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彭振辉

月刊

1001-7089

cjdv_xg@126.com

029-87678312;87217312

710004

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Journal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89年。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西安医科大学主办。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性病学专业期刊。199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主要报道我国现代医学及中医、中西医结合有关皮肤性病科学在预防、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刊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注重中青皮肤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的办刊方针。14年来在上级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编委作者,读者及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地区和单位已将本刊列为晋升职称发表论文必须的期刊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

    国家卫健委毛发质控项目专家委员会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毛发专病医联体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毛发学组...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该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临床上常被误诊、误治,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问题.为规范和完善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案,本共识专家组针对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案形成专家共识,为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脂溢性皮炎头皮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特应性皮炎共病中医病机解析

    蔡晓册钱秋芳李欣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将其称为"奶癣""四弯风"等.其常与特应性疾病、精神类疾病、代谢综合征、生长发育迟缓及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因此特应性皮炎不仅是一种皮肤疾病,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本文分析特应性皮炎共病的相关机制,并从中医角度论述共病的中医病机和治疗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新思路.

    特应性皮炎共病中医病机中医治疗

    桃红四物汤调控MAPK/NF-κB信号通路治疗大鼠银屑病的作用机理

    牛凡琪李炳男何世烨王思农...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对大鼠银屑病模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机理.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药物组,采用大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的方法诱导大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药物干预.给药后对大鼠背部皮损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改变进行Baker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3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皮损组织中p38 MAPK、磷酸化(p)-p38 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NF-κB 抑制蛋白(IκB)、NF-κB、p-NF-κB 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皮损组织中p38 MAPK、ERK1/2、IκB、NF-κB mRNA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检测大鼠皮损组织中p38 MAPK、I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损PASI评分、Baker评分和外周血中IL-1 β、IL4、IL-6、IL-36、TNF-α水平升高明显,皮损组织中p38 MAPK、ERK1/2、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明显,p-p38 MAPK、p-NF-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明显,I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皮损PASI评分、Baker评分和外周血中IL-1β、IL4、IL-6、IL-36、TNF-α水平降低明显,皮损组织中p38 MAPK、ERK1/2、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明显,p-p38 MAPK、p-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明显,IK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明显(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可以明显降低大鼠银屑病模型外周血中IL-1 β、IL-4、IL-6、IL-36、TNF-α水平及皮损组织中p38 MAPK、p-p38 MAPK、ERK1/2、NF-κB、p-NF-κB表达,升高皮损组织中IκB表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和表皮增厚程度,通过调控MAPK/NF-κB信号通路,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桃红四物汤大鼠银屑病模型MAPK/NF-κB信号通路银屑病作用机理

    广告目次

    29页

    固本化湿方治疗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机制

    马欣程子璇莫秀梅刘俊峰...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性研究固本化湿方治疗特应性皮炎(A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固本化湿方的活性化合物成分与丝聚蛋白(FLG)及芳香烃受体(AHR)之间的结合能力.随后通过1-氯-2,4-二硝基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刺激的AD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连续造模给药28 d后观察小鼠皮损严重程度和经表皮水分丢失(TEWL),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瘙痒回合数、脾脏指数、耳廓厚度.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AHR、OVOL1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gE、IL-13和IL-22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中Th1、Th2、Th17占CD4+T细胞的比例.多因子液相芯片法检测多因子水平.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目标靶点与固本化湿方关键化合物成分之间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AD模型组相比,治疗后,固本化湿方降低了皮损严重程度、TEWL、瘙痒回合数和耳廓厚度(P<0.05),下调淋巴结中Th1、Th2、Th17比例,改善血清中IgE、IL-13和IL-22水平;固本化湿方治疗后,上调FLG、IVL、LOR、Occludin、AHR和OVOL1的表达水平,IL-1β、IL-4、IL-5和IL-33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固本化湿方可能通过激活AHR/OVOL1/FLG轴促进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平衡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或抑制特应性皮炎病情发展的作用.

    特应性皮炎固本化湿方皮肤屏障免疫平衡紊乱T细胞亚群

    止脱茁发方治疗湿热型头皮脂溢性皮炎30例临床观察

    唐磊傅强黄富均黄梦雅...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止脱茁发方治疗湿热型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使用止脱茁发方治疗,对照组30例,使用2%酮康唑洗剂治疗,1次/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评分、起效时间、马拉色菌镜检结果、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指标总疗效有效率为86.20%(25/29),对照组临床症状指标总疗效有效率为60.71%(17/28),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瘙痒、头皮屑、头皮出油、头皮红斑/炎性丘疹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在脱发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脱发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改善瘙痒、头皮屑、头皮出油、脱发等的平均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改善头皮红斑/炎性丘疹的平均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马拉色菌有效清除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随访完成后,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止脱茁发方治疗湿热型头皮脂溢性皮炎起效快,无明显不良反应,与酮康唑洗剂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头皮脂溢性皮炎,湿热型止脱茁发方症状改善

    难辨认癣591例临床表现、病原学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喻惠元陈尊义陈瑶董碧麟...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难辨认癣患者临床表现、病原学及皮肤镜征象,提高对难辨认癣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3年1月—2023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经真菌学检查确诊的591例难辨认癣患者临床资料、致病菌谱、直接镜检特征,并对其中241例资料完整患者的发病部位与临床表现及101例行影像学检查患者的皮肤镜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591例难辨认癣患者中,男254例,女337例,年龄5 d~85岁,平均(36.60±22.89)岁,面颈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51.04%),湿疹型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48.96%).红色毛癣菌是主要致病菌(58.71%),儿童以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感染为主(80.38%),成人以亲人性皮肤癣菌感染为主(80.37%).真菌直接镜检示亲人性皮肤癣菌以粗大分隔的菌丝多见,亲动物性皮肤癣菌除菌丝外,常伴毳毛内或毳毛外孢子及菌丝.皮肤镜下最常见的征象为脱屑(60.40%),就年龄而言,成人脱屑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儿童,儿童患者毛囊微脓疱比例明显高于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致病菌来源而言,亲人性皮肤癣菌感染主要表现为树枝状血管且以螺旋状毳毛多见,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感染以点状或球状血管为主,毳毛多表现为锯齿状毳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辨认癣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真菌镜检结合皮肤镜检查有助于判断难辨认癣致病菌来源,减少漏诊误诊.

    难辨认癣皮肤癣菌临床特征皮肤镜征象

    玫瑰痤疮患者435例生活习惯与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赵婧周舒花卉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玫瑰痤疮患者的生活习惯与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期望识别影响玫瑰痤疮发病的关键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实践指导.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Skindex-16评分、欧洲五维度五水平(EQ-5D-5L)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多维度评分体系对435例玫瑰痤疮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生活质量和加重因素进行评估.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生活习惯与玫瑰痤疮发病之间的潜在联系.结果 435例患者中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为(40.97±11.34)岁,病程为(2.94±0.87)年.其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TR)和丘疹脓疱型(PPR)为玫瑰痤疮的主要类型,皮损好发于面颊(72.18%)和鼻部(64.37%).多数患者的红斑和整体病情严重程度均为中度(66.06%和86.67%).生活质量测评DLQI、Skindex-16以及SAS、SDS等量表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受到显著影响.EQ-5D-5L和VAS评分表明,患者整体健康水平接近中等,但焦虑或抑郁症状普遍(49.86%).部分患者睡眠质量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存在严重睡眠障碍.进一步分析揭示,季节性因素(如温差、阳光、高温)、生活习惯(如锻炼过量、情绪压力、饮酒)、月经周期、化妆品使用和辛辣食物摄入与玫瑰痤疮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这些因素(OR>1,P<0.05)均为玫瑰痤疮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 玫瑰痤疮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困扰及睡眠质量差异,且温差、阳光、高温等季节性因素及过量锻炼、酒精摄入、化妆品使用和辛辣食物等生活习惯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玫瑰痤疮生活习惯预防策略生活质量指数睡眠质量指数

    广西某三甲医院227例天疱疮合并皮肤感染状况回顾性分析

    陆家荣霍瑞玲李秋菊郑文军...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广西某三甲医院天疱疮患者合并皮肤感染情况、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合并感染对天疱疮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3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住院的227例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明确皮肤感染发生率、主要病原菌类型,分析感染与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及合并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27例天疱疮患者中,共174例(76.65%)合并皮肤感染.170例糜烂、溃疡处分泌物细菌涂片阳性;157例患者分泌物中培养出病原菌共43种(细菌28种,真菌1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较多见,培养出念珠菌55例.合并病毒感染3例.合并细菌感染者、多重耐药及合并真菌感染者平均住院日长于未合并感染者.合并感染与患者年龄、低蛋白血症、疾病严重程度及住院时间有关(P<0.05).227例患者中,125例临床治愈,97例好转,4例复发或加重,1例放弃治疗.结论 广西地区夏季漫长、气候湿热,天疱疮患者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发生率高,偶见病毒感染.高龄、低蛋白血症、病情偏重、既往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是合并皮肤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感染者住院日增加、影响患者预后.

    天疱疮皮肤感染多重耐药危险因素预后

    皮肤结核2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

    陈霄霄赵小娇游霞龙剑...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皮肤结核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情况,为皮肤结核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2年3月—2023年9月期间本院皮肤结核共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抗结核治疗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以硬红斑及丘疹性坏死性结核疹多见;12例(52.17%)既往有结核密切接触史、系统结核史.皮肤结核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及延迟诊断,其中丘疹性坏死性结核疹最容易误诊(100.00%).结核相关筛查显示结核菌素试验全部阳性(100.00%)、结核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22例(95.65%)、肺部CT有19例影像学改变(82.61%),皮肤组织病理主要以上皮细胞肉芽肿形成及多核巨细胞、混合炎症细胞浸润为主,可出现中性粒细胞脓肿,坏死、嗜酸性粒细胞及血管炎改变;最后发现伴发6例肺结核、3例陈旧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方案以2HREZ+4HR及12HRE痊愈率高,疗程不够可出现皮疹及肺结核复发,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肝功能异常、皮疹、尿酸升高及白细胞减少.结论 皮肤结核需要综合病史尤其是既往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皮损特征、组织病理检查、病原学检测和免疫学指标(包括抗酸染色、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实验及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等)进行确诊,早期识别诊断皮肤结核为结核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足量足疗程抗结核治疗有效,需要监测不良反应.

    皮肤结核硬红斑临床特征组织病理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