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游建军

双月刊

2096-7535

xbew@163.com

0813-5505932

643000

四川省自贡市汇兴路学苑街180号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四川省高校优秀学报。双月刊,精选优质佳作,每期发文一般不超过33篇。2010年被权威文摘转载量居全国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第7位。暂时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治理效能耦合测度及障碍因子识别

    岳喜优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以全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熵值法测度省域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治理效能水平,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数字化水平整体上呈增长态势,乡村治理效能水平保持平稳,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治理效能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治理效能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但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仍处于失调阶段;东部部分省份能够实现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治理效能的耦合协调.数字应用发展是乡村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障碍因子,民生治理、经济治理、组织治理与生态治理是乡村治理效能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此,应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提升西部地区乡村治理效能,驱动乡村数字技术应用与乡土社会有效适配.

    数字乡村数字化转型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治理效能耦合协调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治理单元设置

    何阳李翠兰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单元设置是近年来村民自治研究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空间转向将村民自治场域从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这便将网络空间中的村民自治治理单元设置问题提上了日程.网络空间中村民自治治理单元主要指在基于一定地域范围而建构的网络虚拟社区中,以村庄公共事务为线索而形成的村民关系之总和,它可以划分为基本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不同形态.网络空间中村民自治治理单元设置受到技术和社会双重要素的影响,技术层面需要充分考虑平台性能因素,社会层面需要充分考虑行政建制、空间区域、利益关联、村民参与等因素.虽然网络空间中村民自治治理单元设置在理论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特征,但是实践中存在着治理单元设置的技术功能约束、行政色彩浓厚、依托平台有限、形式类型单一等诸多问题.未来网络空间中村民自治治理单元设置应树立"治理有效"的设置理念,突破治理单元设置的技术阻梗,尊重村民自治的群众自治属性,设立形式丰富的网络治理单元,理性选用多元适宜的数字平台.

    技术型自治村民自治治理单元治理有效数字乡村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智慧治理:逻辑、风险及其应对

    王松磊王深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发展势不可挡,正以极其强大的智能技术范式革命性、颠覆性的重构社会制度规范、重筑社会基础设施、重塑生产生活方式,为城市智慧治理提供机遇和支撑.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智慧治理遵循智能感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智能服务的逻辑机理,通过多元数据信息的广泛采集、异质数据信息的集成处理、机器学习算法的辅助决策得以实现.人工智能作为现代科技革新的结果具有广泛的社会溢出效应,在引发城市全景式整体变革的同时也伴随着复杂的总体性风险.因此,厘清赋能过程中产生的不可解释隐忧、数据至上主义、人的主体性困境、社会极化风险等风险挑战迫在眉睫.未来时期,人工智能应坚持以和谐为主导的价值目标、构筑以伦理为先导的社会规范体制、建立以技术为导向的社会防控机制、完善以安全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助力我国城市智慧治理的实现.

    人工智能城市智慧治理机器学习算法运行逻辑社会风险治理体系

    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的风险、诱因及实践策略

    蒋蕊韩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背景下,基于技术嵌入理论,以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从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视角切入,发现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虽然呈现出智能化创新,但也衍生出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替代、社会治理过程的价值失衡和社会治理权责的边界模糊等风险.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过度智能依赖引发主体危机、技术理性宰制造成价值危机、传统约束失效导致监管危机是形成社会治理风险的重要诱因.为此,要以培育人才为支撑高扬主体性、以驾驭技术为手段凸显价值性、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强化法治性,打造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共治格局,将智能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切实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实现.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治理场域,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还需进一步处理好赋能无限与应用有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技术滥用与权力监管、数据隐私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人工智能社会治理技术风险智能依赖价值理性法治约束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球正义的思想基础研究

    何力张思军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正义仍是当今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西方式现代化倡导的全球正义观受其利益最大化的伦理准则制约,不能引导全球正义秩序的真正建构,推动全球正义秩序建构呼唤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自觉和崇高的全球关怀,始终致力于全球正义的追求.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确立全球正义观有着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也确保这样的全球正义观能够引导真正的全球正义秩序的建构.唯物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球正义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基础: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决定了其正确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球正义以鲜明特质:"保合太和"的天下观、"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决定了其民族文化基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确立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球正义的当代属性:民主平等的政治秩序观、合作共赢的经济秩序观、包容互鉴的文化秩序观、绿色共生的生态秩序观决定了其世界性.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伦理全球正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协作式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黄佳鹏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任务的内在需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无法简化为单一行政替代或市场化运行,而是高度内嵌于乡村社会,需要激发村庄社会活力.通过访谈法和参与观察进行资料收集,利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基于Z省东部X镇"物业管家"环境治理个案经验的过程分析,研究发现协作式治理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中可有效串联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与村级组织等多方主体,经由主体下沉与责任实体化、行政引领与捆绑式考核以及项目经营与预期式发展等实践机制,搭建了责任边界清晰、利益共享与公私兼具的新型治理模式.在协作式治理模式下,通过自上而下有限资源的撬动,强化多元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主体性和治理效能感,不仅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收益"最优化治理目标,且有助于形塑村庄公共性,实现乡村善治.

    农村人居环境协作治理行政化市场化乡村善治和美乡村

    跨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协同审查机制的构建研究

    宋宇昕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区域法治协调发展的不断推进,跨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频现于区域治理实践之中.区域法治协调发展的实践对于备案审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跨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对原有区域规范域产生的冲击,缺乏协同机制的传统备案审查无法进行有效回应,导致审查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及区域法制统一,为此有必要创新审查机制.跨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协同审查机制的构建有实践发展和需求的现实基础,构建跨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协同审查机制是区域法治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法制统一的有力保障,能够避免规范性冲突.为了确保协同审查机制发挥实效,需要明确协同审查主体,避免审查成为利益博弈的延续;统一协同审查标准,保证区域法制统一性;创新协同审查方式,提高协同审查的实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协同审查程序规则,以程序法治化搭建机制框架.

    跨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协同审查备案审查审查标准法制统一

    公检法机关复杂关系:理论释义与实践面向

    李昌林缪锌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未认真溯源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立法背景,基于公检法三机关司法运作的实践认知,顺然对公检法机关工作流程贴上"流水作业"标签.随刑事冤假错案治理进程,流水作业更进一步被理论界描述为侦查中心主义.公检法机关具有复杂系统的基本属性,基于复杂性因素,刑事司法实践中三机关自主运行已然成为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典型样态.运用复杂科学理论分析公检法机关内部以及之间关系,可认识该原则之要义,除魅学界偏见,促成中国刑事诉讼程序法治化.顺应以审判为中心,三机关关系自洽有序运行的关键点在于重新明确侦查定位,调整刑事诉讼目的观,改变公检法三机关地位格局.文章立基于侦查由主力到助力的转型,需确立刑事诉讼目的观为纠纷解决,重塑公检法三机关之间的权力结构与协作模式,变革考核机制,形成公检法三机关的倒逼工作机制,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助益审判中心的实现.

    复杂系统公检法机关流水作业侦查中心以审判为中心

    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罗兵杨微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是深化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竞争中性的理论框架,对改革影响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机制和效果进行分析,并以2010—2022年我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受改革影响的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主要通过减轻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优化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质量等路径得以实现,说明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符合国企改革中强调的竞争中性原则和发展目标.异质性分析发现,处于发达地区、资本密集型的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受改革影响更为显著.研究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具有参考意义.

    管资本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投资效率融资效率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吴小彩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路径研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与生态体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焦点.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的梳理及其发展现状的分析、典型案例剖析,探索提出其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生态体育旅游方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与优势,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大力推广和政策支持下,生态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巴蜀区域提供了发展机遇.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提出完善政策引导、规划先行、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确立绿色生态、休闲康养、文旅互动的多元协同;发挥信息整合、数据集成、资源共享的数智赋能等发展策略,以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体育体育旅游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