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人口科学

蔡昉

双月刊

1000-7881

zazhi@cass.org.cn

010-85195419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29房间

中国人口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及时反映人口与劳动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各界人士了解人口学发展的重要窗口,它为国家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信息和对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水平及区域差异

    陈景华毛开元孟凡诚刘华军...
    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通过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空间格局,探讨了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呈稳步上升态势,不过区域间差异明显.从东西向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对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区域间差异是东西向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分南北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呈"南高北低"且不断分化的态势,区域内差异是南北向区域分化的主要原因.整体来看,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是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此,文章建议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统筹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更高质量、更为协调、更加可持续发展.

    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差异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态转移规律与失能预防策略研究

    胡耀岭徐洋洋王广州
    1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与失能率快速上升.文章使用CHARLS2011~2020年调查数据构建健康状态转移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态转移规律,并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慢性病综合防控对中老年人失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慢性病(并发症)→失能"是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的一般规律,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由健康状态转移至慢性病状态的概率持续上升,75岁以后超过50%;由慢性病状态转移至失能状态的概率远高于自然失能的概率,全生命周期防控慢性病是预防老年人失能的重要途径.慢性病综合防控通过提高个体健康监测概率、提升慢性病知晓率和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失能概率和失能程度;在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质量偏低的地区,失能预防效果更加显著.文章结论能够为失能预防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失能慢性病失能预防健康状态转移

    生育支持的政策瞄准——基于"初婚—生育孩次"递进模型的发现

    任正委包芊颖张兴文邱锐鹏...
    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经验表明,政策瞄准偏差是鼓励生育的家庭政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基于社会政策瞄准的分析框架,运用"初婚—生育孩次"递进模型和生育率弹性系数对中国生育支持政策进行瞄准分析;并以K省为例,深入剖析"初婚—生育孩次"递进率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及其社会阶层差异.研究发现:(1)现阶段20~29岁女性的初婚递进率对总体生育水平起主导性作用;(2)20~34岁女性的一孩递进生育率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大于二孩及多孩递进生育率;(3)女性初婚和生育进度在不同社会阶层呈现分化趋势.当前中国各地的政策瞄准过度关注婚育进程的后端,存在瞄准偏差和低效问题.生育支持政策的重心应适当前移,瞄准对青年群体初婚和一孩生育的支持,重视对20~34岁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育龄人群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初婚递进生育孩次递进生育支持政策政策瞄准偏差

    高等教育对婚育行为 影响的历时演变——兼论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异质性影响

    陈滔
    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负增长形势下,考察育龄人群婚育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潜在变化,对于全面理解当前年轻人的晚婚和低生育行为、制定有效的家庭支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06~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高等教育对初婚和生育行为的影响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重点检验了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接受高等教育会显著推迟个人的初婚年龄,减少其生育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对个人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在年轻队列中明显增强,但对生育数量的抑制效应有所减弱.在原生家庭社会阶层较低的群体中,高等教育对生育行为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不过,相应异质性并未随时间扩大.在年轻的出生队列中,较高社会阶层出身的高等教育学历者实际生育的数量显著更低,反映了家庭成长环境及价值观念对高学历年轻人生育行为的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强调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构应当重视不同群体生育状况的异质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政策干预,为育龄人群的家庭构建行为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高等教育婚育行为队列差异处理效应异质性

    青年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区域差异——基于文化和社会经济视角的发现

    贾志科罗志华
    6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理论,从数量和性别两个维度分析青年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数量维度的偏离以青年女性的生育意愿高于生育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理想子女数比实际子女数平均高0.4~0.5个,性别维度的偏离主要表现为近六成的青年女性现有子女性别结构未满足理想子女性别结构,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2)区域的"经济—文化"类型对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有显著影响,高人均GDP—强生育文化区域的青年女性生育数量与性别偏离的可能性相对更高;(3)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城乡类型、流动状态、年龄、婚姻状况、婚姻持续时长、民族、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对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区域存在差异.文章认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应综合考虑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力求实现"经济—文化"同向驱动和不同类型地区协同联动,推进人口的长期均衡高质量发展.

    青年女性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偏离地域差异

    三孩政策下已婚人群的再生育意愿研究——基于数量和确定性视角的分析

    卿石松温敏
    8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低生育率背景下,精确评估生育意愿尤为重要.文章在明确区分"生育意愿"与"生育愿望"的基础上,从数量和确定性两个维度综合评估已婚人群的再生育意愿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倾向于拥有两个孩子(理想子女数),但实际的再生育意愿较低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只有一个孩子且未实现生育愿望,有意再生育一个或更多孩子的比例也很低,近半数人确定不再生育,其余人则处于"可能不生"或"尚未决定"的犹豫状态.这揭示了人们在现实因素的制约性下陷入既想生又不敢生的矛盾状态,凸显不确定性在生育意愿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生育愿望、现有子女数与再生育意愿之间存在互动关联.未满足的子女数量愿望增加不确定的意愿,且能激发积极的再生育意愿.未满足的男孩偏好也能够推动二孩家庭更高孩次的生育意愿.文章为生育意愿的测量指标与方法提供了新的框架,也为理解生育意愿的形成和实现机制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生育愿望再生育意愿不确定性性别偏好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

    杨仁发郑媛媛
    9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稳就业和保就业成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任务.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企业的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比与就业规模呈倒U形关系,但对就业结构具有优化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开展混入式融合的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比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变为U形,但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比增加不仅会对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就业规模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还会对这类企业的就业结构产生更大的优化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更高的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比会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提高市场份额对就业规模产生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影响,还会通过增强数字技术应用和优化劳动力配置渠道优化就业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能够有效实现稳就业目标.文章结论揭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对于拓展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就业稳定的积极作用,对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实现稳就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就业规模就业结构稳就业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

    张诚翁希演董文晓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如何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经过替换模型、平行趋势检验、稳定单元处理效果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推动了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消费互联网发展与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升了女性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因而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宽带中国"政策能够缩小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体现出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文章的研究发现可以为在新经济形态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女性劳动力地位及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宽带中国"政策性别工资差距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

    《中国人口科学》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