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康新伏光辉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颅脑损伤患者的相关数据,为临床上针对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寻找有效的影响因素,以便临床上及时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分析 90 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后 10 h内是否出现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分为进展组(n=38)与稳定组(n=52).比较两组入院时CT征象异常率、发病到入院后首次CT时间、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凝血功能异常率,分析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进展组入院时CT征象异常率76.3%、年龄(48.71±13.61)岁、凝血功能异常率 73.7%大于稳定组的 5.8%、(41.97±13.37)岁、21.2%,发病到入院后首次CT时间(1.05±0.36)h短于稳定组的(1.58±0.54)h,入院GCS评分(9.92±2.48)分低于稳定组的(11.35±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为因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CT征象异常、年龄、入院GCS评分、凝血功能异常是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到入院后首次CT时间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出现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应重点关注其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利于预判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

    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性损伤CT征象异常预测影响因素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穿孔的临床预后情况评价

    秦修强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阑尾穿孔治疗中应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总体效果,分析患者预后情况,旨在帮助患者加快恢复速度,减轻治疗痛苦.方法 选取 72 例阑尾穿孔患者,应用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 36 例.参照组实施开腹阑尾切除术,试验组实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20.78±5.32)ml比参照组的(50.64±6.28)ml更少,手术时间(62.28±10.27)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42.68±8.14)h、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1.01±1.25)h、住院时间(6.78±3.32)d均比参照组的(85.01±10.25)min、(62.69±8.13)h、(39.37±2.15)h、(10.64±3.28)d短(P<0.05).术后 24 h,与术前相比,两组MDA、IL-6、CRP、TNF-α均升高,但试验组低于参照组;两组SOD均降低,但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8.33%,低于参照组的 27.78%(P<0.05).结论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改善阑尾穿孔患者临床预后作用显著,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缓解其炎症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速度.

    阑尾穿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腹阑尾切除术应激指标炎症指标

    改进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曹宪福魏方超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进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6 例复杂性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LIFT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进LIF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近期疗效,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术后 3 个月,对照组患者肛管静息压(55.63±8.24)mm Hg(1 mm Hg=0.133 kPa)、肛管收缩压(124.32±19.35)mm Hg与观察组患者的(55.72±8.56)、(124.52±19.58)mm Hg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15.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9.39%(P<0.05).结论 改进LIFT对于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安全性更高,且不会对肛门功能造成影响,利于患者身体的早日恢复,值得采纳并推广.

    改进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复杂性肛瘘安全性有效性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金威宏金剑飞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5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 75 例.对照组使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使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脊柱稳定性及腰部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58.36±6.11)min、切口长度(0.79±0.20)cm、术后卧床时间(2.72±0.68)d、住院时间(5.23±0.70)d均短于对照组的(82.43±8.75)min、(4.83±0.69)cm、(4.92±1.04)d、(10.04±2.45)d,术中出血量(15.76±2.53)ml少于对照组的(67.25±10.82)ml(P<0.05).观察组术后3 个月的腰椎曲度(1.99±0.25)cm、腰椎前凸角度(44.29±1.56)°、腰骨倾斜角(33.23±1.58)°均大于对照组的(1.80±0.28)cm、(41.73±1.45)°、(31.02±1.48)°,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3.91±1.02)分低于对照组的(7.15±1.53)分(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7.33%(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能提高脊柱稳定性,改善腰部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疗效脊柱稳定性

    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史宝国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78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置换组(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0 例)和内固定组(开展内固定术,38 例).比较两组的围术期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 和内固定组比较,置换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术后 1 d,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 7 d,和内固定组的(3.13±0.84)分比较,置换组患者的VAS评分(1.31±0.71)分更低(P<0.05).术前,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 6、12 个月,和内固定组的(70.29±5.29)、(82.04±5.76)分比较,置换组患者的Harris评分(80.19±7.36)、(91.29±8.35)分均更高(P<0.05).和内固定组的 76.32%比较,置换组患者的优良率 92.50%明显更高(P<0.05).和内固定组的 23.68%比较,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5.00%明显更低(P<0.05).结论 和内固定术比较,老年髋部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更加明显,可提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帮助患者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

    髋部骨折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关节功能老年患者

    动态脑电图对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诊断价值

    王敏许海东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动态脑电图对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接诊初次发病脑梗死患者 105 例,按照是否继发癫痫分成两组,其中 50 例继发癫痫为研究组,其余 55 例未发生癫痫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动态脑电图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异常放电检出情况及不同部位癫痫样波检出情况.结果 研究组异常放电检出率 96.00%高于对照组的 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脑叶皮质区、深部白质区癫痫样波检出率分别为 80.00%、78.00%,均高于对照组的 1.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脑电图对脑梗死继发癫痫诊断率高,可有效对癫痫疾病发作与病情变化进行预测,对脑梗死后患者是否继发癫痫进行有效安全监测,利于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促进患者康复.

    动态脑电图脑梗死继发癫痫诊断

    颈动脉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造影、血清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徐迎春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造影、血清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66 例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66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常规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掌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和分级;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对两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常规组与研究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斑块类型患者、软斑块内新生血管不同分级患者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清脂联素水平(472.76±44.78)μg/ml低于常规组的(750.59±30.41)μg/m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0.93±2.87)mg/L高于常规组的(5.01±1.08)mg/L(P<0.05).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中46例检测出斑块,检出率为 69.70%(46/66);其中硬斑块 30 例,软斑块 16 例.硬斑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580.85±132.69)μg/ml高于软斑块患者的(394.01±115.24)μg/ml,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1.13±2.81)mg/L低于软斑块患者的(13.18±2.67)mg/L(P<0.05).颈动脉超声造影对 16 例软斑块患者进行进一步超声造影增强检测,结果显示:新生血管分级1、2级斑块共计6例,3、4级斑块共计10例.3、4级斑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318.87±112.04)μg/ml低于1、2级患者的(519.46±118.48)μg/m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4.34±2.85)mg/L高于1、2级患者的(11.00±1.56)mg/L(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结合血清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脑梗死的风险及指导临床防治.

    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造影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血清CD121a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的疗效及预后评估价值探讨

    张梦遥李国靖于宗良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 1 受体Ⅰ型(IL-1R1,即CD121a)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其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行PCI的AMI患者 30 例作为AMI组,另将行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 30 例作为对照组.AMI组在PCI术前、术后第 2 天、术后1 周检测血清CD121a水平,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前检测血清CD121a水平.AMI组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1年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询发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分类(发生和未发生MACE).比较AMI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情况)及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梗死(心梗)三项[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力衰竭(心衰)标志物[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比较对照组和AMI组(PCI术前、术后第 2 天、术后 1 周)血清CD121a水平;比较发生MACE和未发生MACE患者血清CD121a水平.结果 AMI组患者糖尿病占比 26.7%、饮酒占比 36.7%及总胆固醇(4.97±1.2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5±1.18)m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179.16±88.07)U/L、cTnI(10.31±3.88)ng/ml、肌红蛋白(394.99±78.27)ng/ml、hs-CRP(13.39±5.13)mg/L、NT-proBNP(600.72±96.22)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13.3%、(4.04±0.78)mmol/L、(2.46±0.66)mmol/L、(9.90±4.33)U/L、(0.10±0.01)ng/ml、(15.50±2.44)ng/ml、(3.88±0.54)mg/L、(87.85±16.05)pg/ml(P<0.05);两组高血压、吸烟占比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PCI术前、术后第 2 天、术后 1 周的CD121a水平分别为(2387.68±537.75)、(2005.73±534.96)、(1670.23±441.83)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56.67±372.69)pg/ml(P<0.05);AMI组PCI术后第 2 天和术后 1 周血清CD121a水平较PCI术前降低(P<0.05);PCI术后 1 周血清CD121a水平显著低于PCI术后第 2 天(P<0.05).对AMI患者持续随访 1 年,发生MACE的患者 8 例,未发生MACE的患者 22 例.发生MACE患者血清CD121a水平(2826.82±533.82)pg/ml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的(2227.97±451.82)pg/ml(P<0.05).结论 血清CD121a水平对AMI患者PCI后的疗效有评估价值,且对远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介素1受体Ⅰ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炎症

    收集病灶冲洗液行液基细胞学检查替代刷检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黄晖黄自桥胡碧清黄国聪...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收集病灶冲洗液行液基细胞学检查替代刷检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0例疑诊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黏膜组织活检确诊肺癌 100 例.所有患者均行刷检涂片细胞学检查、收集病灶冲洗液行液基细胞学检查.比较两种取材方法操作时间及取材后病灶出血情况;两种取材方法对经黏膜组织活检确诊患者的阳性检出情况.结果 收集病灶冲洗液取材操作时间(3.07±0.27)min短于刷检取材的(4.27±0.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集病灶冲洗液取材后病灶出血率 0.83%(1/120)低于刷检取材的 5.83%(7/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黏膜组织活检确诊患者 100 例,收集病灶冲洗液取材方法对经黏膜组织活检确诊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 83.00%,高于刷检取材方法的 5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刷检涂片细胞学检查比较,收集病灶冲洗液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高,能缩短取材时间,降低取材后病灶出血率,提高阳性检出率,及时且较准确地检出患者病情.

    肺癌病灶冲洗液液基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刷检

    儿童细菌性腹泻诊断中应用病原微生物检验的价值分析

    谭明智黎相银罗媚江静静...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诊断中应用病原微生物检验的价值,旨在为儿童细菌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 90 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及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及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90 例患儿中检出 82 株病原微生物,总检出率为 91.1%;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检出43株,占52.4%;其次为大肠杆菌,检出25株,占30.5%;第三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 9 株,占 11.0%;其他病菌检出 5 株,占 6.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 58.1%、48.8%、65.1%、51.2%;大肠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 72.0%、48.0%、32.0%、56.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 66.7%、44.4%、55.6%、44.4%.结论 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沙门菌、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病原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可为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