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教育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教育

南京农业大学

周光宏

双月刊

1009-1173

cae@njau.edu.cn

025-84395303

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童卫路6号(南京农业大学内)

中国农业教育/Journal China Agricultural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教育专业期刊,以“架教育与‘三农’之桥,通理论与实践之门,交院校与八方之友,立名家与新人之言”为己任,把促进我国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农业教育科学的繁荣当作自己的崇高使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念引领下的高校专业布局与建设——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沈希张永亮宋丽丽
    1-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于高等院校的专业布局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浙江农林大学以产教融合为指引,通过学院重构、学科重组和设立产业研究院规划专业布局;以科教融汇为方向,打造智慧农业、现代林业、绿色生态、美丽乡村、生命健康五大学科交叉为支撑的专业集群建设,对农林高校的专业布局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业布局专业建设

    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王建武李敏邓诣群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读教育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必由之路,更是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文章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具体阐述了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方案整体设计、组织保障机制;重点阐述了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特色举措,包括深挖历史内涵厚植耕读教育情怀、创设"农、工、管"耕读教育实践平台、构建十门主题探究式耕读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整合千亩耕读实践基地、推进耕读文化进校园等六个方面.文章审视耕读教育的时代意蕴,反思当下高等农业教育使命问题,提出耕读教育"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的重要观点,并对耕读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耕读教育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一体化、两协同、四融合"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刘庆坡邱飞
    14-2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是适应时代变革趋势、深化新农科建设和打破人才培养藩篱的迫切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教学资源整合创新力不够、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离散度高、专业人才内涵发展力不强等现实问题,浙江农林大学探索构建了"一体化、两协同、四融合"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激活校地、校企联合办学活力,深化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教学与科研相长融合、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等,打造知农爱农复合应用型卓越农科新才,为新时代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新农科复合应用型培养体系

    基于共生理论的涉农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学共同体构建研究

    杨洁黄瑜萍吴林炜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农高校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强农兴农事业的发展,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当前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日益凸显.文章以共生理论内涵分析为理据切入,并以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为例,从学术研究、情感交流、观念传递三个方面论述共生理论在现实情境中涉农高校导学共同体构建的体现及适用性,由此辅证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导学共同体的普适性,并进一步为其构建了维度指标体系.文章旨在为探索"互惠共生"的涉农高校导学共同体构建及为推进导学关系朝着共荣共生不断迈进提供理论上的建议和依据.

    导学关系共同体构建共生理论指标体系

    法治小院: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育新模式探索

    刘鹏陈笑歌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鉴科技小院模式,法治小院把法学实践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法律诊所教育的新平台,是开展法治调研的新场域,是开展法治宣传的新窗口,是提供法律服务的新样板,是乡村治理的新力量.法治小院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在服务乡村法治建设中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同时能够满足村民法治需求,为法治乡村建设做出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在法治小院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校内外联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习与服务耦合,专业技能与精神品格综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五合"实践运行模式.

    法治小院功能定位价值证立实践逻辑

    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基于江苏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姚志友仇苗苗邹雪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思考政策体系如何有质量地助推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问题,对助力高教强省战略有重要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目标—政策实施主体—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选取江苏2010-2021年22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文件,通过政策目标、主体和工具的单维度及多维交叉,剖析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供给现状、特征及分布.研究发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目标多维度涵盖、政策工具使用多样化,但主体间协同性不高、工具与目标适切性不强;政策实施力度相对偏弱,主体偏好与工具选择存在不匹配现象.未来,需进一步考虑政策实施主体需求偏好与能力倾向的协调,重视省域政策环境和系统变革的可行性;政策工具发力适当靠前,增强与多重目标、多元主体的耦合.

    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文本三维分析框架内容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优势、局限与未来发展

    易佳郭丽君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事关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落实,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和职业学校的生命线.智能感知、智能计算和智能交互技术与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数据采集、体系完善和反馈应用具有内在联系,满足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客观化、适应性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可能引发主体性困境、客观性问题和伦理性风险三大问题.未来应多维创新质量评价观念,校准评价方向;增强智能评价技术的应用性,提高评价效度;加强智能技术评价的制度保障,规范评价行为.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人工智能技术技术限度伦理性风险

    民国时期高校农学院院长群体综论——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中心

    吴强
    61-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起步与发展有赖于一批受过良好专业教育并具备一定行政长才的农学院院长,这一点在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央大学农学院这两所近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重镇中得到充分体现.根据对两个学院共计16位院长的综合性分析,他们大多数出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仅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而且也在新制中小学校得到系统的西学训练,并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逐渐进入农科学堂,为负笈留洋奠定坚实基础,而在回国后又将其所学应用于自身学术研究或是所在学院整体发展,最终推动中国农学的现代化.总体而言,这些农学院院长在学术上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贡献:开创新方向,设立新机构,编纂新教材和研究新问题.

    民国时期农学院院长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

    "四新"建设背景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冯国林刘丽亚朱茜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新"建设是新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公共英语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在发展研究生综合英语语言能力、促进研究生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新时期公共英语教学应以高质量服务"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为宗旨,以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为主导,当前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不符合"四新"建设要求,可以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改革成效.

    研究生学术英语"四新"建设教学改革

    培养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多层多维实践教学探索——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

    卿艳梅王慰祖曾山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的发展和全球科技革新对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创新能力培育的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农业院校工科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立德树人为目标,基于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价值引领"体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多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多维育人思政融入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专业的多层多维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实践教学在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政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工科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