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季刊

2095-1760

rdjyxk@ruc.edu.cn

010-82509699

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Journa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
查看更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期刊。它主要发表教育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季刊;它囊括了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重要政策和实践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实验报告,政策报告,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新教育图书评论等;它注重学术性、理论性和政策性,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者及关注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问题的各界人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以论文的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实行稿件三审制和匿名审稿制,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并支付稿酬。 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季刊,16开本,180页,四封彩色印刷,逢季月22日出刊。国内统一刊号: CN11-5978/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1760每期定价:15.00元; 全年定价:60.0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嬗变与话语特点

    冯建军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探索和规律性认识,它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基础,经历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话语,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和权威性;反映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群众本位、实践本位和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历史演变话语体系

    结果第一重要?高校学科评估价值取向的深层反思——兼论学科评估的模式创新

    樊秀娣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学科评估对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及学科团队等建设主体对现行学科评估持有的"结果第一重要"价值取向,导致学科发展出现生态失衡和同质化等负面效应.产生问题的表层原因是建设主体站在了功利目的一边,深层原因是数数和排名等计量操作模式所致.认清学科评估不存在固定标准和绝对结果的本质特征,揭示学科评估的主要职能在于促进高校学科生态系统和成果发现机制的建设.提出构建以发挥建设主体自组织功能为主的新型评估模式的设想,真正实现"以评促建"的评估目的.

    学科评估价值取向结果模式

    高校二级院系评价中的现实矛盾与治理路径——基于合法性的视角

    姜尚峰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二级院系评价是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符合外部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要求,另一方面应符合内部技术环境与组织成员的期待.内部合法性的失衡会导致制度设计与实践效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体现为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之间、资源配置与目标绩效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治理应统一价值共识,构建多元协商的评价机制;明确院系为本,探索实施融合评价方法;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目标绩效与院系发展的动态平衡.通过重构二级院系评价的内部合法性,提高院系层面的认同度,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二级院系评价合法性现实矛盾治理路径

    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行业特色大学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

    汪天逸秦惠民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作为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殿堂,承载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使命.立足中国大地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建立自主可控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文化自信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其核心就是树立和贯彻特色鲜明的价值观.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一种类型特殊的高教机构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具备特定行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创新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独特的价值观体系不仅反映了大学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体现了大学的独特追求和使命.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行业背景与大学定位、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社会需求与大学使命的综合影响.同时行业特色型大学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业的发展以及大学自身的成长而不断演变和深化.

    教育生态理论行业特色大学价值观

    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演进与调适——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角

    孙刚成徐艺心
    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理解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推动新的发展需求实现,需要首先梳理从精英化到普及化发展过程中的质量诉求演进逻辑;然后在必然取向中审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挑战,才能清晰感知时代发展脉搏,深刻理解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面对多样化学习需求、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转变和价值增值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基于演进逻辑与现实挑战,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调整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方向与内容,优化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创新高校教学实践与方法,构建和时代与社会同向的知识生产模式与学习共同体,促进高等教育以人性化、未来化、终身化为导向发展,满足国家和每一个体获得高质量发展的个性化学习诉求,在人与人、人与环境共同体建构中实现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完整之人的养成.

    高质量发展普及化时代规模驱动内涵驱动内在需求驱动

    现代大学书院"熵增"困境下"熵减"路径探赜——以新儒家学者复兴书院经验为镜鉴

    相巨虎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大学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新型模式在初步探索阶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形式化发展、内核精神迷失、发展定位模糊等现实问题,疑似陷入"熵增"发展困境.以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钱穆为代表的新儒家学者从我国近代文化危机出发,以复兴书院为教育手段,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通过哲学思考勠力于现代大学书院建设.研究通过考察其复兴书院的宝贵经验,从本体论维度塑就内核精神,从文化论维度建设文化氛围,从制度论维度推动顶层制度设计,从知识论维度完善教育内容,从方法论维度构建学问之道,为现代大学书院"熵减"发展理路提供镜鉴之思,力促实现传统文化传扬、书院育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等目标.

    现代大学书院"熵增"困境新儒家学者哲学思考"熵减"理路

    跨学科博士生专业认同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探究

    郝龙飞吴丽朦韩映雄
    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非跨学科博士生为参照,对跨学科博士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与非跨学科博士生相比,跨学科博士生的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且在导师指导风格、会议汇报与科研成果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跨学科博士生除受自身专业基础及内部读博动机等共同因素的显著影响外,还受课程体系、家庭支持、会议汇报、发表两篇以上科研成果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对此,高校应在选拔环节加强对跨学科博士生专业基础、内部读博动机等因素的考察,在培养环节为跨学科博士生营造良好的支持性成长环境,同时跨学科博士生在遇到困难时应学会主动寻求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帮助.

    跨学科博士生专业社会化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学生减负之后的"加法"问题初探

    黄声华尹弘飚
    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社会情感技能调查(SESS,2018-2020)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基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大五人格模型",综合分析中国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况,探讨其与家长教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内的前因变量以及学生人际安全感、学校适应和校园霸凌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具有显著的年段差异和性别差异;第二,学生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均不同程度地预测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第三,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能够显著预测学生自评的人际安全感和学校适应,并与学生校园霸凌经历呈显著负相关.据此,本研究从理性看待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积极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多元主体、充分重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讨论相关研究结果,提出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工作的具体建议,也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之后的"加法"问题提供初步思路.

    社会情感能力教养方式安全感学校适应校园霸凌

    "亲职化"的概念、成因和后果

    江雪婷崔晶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职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研究范畴的术语,它代指了在家庭关系中未成年子女承担成人的责任并与父母角色互换的一种现象.亲职化根据功能分为两种类型,即工具性亲职化和情感性亲职化.造成亲职化的成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特点与关系问题,以及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虽然亲职化对子女生活技能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是日常经历超出其能力范围的照料工作可能会使孩子过早地耗尽资源并产生许多严重的消极后果.应让亲子关系回归正确的轨道、各司其职,才能保障父母与子女双方相互滋养、亲子关系 融洽.

    亲职化情感性亲职化工具性亲职化

    教育元宇宙的伦理隐忧及其消解之策——基于伯格曼的技术哲学视角

    王苇琪
    1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元宇宙是元宇宙技术与教育相互建构下的创新性成果,也是未来网络教育发展的新形态,它突破了时空边界与物理条件的限制,开拓了超越现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然而教育元宇宙也隐藏着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师生虚拟主体性的膨胀、教师角色的边缘化以及学生真实生命体验的遮蔽,从伯格曼的技术哲学角度来看,教育元宇宙处于"装置"的范式之下,它会否定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在场参与性,将教育异化为学习消费,使教育目的与手段分离.但人在"装置"面前并非无能为力,通过对现实中身体主体的关照,以"聚焦物"连接人与教育情境,并鼓励师生对教育实践的"在场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教育元宇宙的伦理风险,实现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育元宇宙伦理风险伯格曼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