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展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许世卫

月刊

1673-3908

nyzw@caas.net.cn;nyzwcaas@sina.com

010-8210991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展望/Journal Agricultural Outlook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以农业经济、农业贸易、农产品供需分析、预测和展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农业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经济分析”、“产品预测”、“国际农业”、“数据信息”四大栏目。重点报道对农业经济与贸易的展望,对主要农产品的分品种分析与预测,及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农业经济数据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昌吉州农业产业化经济效应的影响研究

    袁如芯梁国成张欣王庆勇...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缩小新疆南北疆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差异,提高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产业化经济效应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新疆昌吉州奇台县为例,基于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层次分析法和改进加权秩和比综合评价法,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当地农业产业化经济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灌溉水分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产业链环节个数和土地生产率对农业产业化经济效应有重要影响,影响权重分别是 0。174 0、0。164 9、0。113 6 和0。091 6;(2)农民合作社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得滴灌水利用率达 90%以上,节约劳动力成本20%,减少化肥投入成本 10%;(3)本研究提出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效应评价体系能够客观评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应水平,评价结果显示,相比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在提高农业产业化经济效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为提高新疆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推广完善农民合作社管理体系对提高新疆农业产业化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灰色关联度层次分析法加权秩和比综合评价

    新媒体渠道下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李放韩光鹤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传统的营销模式日渐衰退,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产品价格策略必须满足消费者"规模化的个性需求"。新媒体营销的出现给整个营销业态带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营销因其去中心化、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以及顾客信任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但新媒体营销过程中价格形成的机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研究。揭开新媒体营销价格形成的机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目前有限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别从消费者敏感程度性、营销渠道差异、销售成本差异 3 个方面进行梳理,深入分析不同销售渠道对成本和销售绩效的影响、市场需求特征对价格策略的影响,提出了有关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策略的重要见解,指出了当前农产品营销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的不足,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新媒体营销农产品消费者敏感度销售渠道市场需求价格形成机制

    中国蚕豆栽培史考述

    周雨张鸾麻吉亮张蕙杰...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蚕豆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驯化栽培作物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蚕豆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研究中国蚕豆栽培历史对于丰富全球农作物传播与交流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探究中国蚕豆生产布局变化的内在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生物学研究成果互补考述中国蚕豆的栽培史。研究发现:蚕豆在中国的栽培可分为可能的早期传入(夏至唐中期)、区域性引种栽培(唐中期至南宋)、全国广泛传播与栽培(元末至明末清初)和特产区形成(清初至今)4 个阶段;传播路径大致为以西南地区为中心向外扩散,首先引种至甘肃、青海、云南等西部省份,再东传至上海、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最终在全国范围普及;蚕豆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由区域性作物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重要作物之一,经过数百年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云南、青海、甘肃、浙江、河北等蚕豆优势产区。追溯蚕豆的驯化和传播可为寻找优化蚕豆品质和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蚕豆驯化作物栽培史植物基因可持续发展

    中国花生产业现状及展望

    王永慧杨久涛彭科研华贝贝...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同时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油脂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保障中国食用油安全和供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66。67 万hm2 以上,综合加工利用价值高,与大豆相比,具有种植效益好、出油率和出粕率高、加工增值高等相对优势。然而,目前中国花生产业发展仍面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缺乏、良种繁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不足、机械化程度总体偏低、精深加工水平偏低、生产与销售脱节等问题。基于此,建议从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品种选育、强化科技研发、优化种植模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延伸做强加工产业链等方面入手,破解花生产业发展瓶颈,扎实推进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发展。

    花生产业生产消费贸易种植效益发展潜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障碍因子分析

    张倩霓翟玲慧钱贵霞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改善 3 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内蒙古为研究区域,科学评估 2012-2022 年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抑制其成效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呈现平稳波动上升态势,综合效益均值从 0。317增加到 0。421。(2)内蒙古东中西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水平呈现"东部领跑、中西部追随"的空间特征;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地区差异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性,大部分盟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存在"低—低"和"高—高"的空间集聚特征。(3)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优化维度,且人均水资源与PM2。5浓度常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较大。最后,提出了协同推进内蒙古地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对策建议。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时空演化障碍度内蒙古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乔辰军韩光鹤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提"农业强国",这意味着中国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进行梳理,分别从农民主体的发展、经营模式的优化、生产体系的变革和产业体系的升级进行研究:农民主体的发展重点是如何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包括未来发展方向和能力素质提升的方式、途径;经营模式优化部分分别从经营主体、经营权、经营主体话语权和经营制度 4 个方面来论述;生产体系变革部分分别从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生产两方面论述;产业体系升级方面主要从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关系层面展开论述。最后,在分析以上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农业现代化农民主体农业组织经营模式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产业体系研究展望

    北京生态沟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与路径

    王蕾何忠伟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北京生态沟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践行,也是提高生态沟域发展水平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针对北京生态沟域生态产品分布情况将其分为公共性生态产品和经营性生态产品;从两类生态产品中提出 4种主要实践模式,并总结出生态沟域目前具有代表性的 4 种实践案例。最后,依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提出价值实现的路径:利用"数字化赋能"提高生态农产品品质,提升沟域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循环集约型模式"发展绿色产业,守住沟域生态资源基底;挖掘"沟域特色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提高生态旅游内核力;推进"多元化生态补偿"保障生态产品供给,共护沟域绿水青山。

    生态沟域生态产品实现路径北京

    新疆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艺博韦依晗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作为中国的农业大区,明晰其农业碳排放量及影响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农地利用、畜牧养殖、农田土壤N2O排放与秸秆焚烧四类碳源对新疆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探究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新疆十三地州畜牧养殖与秸秆焚烧碳排放量,然后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 年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态势;(2)新疆十三地州的畜牧养殖与秸秆焚烧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可按地州分为 3 个梯队,其中伊犁地区与喀什地区均在第一梯队;(3)通过LMDI方法发现出口反效应、产出规模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促进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增加,而碳排放强度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进口效应和就业结构效应均对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起抑制作用。基于此,从优化农业结构并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广减排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立政策体系并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农业碳排放碳排放系数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秸秆焚烧新疆

    基于肉牛产业数据的价格指数研究与系统开发——以科尔沁右翼中旗肉牛交易数据为例

    宋正阳徐磊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牛产业作为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地发展的优先选项和富民增收的主要突破口,目前该产业存在着规模小、群体大,需要依托农户养殖来支撑的问题,总体来看,肉牛产业发展不是特别成熟,在全国市场价格话语权不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和肉牛价格话语权以及增强政府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依托科尔沁右翼中旗肉牛产业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产业指数的编制方法,从模型建设、指标编制、算法构建、系统研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科尔沁右翼中旗肉牛价格指数"的编制与系统开发过程,以期通过价格指数的持续发布,能够为全国肉牛产业提供客观、科学、量化的市场价值基准。试运营效果表明,指数结果可以有效反映科尔沁右翼中旗肉牛市场冷热趋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产经营主体在价格形成中的参与权、表达权和主动权,可以为肉牛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以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肉牛产业价格指数指数编制发展应用系统开发

    东北三省粮食需求量预测与未来黑土地耕地质量提升思考

    邸佳颖王盛威刘红芳付海美...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东北三省未来粮食需求走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利用东北黑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国家粮食供需平衡角度,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预测分析 2023-2032 年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份的粮食需求量可以为量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高效利用黑土地资源提供基本依据。依据粮食供需均衡原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种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以LSTM(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对 2023-2032 年中国粮食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引入黑龙江、吉林、辽宁各省的粮食承载系数,计算出各省粮食需求量,对满足未来粮食单产增加需求的黑土质量提升进行预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2023-2032 年东北三省各省的粮食需求量均稳中有增,其中稻谷需求量变幅不大,玉米和大豆需求量增幅明显。预计 2032 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玉米需求量比 2022年分别增长10。9%、23。2%、24。8%,吉林省和辽宁省未来 10年的玉米需求量增幅明显高于黑龙江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大豆需求量将比2022 年分别增长 47。7%、39。1%、34。8%,黑龙江省 2023-2032 年的大豆需求量的绝对值和增幅均最高。东北三省未来粮食需求呈增长趋势,受粮食消费结构持续变化影响,玉米、大豆需求增幅较大。基于此,未来东北三省要多途径提升粮食单产,以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为基础,进一步筑牢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LSTM粮食需求东北三省深度学习预测模型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