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王撷秀

双月刊

1004-6194

mbzz1992@yahoo.com.cn

022-24333572,24333578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性刊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天津市卫生局主办,系中华预防医学季刊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京城乡老年人健康综合研究系列成果及社区老年队列建设的意义

    江宇
    401-403,411页

    老龄化老年队列健康促进策略

    北京城乡老年人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

    李怀昊王盛书陈仕敏李雪航...
    404-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北京市城乡老年人群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性,为明确老年人群TyG指数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该研究数据来自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CHCS),于2009-2010年和2014年分别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和北京市密云区选取社区老年居民(≥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至2021年3月31日,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北京城乡社区老年人4 499人.应用SPSS 26.0和R 4.0.3软件进行方差分析、x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yG指数作为连续变量和五分位数与全因死亡、CVD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 4 499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70.5±6.8)岁,男性1 814人(40.3%),女性2 685人(59.7%);农村老年人2 397人(53.3%),城市老年人2 102人(46.7%).将TyG指数作为连续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在总人群中,TyG每增加1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4.2%(HR=1.242,95%CI:1.082~1.427),CVD死亡风险增加43.4%(HR=1.434,95%CI:1.091~1.886).在农村老年人群中TyG指数每增加1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34.9%(HR=1.349,95%C/:1.093~1.664),CVD 死亡风险增加 62.6%(HR=1.626,95%CI:1.098~2.427).在≥80岁、男性和女性人群中,TyG指数每增加1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62.1%(HR=1.621,95%CI:1.216~2.160)、27.8%(HR=1.278,95%CI:1.046~1.562)和 24.3%(HR=1.243,95%CI:1.022~1.510),CVD 死亡风险增加 76.2%(HR=1.762,95%CI:1.050~2.959)、68.2%(HR=1.682,95%CI:1.158~2.443)和 80.2%(HR=1.802,95%CI:1.054~2.140).将 TyG 指数按照五分类变量纳入模型,校正多因素后,总人群中,Q5组人群发生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风险均显著高于Q1组(HR=1.462,95%C/:1.114~1.919;HR=2.350,95%CI:1.336~4.133).结论 北京城乡老年人群TyG指数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风险增加相关,TyG指数可作为社区老年人死亡风险预测的参考指标.

    老年人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

    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全因死亡的关联研究

    杨钧涵王盛书李皓炜刘少华...
    412-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北京市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全因死亡的关联,为不同居住地老年人健康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CHCS).于2009年和2014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和密云区巨各庄镇及冯家峪镇60岁及以上4 499名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每2~3年随访1次,随访截至2021年3月31日.根据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锻炼情况和体型构建健康生活方式评分(0~4分),依据评分分为低风险健康生活方式(4分)、中风险健康生活方式(2~3分)和高风险健康生活方式(0~1分)3组.使用SPSS 26.0和R 4.2.1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及非参数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下城乡老年人群的累积风险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法比较不同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下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的差异.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城乡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并对单一健康生活方式及交互作用进行效应分析.结果 4 499名老年居民中农村居民2 397人(53.3%),城市居民2 102人(46.7%),中位随访时间为6.76年(P25~P75:6.63~11.27年).健康生活方式评分0~4分的老年居民分别为201人(4.5%)、823人(18.3%)、1 442人(32.0%)、1 468人(32.6%)和565人(12.6%).随访期间共667人死亡,死亡密度为182.26/10 000人年,其中农村死亡密度为191.06/10 000人年,城市死亡密度为177.46/10 0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增加1种健康生活方式,总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7%(HR=0.863,95%CI:0.747~0.997),城市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4.1%(HR=0.759,95%CI:0.631~0.91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单一健康生活方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从不吸烟导致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6.2%(HR=0.738,95%CI:0.610~0.893,P<0.01).城市老年人从不吸烟与锻炼导致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31.0%(HR=0.690,95%CI:0.544~0.875)和24.7%(HR=0.753,95%CI:0.600~0.94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城市老年人中存在吸烟状况与健康体型的相乘交互作用(HR=0.639,95%CI:0.415~0.986,P交互<0.05);农村老年人中存在吸烟状况与锻炼的相乘交互作用(HR=0.557,95%CI:0.343~0.904,P交互<0.05).结论 北京城市老年人群中,低风险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全因死亡降低呈正相关,但在农村人群中其关联尚不明确,需进一步进行探究.

    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城乡差异全因死亡

    北京密云农村老人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全因死亡关联的队列研究

    鲍颖慧王盛书李皓炜李雪航...
    419-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农村老年人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为降低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CHCS)农村地区的基线和随访数据.于2014年6-9月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冯家峪镇选取≥60岁的老年居民2 090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每2~3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31日.使用SPSS 26.0进行方差分析、x2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法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和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 2 090名农村老年人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为(274.83±56.98)mg/L,全因死亡密度为16.74/1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前白蛋白偏低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HR=1.409,95%C/:1.056~1.880),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在男性老年人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偏低是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HR=2.074,95%CI:1.444~2.980),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老年人中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市密云区农村社区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偏低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较高.应针对这部分老年人群进行重点干预和管理,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农村老人血清前白蛋白全因死亡

    健康老龄化指数与老年心脏代谢性疾病患者共病模式之间的关联

    李瑾侯候李晶
    423-427,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老龄化指数(healthy aging index,HAI)与中国老年心脏代谢性疾病(cardiometabolic disease,CMD)患者不同共病模式之间的关系,为CMD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1年数据,选取其中1 626名60岁及以上CM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身体能力、心理能力和活力5个健康老龄化维度构建HAI.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确定CMD患者的共病模式类别.采用Stata SE 16.0、Mplus 7.0和AMOS 26.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AI与共病模式之间的关联.结果 1 626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8.5±6.9)岁.HAI得分为(5.52±1.64)分,构建出的HAI拟合度较好,适配度(GFI)=0.964,调整后适配度(AGFI)=0.957,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0.049.LCA最终确定了 3类CMD共病模式,分别为高血压伴慢性肺部疾病组(n=334),高血压伴风湿或消化系统疾病组(n=635)以及伴高血压组(n=657).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HAI每增加1分,高血压伴慢性肺部疾病的风险降低28%(OR=0.72,95%CI:0.66~0.80)、高血压伴风湿或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降低23%(OR=0.77,95%CI:0.71~0.84).与HAI低水平组相比,HAI高水平组罹患高血压伴慢性肺部疾病和高血压伴风湿或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分别降低72%(OR=0.28,95%CI:0.19~0.42)和 62%(OR=0.38,95%CI:0.28~0.52).结论 CMD 患者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包括高血压伴慢性肺部疾病、高血压伴风湿或消化系统疾病和伴高血压模式.高HAI与CMD患者的高血压伴慢性肺部疾病、高血压伴风湿或消化系统疾病低风险相关.

    健康老龄化心脏代谢性疾病共病模式横断面研究

    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

    隗瑛琦方凯谢晨马爱娟...
    428-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过早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危险因素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社区脑卒中筛查及防控项目",该项目于2010-2012年开展基线调查,从北京市16个区(县)筛选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选取38 093名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x2检验及趋势x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过早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8 093名研究对象年龄58~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9.52±1.42)年,期间过早死亡1 158人,过早死亡率为3.19/1000人年.过早死亡的主要死因为癌症(42.49%)和心脑血管疾病(35.58%).城区居民癌症导致的过早死亡占比(50.69%)高于郊区(34.26%),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占比(28.10%)低于郊区(4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1.739,95%CI:1.498~2.019)、较低年龄组(58~59岁HR=3.558,95%CI:2.922~4.334;60~64 岁 HR=2.263,95%CI:1.949~2.627)、较低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 HR=1.812,95%CI:1.437~2.285;初中或中专或高中 HR=1.514,95%CI:1.165~1.968)、居住于郊区(HR=1.159,95%CI:1.022~1.314)、已戒烟(HR=1.358,95%C/:1.090~1.692)、现在吸烟(HR=1.220,95%CI:1.038~1.433)、不健康饮食习惯(HR=1.130,95%C/:1.006~1.270)、体检血压升高(HR=1.302,95%CI:1.155~1.468)者过早死亡风险较高;中水平体力活动(HR=0.804,95%CI:0.666~0.971)、高水平体力活动(HR=0.629,95%CI:0.504~0.785)、超重(HR=0.814,95%CI:0.711~0.933)、肥胖(HR=0.844,95%CI:0.721~0.989)者过早死亡风险较低.基线携带1~2、3~4、≥5项可干预危险因素者发生过早死亡风险分别是携带0项者的1.365倍(95%C/:1.043~1.785)、1.470倍(95%CI:1.124~1.922)及 1.839 倍(95%CI:1.315~2.572).结论 北京市 58~69 岁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过早死亡以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应重点关注男性、低年龄组、低文化程度、居住于郊区、吸烟、不健康饮食、血压值超标等过早死亡风险较高人群.

    过早死亡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影响因素

    2010-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肺癌死亡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

    鲁朝霞马菊红马骥雄周红...
    434-439,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0-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肺癌死亡水平变化趋势及疾病负担情况,为甘肃省肺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2010-2019年的肺癌死亡登记数据,用SPSS 27.0软件计算死亡率及疾病负担等相关指标,采用Joinpoint 5.2软件进行率的变化趋势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0-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肺癌死亡率为23.71/10万,中标死亡率、世标死亡率分别为22.45/10万、18.02/10万,0~74岁累积率为2.19%,35~64岁截缩率为23.33/10万.男性肺癌死亡率(31.21/10万)高于女性(15.81/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9年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7.97%,P<0.05).肺癌死亡率在0~<45岁年龄组均处于较低水平,45岁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快速上升,男性、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人群均在80~84岁组达到死亡高峰,女性人群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死亡高峰;65岁及以上人群肺癌死亡率在2010-2019年呈上升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5.66%,P<0.05).2010-2019年甘肃省肺癌所致人群潜在减寿年数为41 847人年,标化潜在减寿年数为39 138人年,平均潜在减寿年数为11.34年,潜在减寿率为1.55%e,标化潜在减寿年数率为1.45‰;肺癌所致潜在工作损失年数为39 025人年,标化潜在工作损失年数为36 746人年,平均潜在工作损失年数为14.56年,潜在工作损失率为1.41‰,标化潜在工作损失率为1.33‰.结论 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肺癌疾病负担较重,应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和肺癌筛查,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与疾病负担.

    肺癌死亡特征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焦建许慧雯秦彦文王绿娅...
    440-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FH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2004-2023年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发表的以FH为篇名或者主题的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 6.3.R1软件,绘制关键词的相关图谱,分析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信息.结果 430篇FH相关中文文献纳入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R2=0.508).发文量最多的前3所机构分别为北京安贞医院、南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发文量最多的前3位作者分别是王绿娅、蔺洁和杨娅.中国学者对FH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发病原因(基因)、疾病表现(冠心病、黄色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前5位的关键词分别为"基因突变"、"家族性"、"冠心病"、"黄色瘤"和"治疗".中介中心性数值前5位的关键词分别为"基因突变"(中心性为0.67)、"家族性"(中心性为0.39)、"突变"(中心性为0.31)、"冠心病"(中心性为0.27)、"基因型"(中心性为0.20).FH研究机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大部分分布于北方城市.基因研究仍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结论 中国FH研究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可视化分析方法可直观地展现近年来FH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为推动FH研究进展、降低FH带来的健康危害提供参考依据.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黄色瘤基因突变CiteSpace

    福建省40岁及以上男性每日吸烟者重度烟草依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尹艳榕陈婧瑜章叶发陈铁晖...
    445-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福建省40岁及以上男性每日吸烟者的烟草依赖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行政部门制定控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9-2020年福建省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9个监测点≥40岁常住居民5 486人,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吸烟和烟草依赖状况.将其中现在每日吸烟的男性1 429名纳入分析.采用SAS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x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logistic回归检验等级变量的变化趋势,并运用多因素survey 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烟草依赖的影响因素.结果 男性每日吸烟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6.74%(95%CI:31.10%~42.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与80~岁组相比,40~<60和60~<80岁组的OR值分别为2.58、3.11)、吸烟年数≥10年(OR=2.12)、有慢性呼吸道症状(OR=1.67)与40岁及以上男性每日吸烟人群重度烟草依赖高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8岁以后开始吸烟者(OR=0.56)、职业为行政干部、办事或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林牧渔水利人员相比,OR=0.4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组相比,OR=0.53)与40岁及以上男性每日吸烟人群重度烟草依赖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福建省≥40岁男性每日吸烟人群烟草依赖水平较高,应针对低文化程度、青少年、农林牧渔水利人员和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症状者开展烟草暴露防控.

    烟草依赖每日吸烟影响因素

    苏州市工业园区居民睡眠状况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联研究

    张可心周慧黄彦珲董晨...
    449-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苏州工业园区居民睡眠状况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为制定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在苏州市工业园区参加健康体检的40岁以上居民3 464人为研究对象.应用R 4.2.1进行t检验、x2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与睡眠状况的关系.结果 3 464名研究对象中有570人患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为16.45%.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19.86%)高于女性(1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睡眠时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睡眠障碍情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睡眠时长<6 h(0R=1.91,95%CI:1.12~3.18)、早醒(OR=2.27,95%CI:1.09~4.50)、多醒(OR=1.58,95%C/:1.07~2.28)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高风险相关;在男性人群中,睡眠时间<6h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高风险相关(OR=2.36,95%CI:1.03~5.19);在女性人群中,早醒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高风险相关(OR=3.31,95%CI:1.37~7.42).结论 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预防中,需关注男性的睡眠不足问题,女性的睡眠障碍问题,并给予相关干预措施.

    睡眠不足睡眠障碍非酒精性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