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小云

季刊

1009-508X

skxb@cau.edu.cn

010-62736933 62732074

100083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季刊。该刊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探索,在学术上以求实、求新为准则,倡导探索求索,欢迎学术争鸣。该刊在农业大命题下,专设三农论坛、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社会调查、农村社会研究等栏目,并滚动性开设经济理论与应用、企业经济、管理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栏目。欢迎社会各界研究者、探索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乡村社会动员机制——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

    刘丽莉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动员在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工作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表达.在乡村治理场景中,党的社会动员不仅是富含社会政治意义的组织过程,同时与价值导向紧密相连.从其有效性来看,社会动员是社会理性和社会参与的重构过程,关系到政党权威建构的具体实践.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从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个要素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乡村社会动员机制,发现党在乡村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和行动策略驱动着村庄治理主体的制度认知与行动偏好,汇集农民的利益表达,科层动员有效转为农民动员,增加了农民对党的认同感和对村庄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相互适应的制度化实践模式,促进党在乡村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动员政党乡村治理社会学制度主义

    离散与集聚: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张力与平衡

    贾玉娇
    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口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新特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面临新挑战.当前,部分促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地方做法存在刚性均等化、同质均等化、标准均等化和被动均等化等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地方政策制定者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的张力认识不足.受地域发展的差异性、快速现代化的压缩性、制度回应现实的延迟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在供给的标准化与政策执行的具体化、供给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纵横分割的科层制与有效供给、供给的公平与效率、供给的社会性与经济性、供给的静态性与政策情境的动态性之间均存在张力.浙江省温溪镇"一镇三乡"片区的实践经验,为平衡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张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乡村治理现代化张力与平衡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远距离传送及其复杂适应——以云南寻甸县新内生发展项目为例

    吴越菲
    3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塑社会服务的流动性是农村社会工作应对农村内生发展资源薄弱、公共服务可及性不足的关键突破点.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乡村—案主系统、服务组织系统相互交织,共同形构了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远距离传送的复杂情境.基于对云南寻甸县新内生发展项目的案例追踪,本文总体性地勾勒出社会工作实践者克服地理—社会文化距离、适应复杂情境、实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跨地区流动的中国经验.从被动干预地点问题转向前置开展社区能力建设,从孤立的地点服务转向关系性的网络支持,从限定性的目标干预到开放性的试错调整,农村社会工作通过动态的适应性实践有效地回应复杂情境.

    农村社会工作远距离服务复杂适应服务流动性

    中国乡村地区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社会过程——以X市的实践为例

    刘芳
    5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主旨是乡村地区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社会过程与运行机制.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处于分级式政策试验阶段,各个制度主体在其中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制度观念,影响并塑造着微观制度形态.本文以中国东南地区X市乡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实践为例,考察了地方政府、乡村社会和乡村居民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过程中的互动过程,阐述了以社会再分配利益和乡村社会基础为核心的制度微观运行机制,认为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践中存在地方政府与乡村社会之间具有互相独立又彼此融合的"双重主体性"特征.本文认为,当前在我国乡村地区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寻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与乡村居民利益表达之间的平衡点,加强公共资源向经济—社会双薄弱地区的再分配,并系统性完善我国乡村地区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

    长期护理保险社会基础社会再分配利益社会过程

    农村养老服务与社会基础——以中国东南J市为例

    梁晨
    7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家庭照料已难以应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现行的养老服务政策尚未深入农村,导致农村老人难以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需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相融合,才能有效满足实际需求.本文以J市为例,从政策、组织和文化三个方面讨论养老服务制度设计与乡土社会的社会基础之间的关系,探讨专业化服务体系如何与我国农村原有的家庭养老、亲属邻里或社区互助等社会基础实现有效衔接,以更有效地服务农村老人.在政策层面,J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整合了村庄的多元化筹资方式,同时民政部门对农村自发建立的养老机构提供建设与运营补贴,这使得农村养老机构得以建设并持续运营.组织衔接方面,正式专业机构和服务组织能够嵌入农村社区,但尚未完成与非正式照料的衔接.而文化衔接方面情况较为复杂,崇尚孝道和家庭养老的地方文化与专业服务的政策理念之间存在冲突,政策理念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张力,文化衔接尚需加强.从J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政策、组织和文化三方面的衔接可以帮助养老服务政策更好地传递给老人及其家庭,特别是在资源相对匮乏、财政投入有限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政策与本地社会基础相结合并建立有效衔接机制,能够更好地支持不同主体发挥作用,让公共服务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基础农村社区地方文化

    流动的纵向联合体:农业资本的纵向整合与强化的不平等

    陈义媛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一个高山蔬菜生产大县的产业外移案例,讨论了在资本流动高度自由的情况下,小商业资本在向外扩张时,为什么会选择联合产业资本进入生产环节,以及这种联合行为如何强化了小商业资本与小农户之间的不平等地位.研究发现,自下而上积累起来的小商业资本和小产业资本在产业外移中形成了纵向联合体,同乡纽带的熟悉和信任关系使这种联合体的组织成本极低.纵向联合体具有专业性、灵活性、流动性特征.纵向联合体一方面在外地建立生产基地,以稳定的供货与下游客户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自己基地的供货量,而主要依靠所在地的小农户供货,以控制风险.这一策略使小商业资本与小农户的市场地位不平等被强化,使小农户原本在农产品供不应求时所具有的谈判权也被弱化.

    商业资本同乡同业农业资本化小农户纵向一体化

    以作物打开农政研究——兼及新作物史的拓展

    潘璐
    10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物是农史研究和农政研究共同的核心主题.本文介绍农政研究中与作物相关的研究脉络和前沿议题.在宏观层面,农政研究通过全球尺度的作物流动来理解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在微观层面,农政研究关注作物生产所呈现出的生产关系,以此理解村庄、地方和国家的转型过程.在当前全球发展阶段,作物与国家治理、资本积累、农民生计和生态持续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将作物的主体性与传统农政研究视角相结合,正在成为人文生态和农政研究的前沿趋势之一.本文借由梳理农政研究的学术积淀,为构建具有时代感和国际化的新作物史扩展外延连接,促进农政研究与作物史的交流互鉴.

    农政研究农史新作物史作物农政变迁

    森林的金融化及其社会生态影响——基于林权流转的再考察

    阮池茵
    12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投资者开始探寻新的实体资产,如森林、土地和水.通过将自然资源及其生态产品转化为商品和金融产品,资本开辟了新的市场领域和利润空间.本文基于对中国西南地区集体林权流转的再考察,展示了权力、制度和文化等社会机制在森林资源交易化和金融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检视了森林产权流转以及资源使用和管理规则的改变所带来的社会和生态问题.在后续的深化林权改革中,通过重建集体经济,将森林的生产管理重新嵌入地方社会系统,是必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金融化集体林权改革土地圈占生态治理

    妇女/性别与环境的整合——全球政策议程的嬗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胡玉坤
    14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别平等与环境保护是当代全球治理的两个核心议题.在过去数十年,谋求妇女/性别与环境的联动进而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有针对两者关联的国际政策框架及其嬗变所进行的系统梳理.本文力图勾勒整合妇女/性别与环境的全球政策议程的嬗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过去半个世纪,性别平等和环境保护在全球政策框架中从分离逐渐交织,到走向整合.从时间轴来看,20世纪70—80年代,在妇女政策中从几无交集走向"妇女与环境"的松散关联;迈入9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下,环境政策和妇女政策分别朝对方靠拢,与此同时,"性别与环境"话语逐渐占主导地位.21世纪伊始,性别平等和环境保护在同一张国际发展蓝图中被整合起来.伴随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问世,两个领域的整合被推上了一个新高.这一探索历程可谓渊源有自,一脉相承.一路走来,妇女/性别与环境的交织互动亦从国际发展议程的边缘俨然走到了中心.对这一嬗变的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提升意识与理解,亦有益于为中国促进性别平等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双赢"提供国际参照.

    妇女与环境性别与环境国际政策可持续发展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民家庭城乡流动的代际分化

    白美妃
    15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以家庭为单位的思考方式出发,引入"生命历程视角"来处理城乡流动的代际分化问题.具体而言,将个体及其家庭在城乡间的流动理解为个体生命历程、家庭"优先事项"、县域城乡空间机会结构三者之间相互校准的结果.基于山县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出生于农村的"70后"与"80后"在青年时期关于城乡流动的想法并无多大差异.然而,随着他们的生命历程向前滚动,所在家庭追求各个"优先事项"的达成——如父辈为其安排婚房、他们在婚后寻求稳定生计、为子辈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等,分别与县域内住房、就业、教育的机会结构相遭遇,并以家庭为单位做出策略性应对.这最终使得"70后"与"80后"及其所在家庭在城乡间历时流动的轨迹呈现出显著的代际分化.

    以家庭为单位生命历程视角城乡流动代际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