    自杀虚拟现实适用性大学生

    抑郁症患者时距复制任务中的表现及其认知机制

    朱娉婷史焱尹华站
    499-504,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时间复制任务探讨抑郁症患者时距知觉表现及工作记忆和注意网络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研究采用2(组别:抑郁症组、正常组)×5(标准时距:700ms、1700ms、2700ms、3700ms、4700ms)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为被试间变量,标准时距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指标为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同时采用N-back任务测量工作记忆,测量指标为反应时和正确率;采用注意网络范式测量注意功能,测量指标为反应时.结果:相对于正常组,抑郁症组在700ms和1700ms上相对误差显著大于1,在4700ms上相对误差显著小于1;复制700ms、1700ms、2700ms、3700ms及4700ms的变异系数均显著更大;抑郁症组在执行控制网络上的反应时显著更长;进一步中介分析发现执行控制网络的反应时在组别与1700ms、2700ms、3700ms和4700ms时距的复制变异系数之间无中介作用,2-back任务的正确率在组别与1700ms、2700ms、3700ms和4700ms时距的复制变异系数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更加高估短时距和低估长时距的趋势,工作记忆的中介作用是抑郁症患者在时距复制任务中产生更大变异性的内部机制.

    抑郁症时距知觉工作记忆注意网络中介模型

    错误信息距离和阅读水平对小学一年级儿童语篇阅读理解监控的影响

    史梦梦任桂琴岳鹏飞邵红涛...
    505-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基于情境模型,考察错误信息距离和阅读水平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理解监控的影响.方法:采用错误检测范式并操纵记叙文语篇中错误信息的距离,探讨不同阅读水平儿童整体和局部理解监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相对于局部理解监控,儿童整体理解监控的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高阅读水平儿童的局部理解监控正确率高于整体理解监控,低阅读水平儿童的整体和局部理解监控正确率不存在差异.总体上,高阅读水平儿童的监控正确率和反应时优于低阅读水平儿童,尤其在局部理解监控正确率上更明显.结论:小学一年级儿童能够对语篇进行监控,但随着错误信息距离的增加,儿童监控表现变得更差.而且,高阅读水平儿童的理解监控比低阅读水平儿童更好.这一结果为基于工作记忆建立的情境模型提供了新的支持.

    一年级儿童整体理解监控局部理解监控阅读水平错误检测范式

    儿童青少年高危精神病性体验与数字成瘾的关系:睡眠紊乱的中介作用

    刘芊陈张铭高东波
    51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儿童青少年群体高危精神病性体验的检出率,探索其与数字成瘾的关系以及睡眠紊乱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分别在2021年及2022年,对四川省某市全体中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2022年的样本中,筛查了高危精神病性体验个体,测量了网络游戏成瘾程度、手机成瘾程度、社交媒体成瘾程度、睡眠质量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并在2021年样本中进行验证.结果:(1)约十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经历过高危精神病性体验.(2)三种数字成瘾均与高危精神病性体验存在独立的关联性,并与高危精神病性体验的严重程度和亚型均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其中与妄想症状关联度更高.(3)睡眠紊乱在儿童青少年数字成瘾与高危精神病性体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数字成瘾是高危精神病性体验的新兴风险因素.

    高危精神病性体验数字成瘾心理健康问题睡眠紊乱

    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研究

    谢鹏邵天男吴仁容唐慧...
    519-525,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紊乱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从而明确代谢障碍能否加重认知损害.方法:招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对照,以抗精神病药治疗后体重增幅≥7%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体重增加组与体重未增组.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胰岛素等糖脂代谢指标.结果:体重增加组相对于体重未增组,异常的代谢指标更多,MCCB评分更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体重、体重指数(BMI)分别与信息处理速度、词语学习负相关,血脂异常与社会认知损害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紊乱与认知损害明显相关,代谢障碍会加重患者的认知损害.

    精神分裂症体重增加代谢紊乱认知功能损害抗精神病药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穆克朗王东方欧阳萱邓奇坚...
    526-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受害、网络欺负和精神病样体验在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版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网络欺凌行为量表(CBS)、15条目社区心理评估阳性症状分量表(CAPE-P5)和2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HQ-2)对58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状与网络成瘾、网络受害、网络欺负、精神病样体验均呈显著正相关.网络成瘾通过网络受害到抑郁症状、网络成瘾通过网络欺负到抑郁症状、网络成瘾通过精神病样体验到抑郁症状、网络成瘾通过网络受害和精神病样体验到抑郁症状、网络成瘾通过网络欺负和精神病样体验到抑郁症状等五条中介路径均显著.结论:网络受害、网络欺负和精神病样体验在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效应.

    网络成瘾抑郁症状网络受害网络欺负精神病样体验

    中职生社交网络成瘾的核心症状及其与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网络关系

    雷辉杨颜慈朱婷张小崔...
    531-535,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网络分析探讨中职生社交网络成瘾的核心症状及其与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从湖南省10所中职学校选取2112名中职生,采用社交媒体障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和R Studio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社交网络成瘾的核心症状为"沉湎"(强度、紧密度、中介性分别为4.277、0.015、6.000)和"冲突"(强度、紧密度、中介性分别为4.150、0.014、8.000);(2)"情绪症状"(强度、紧密度、中介性分别为4.282、0.015、31.000)是整个网络中最中心的节点;(3)整个网络主要通过"冲突"和"家庭支持"(r=-0.03)、"家庭支持"与"情绪症状"(r=-0.10)、"其他支持"与"亲社会行为"(r=0.15)相联系.结论:中职生社交网络成瘾的核心症状为"沉湎"和"冲突";"领悟家庭支持"和"情绪症状"是连接社交网络成瘾与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社交网络成瘾领悟社会支持情绪行为问题网络分析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未遂的关联:焦虑、抑郁的调节作用

    张溪罗均潘辰王欣琪...
    536-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并考察焦虑和抑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非自杀性自伤、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相关临床访谈工具对就诊于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的青少年患者进行评估与诊断.共收集到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277名,其中有自杀未遂经历者110例,无自杀未遂经历者167例.结果: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的自伤方式数量(OR=0.627,P=0.037)、击打自己(OR=4.017,P=0.010)和在皮肤或指甲下插入物体(OR=4.892,P=0.008)的自伤行为与自杀未遂存在显著关联;非自杀性自伤的频率和焦虑的交互作用对自杀未遂的预测作用显著(B=0.081,P=0.011);"击打自己"自伤方式与焦虑(B=0.085,P=0.030)和抑郁(B=0.090,P=0.009)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特定的自伤方式如击打自己、皮肤下插入物体对自杀未遂有直接影响;焦虑、抑郁对非自杀性自伤频率、击打自己自伤方式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非自杀性自伤自杀未遂青少年

    童年创伤对中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社交焦虑症状和表达抑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陈宇然王瀚彬钱铭怡罗祥艳...
    542-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使用的补偿理论和网络成瘾的社会情绪模型,考察童年创伤对中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症状和表达抑制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问卷、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情绪调节问卷和简版问题性网络使用问卷,对3373名贵州省某寄宿学校的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童年创伤与问题性网络使用、社交焦虑症状和表达抑制呈正相关;童年创伤分别通过社交焦虑症状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焦虑症状和表达抑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问题性网络使用.结论:本研究探索了童年创伤经历与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潜在机制,为理解和预防资源匮乏地区寄宿制中学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未来研究可从降低社交焦虑和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问题性网络使用预防干预措施.

    童年创伤问题性网络使用社交焦虑表达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