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党政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党政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
党政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

吴兆华

双月刊

2095-8048

scjdxb@sina.com

028-86926119 86923400

610017

四川省成都市玉沙路163号

党政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Party and Government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6年,由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主办。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收录期刊。主要刊登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行政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新兴交叉等学科的研究论文以及书刊评论、观点综述,本刊是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2012年度在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排名中,位居全国党政干部院校学报第19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互嵌——协商民主何以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可操作化载体

    韩福国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的价值规定,即政治民主化的中国议题;而协商民主则是其实现的具体形式,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具体形式,构成了治理的程序载体,即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议题.本文从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互嵌视角,讨论协商民主何以落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际操作的载体,尝试提供一种新的中国式民主研究视角,即基于已经发生的协商民主案例,在一种可实际操作的程序与方法的载体上,把国家政策规定与社会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让理论与实践形成对话.谈到中国式民主的理论时,我们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谈到操作方法时,我们要有具体的实践案例,把民主的钉子钉在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之上,形成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具体融合的分析路径.

    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治理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互嵌

    在商量和审议之间:中国协商民主的两种取向及其统合之可能

    郎友兴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协商民主中存在"商量"和"审议"两种取向,并且大有朝着"商量"取向推进的趋势."商量"取向受重视且与中国传统"和"文化、群众路线相关,而"审议"有西方理论色彩,强调理性决策等,两种取向存在着张力.鉴于此,论文提出以"商议"概念统合"商量"与"审议",因为"商议"将"商量"的广泛参与性和"审议"的理性共识联结了,但是一个更新近的现象或趋势即协商治理却带来新的难题,为进一步统合"商量"和"审议"两种取向增加了挑战.

    协商民主商量审议商议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耦合的发生机制探析——来自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小院议事厅案例观察

    陈承新朱丽萍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属于不同范畴,但往往被置于一道考量,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明的治理导向.为了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发生耦合的问题亟待给予系统的学理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耦合,在草厂社区正体现为小院议事与历史文化街区治理耦合互动的发生."小院议事厅"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在议题萌生、主体参与、载体创新、治理落地、反馈调整等方面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耦合的底层逻辑和现实价值,成功地在保护胡同街区的历史风貌前提下解决居民生活现代化的问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耦合提供了一则在地化的中国经验.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社会治理发生机制历史文化街区小院议事厅

    从算力看待权力:数字智能时代算力对政治权力的系统性改造论纲

    马光选陆涛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智能时代的政治权力呈现出明显的算力驱动特征.基于数字政治学视角和"数字技术—政治权力"研究框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出发,研究发现数据资源占有和处理的"算力"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对土地、矿产等生产资料的占有,成为新历史时期政治上层建筑和政权组织的权力来源.具体而言,算力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升增添了政治权力的数字技术属性,重塑了政治权力的"数据性"生成方式、"算法化"运行方式和"信息化"存在方式,进而引发了政治权力结构的整体性重构,表现出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等级化"走向"扁平化"、"模糊化"走向"清晰化"等特征.最终随着多元权力中心的出现、智能政府形态的显现以及直接民主时代的到来,再造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系统,启发了对于数字智能时代组织理论、政府理论、民主理论以及权威理论的再思考.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算力技术的强化也可能会导致新一轮集权和权力垄断的产生,如何在政治生活中利用好算力的优势而规避其危害,非常考验公权力的政治智慧.

    算力政治权力权力结构政治系统

    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合供与政府回应

    冀翠萍马亮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公共利益的公民主动合供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数字政府建设中公民如何参与合供,其内涵尚待剖析.研究基于中国政府网"我为政府网站找错",抓取平台曝光的办结类数据,分析公民找错留言的网站层级、地区分布、错误类型与情感表达,分析政府答复的时长速度、策略模式,刻画政府与公民合供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基于公共利益的数字化合供已初露端倪,公民自发主动参与"找错",已形成了对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覆盖.公民合供在行政层级间呈现非均衡性,更倾向于给高层级政府网站"找错",高层级政府网站多为功能可靠性错误,低层级政府网站多为内容准确性错误.政府回应的时效高且积极主动态势明显,发展出吸纳型、修正型、解释型、转移型四种策略模式.政府与公民的高合供意愿、高互动程度形成了"双向奔赴"的积极形态,助推治理效能提升.

    合供数字政府数字化合供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编入与"游离":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困境的考察——基于A市相关案例的分析

    陈煜桦杨德山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结构多元化的自然现象,但部分流动党员在组织关系转接中面临困境,得不到党组织的有效教育管理而"游离"在组织之外.基于A市相关案例发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困境源于管理边界的模糊和限缩,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制度间存在不协调、制度制定和执行有张力、执行主体思想制约及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的共识模糊造成了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哪项规定""到底应该谁来管""到底该如何协作配合"和默认不转出等问题.在主体互动过程中,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党务知识的局限性影响着党组织关系转接的效率,职权和资源的有限性约束着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协作意愿,管理的"真空地带"带来了"公事公办"和"公事私办"两种状态.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困境需要通过明晰管理边界和畅通跨边界协作来打破,可从优化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的工作机制,实现规范与高效;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组织,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流动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其党员意识等方面努力.

    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基层党建

    休息的政治:动员-科层制度对公私关系的塑造研究——基于鄂西H镇的调研

    邓大才张棋
    7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域与私域的划分是官僚科层制的关键,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公私边界往往受政治动员体制的影响,导致公私互侵、边界模糊.文章结合官僚科层制和政治动员制,提出了"动员-科层"体制的概念.在"动员-科层"体制下,科层制中的公私分明特征逐渐消退,公域与私域的边界日益模糊,公域侵占了私域,私域同样渗透到公域中,工作不再与私人生活分离,基层干部无法休息成为常态.文章以基层干部的休息为研究对象建构"动员-科层"分析框架解释基层干部的休息问题,将休息概念化、理论化.研究发现,在"动员-科层"双重体制下,动员制与科层制相互嵌入,进而导致公域与私域相互渗透,这一过程塑造并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公共和私人行为,其过载运行引发了基层干部的休息问题.不同的动员-科层制度组合对基层干部休息的影响程度不同,动员制嵌入科层制的程度越深,对基层干部休息的影响就越大.

    动员-科层体制公私域关系休息政治基层治理

    百年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制度成长

    孙力田志轩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制度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制度成长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制度的改革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阐述过社会主义需要在改革中前进的宝贵思想,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拉开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帷幕,中国的改革开放激活了社会主义制度成长的内在基因,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成长性.新时代改革更加聚焦制度体系的完善,更加注重改革的内在逻辑,更加强调完善制度与推进治理的统一,并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成长的内在机理.

    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

    组织动员与联动治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机制——以陕西省S县"五同"工作法为例

    何得桂陈露露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蕴含着组织动员与联动治理的意蕴,这是观察"中国之理"的重要维度.组织动员旨在激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形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员机制.在结构维度上,组织动员依托政治势能健全组织结构,形成体系化动员;在行动维度上,它释放党建势能统合治理行动,促成引领型动员.治理有效离不开动员式治理,更需要联动式治理.基于党组织的制度优势,联动治理以其整合性力量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机制.从治理维度看,联动治理基于集成联结凝聚治理要素,展现要素化联动;从改革维度看,它通过多维互动平衡好秩序与活力,呈现责任型联动.作为中国特色的治理创新实践样态,组织动员、联动治理与共同缔造的行动理念和基本方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高度耦合性,它们共同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图景和治理智慧,这对于促进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启发性.

    党建引领组织动员联动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多元社会力量主体参与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与限度

    赵洲洋谢予昭原珂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决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题中之义.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不仅反映出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也折射出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排斥.面对呈现出相对性、隐蔽性、散发性和脆弱性的城市相对贫困现象,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结构需要建立起联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需求的信息机制、挖掘和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发展机制和构建稳定长效的实施机制,以实现更加精准、多元化、分布式、嵌入性的治理.第三次分配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多元主体参与疏解城市相对贫困提供了时代背景和政策支持.多元主体通过参与资源配置、服务供给,能够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创新、促进城市社区治理内生性变革,并能够构筑可持续的贫困治理机制,从而在城市相对贫困治理中发挥作用.不过,多元社会主体在参与过程中也可能面临着与贫困群体的价值冲突、刚性制度如何应对差异化需求等问题,甚至面临进一步加剧城市相对贫困再生产的风险.

    城市相对贫困第三次分配多元主体贫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