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NT-proBNP、D-D、NLR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胡斯明李勇金明华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肺栓塞组,其中 30 例为中危肺栓塞、30 例为低危肺栓塞,另选择 6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 24 h内,采集所有受试者静脉血 5 ml检测NT-proBNP、D-D、NLR水平.比较肺栓塞组与对照组、肺栓塞组中中危肺栓塞患者与低危肺栓塞患者的NT-proBNP、D-D、NLR水平,并分析NT-proBNP、D-D、NLR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肺栓塞组NT-proBNP(412.68±181.29)pg/ml、D-D(8.78±1.75)mg/L、NLR(5.60±0.35)均高于对照组的(84.30±9.21)pg/ml、(0.24±0.02)mg/L、(1.33±0.21),有显著差异(P<0.05).中危肺栓塞患者NT-proBNP(613.22±231.49)pg/ml、D-D(9.65±0.64)mg/L、NLR(6.86±0.96)均高于低危肺栓塞患者的(212.13±119.46)pg/ml、(7.91±0.91)mg/L、(4.33±0.31),有显著差异(P<0.05).NT-proBNP、D-D、NLR联合检测急性肺栓塞灵敏度 93.3%高于NT-proBNP检测的68.3%、NLR检测的 73.3%,有显著差异(P<0.05);特异度 61.7%与D-D检测的 61.7%、NT-proBNP检测的 66.7%、NLR检测的 65.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利用NT-proBNP、D-D、NLR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在早期判断其危险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急性肺栓塞诊断价值

    乳腺及子宫卵巢彩超检查联合血清性激素对性早熟女童的诊断价值

    钟丽峰麦慕媛陈富富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乳腺及子宫卵巢彩超检查联合血清性激素对性早熟女童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60 例性早熟女童设置为研究组,另选取 60 例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设置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乳腺彩超、子宫卵巢彩超及血清性激素检测.比较超声检查指标(乳腺低回声团厚度、最大卵泡直径、子宫体积、卵巢体积)、血清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分析超声联合血清性激素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女童的乳腺低回声团厚度(0.66±0.15)cm、最大卵泡直径(0.64±0.21)cm、子宫体积(4.52±1.17)cm3、卵巢体积(2.47±0.85)cm3 均大于对照组的(0.40±0.12)cm、(0.34±0.11)cm、(1.56±0.41)cm3、(1.23±0.36)cm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女童的血清LH、E2、FSH分别为(1.39±0.36)IU/L、(35.46±6.07)pg/ml、(4.74±1.15)IU/L,均高于对照组的(0.61±0.14)IU/L、(24.14±5.22)pg/ml、(2.23±0.42)IU/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超声联合血清性激素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约登指数均高于乳腺低回声团厚度、子宫体积、最大卵泡直径、卵巢体积、LH、E2、FSH单一检测.结论 乳腺及子宫卵巢彩超检查联合血清性激素检测对性早熟女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乳腺彩超子宫卵巢彩超血清性激素性早熟女童诊断价值联合

    磁共振成像对细微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

    罗金根何斌涂相堭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对细微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64 例疑似细微肋骨骨折患者,均接受常规CT、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对骨折类型的检出情况及诊断满意度.结果 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显示,阳性 60 例、阴性 4 例;常规CT检出阳性 50 例,阴性 14 例;MRI检出阳性 59 例,阴性 5 例.MRI的诊断敏感度 96.7%和准确度 95.3%均高于常规CT的 80.0%、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Ⅰ型、Ⅱ型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 94.7%、90.9%,均高于常规CT的 76.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诊断满意率 93.8%高于常规CT的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RI可以显著提高细微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度,普遍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大幅度提升临床诊断满意度,诊断效果显著.

    细微肋骨骨折磁共振成像常规CT不同骨折类型诊断效能诊断满意度

    生化检验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钱丽丽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生化检验指标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150 例DN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 150 例明确未患DN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参考组.检测并对比两组生化指标[β2 微球蛋白(β2-MG)、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血清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UALB)、游离脂肪酸(FFA)、血尿酸(UA)、尿蛋白(PRO)、血尿素氮(BUN)]和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参考组β2-MG、Hcy分别为(2.20±0.85)μg/L、(4.81±1.21)μmol/L,均低于研究组的(3.51±0.68)μg/L、(16.47±1.23)μmol/L,差异非常显著(P<0.05);参考组CRP、CysC分别为(1.78±0.15)、(0.18±0.74)mg/L,均低于研究组的(6.68±2.91)、(2.96±0.33)mg/L,差异非常显著(P<0.05);参考组RBP、α1-MG分别为(52.88±5.69)、(6.53±1.72)mg/L,均低于研究组的(77.97±6.92)、(20.76±2.65)mg/L,差异非常显著(P<0.05);参考组UALB、FFA分别为(5.34±1.24)mg/L、(604.31±55.23)μmol/L,均低于研究组的(46.47±5.11)mg/L、(1108.53±85.67)μmol/L,差异非常显著(P<0.05);参考组UA、PRO分别为(236.45±30.31)μmol/L、(40.21±4.93)mg/24 h,均低于研究组的(421.19±25.48)μmol/L、(85.87±11.17)mg/24 h,差异非常显著(P<0.05);参考组BUN为(5.83±1.14)mmol/L,低于研究组的(17.60±3.21)mmol/L,差异非常显著(P<0.05).参考组FPG(5.63±2.53)mmol/L、2 h PG(6.71±2.31)mmol/L、HbA1c(5.30±2.90)%均明显低于研究组的(10.57±4.67)mmol/L、(14.44±4.14)mmol/L、(8.11±1.21)%,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 DN患者的生化检验指标水平发生较大变动,因此可以根据生化指标水平进行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生化检验指标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血清PⅠNP、骨钙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继发邻椎骨折的风险评估价值

    荆丹峰闫成元徐中华张文超...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后继发邻椎骨折风险评估中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ⅠNP)、骨钙素、骨密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75 例因腰椎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常规门诊复诊,筛选出随访期间继发邻椎骨折的患者 35 例为继发邻椎骨折组,术后未继发邻椎骨折的患者 40 例为未继发邻椎骨折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 7 d、术后 1 个月随访、术后 3 个月随访、术后 6 个月随访及末次随访(继发邻椎骨折组为术后继发邻椎骨折时,未继发邻椎骨折组为术后 2 年随访)的血清PⅠNP、骨钙素、骨密度水平,并分析其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继发邻椎骨折的风险评估价值.结果 术后 7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末次随访继发邻椎骨折组的血清PⅠNP分别为(35.10±0.15)、(40.40±0.12)、(45.45±0.12)、(49.50±0.13)、(55.66±0.11)ng/ml,均低于未继发邻椎骨折组的(38.40±0.14)、(42.05±0.11)、(46.05±0.12)、(51.86±0.11)、(58.00±0.12)ng/ml;骨钙素水平分别为(15.88±1.01)、(15.55±1.79)、(15.59±1.82)、(14.10±1.99)、(13.22±1.10)ng/ml,均高于未继发邻椎骨折组的(13.22±1.11)、(10.18±1.05)、(7.58±1.00)、(8.00±1.05)、(8.51±1.09)ng/ml;骨密度分别为(0.55±0.12)、(0.65±0.12)、(0.77±0.11)、(0.81±0.12)、(0.88±0.12)g/cm2,均低于未继发邻椎骨折组的(0.66±0.11)、(0.75±0.10)、(0.85±0.12)、(0.98±0.11)、(1.00±0.11)g/cm2,差异显著(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ⅠNP、骨钙素、骨密度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继发邻椎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0、0.69、0.73,均>0.05,提示预测价值均较高.结论 血清PⅠNP、骨钙素及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继发邻椎骨折风险评估具有显著价值,值得推广.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继发邻椎骨折风险评估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骨钙素骨密度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韩伟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0 例通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心房颤动(房颤)史及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溶栓时间窗≥3 h、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 分、实施抗血小板治疗、溶栓 24 h后神经症状改善、脑疝情况,分析脑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导致患者发生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0 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脑出血转化 17 例、占9.44%,无脑出血转化 163 例、占 90.56%.脑出血转化患者年龄≥65 岁占比 88.24%、BMI≥28 kg/m2占比 76.47%、有吸烟史占比 94.12%、有房颤史占比 35.29%、合并高血压占比 82.35%、合并糖尿病占比 58.82%、合并高血脂占比 88.24%、溶栓时间窗≥3 h占比 88.24%、溶栓前NIHSS评分>8 分占比 58.82%、脑疝占比 94.12%均高于无脑出血转化患者的 55.83%、6.13%、55.21%、11.66%、14.11%、12.88%、12.27%、12.27%、26.99%、3.07%,实施抗血小板治疗占比 11.76%、溶栓 24 h后神经症状改善占比 11.76%均低于无脑出血转化患者的 86.50%、8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溶栓时间窗≥3 h、溶栓前NIHSS评分>8 分、溶栓 24 h后神经症状没有改善、脑疝是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要针各类风险做好强化观察和处理,尽可能避免患者出现脑出血转化而影响预后.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氯吡格雷抵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分析

    付昱权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 100 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且手术前后服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依据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情况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观察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对照组),每组 50 例.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血小板活性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再次住院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26.00%高于对照组的 1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栓素B2(TXB2)(61.51±7.47)ng/L、血小板膜蛋-140(GMP-140)(11.28±2.51)%、半胱天冬酶原活化复合物-1(PAC-1)(8.32±2.57)%低于对照组的(65.33±9.21)ng/L、(12.31±2.14)%、(9.41±2.1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2.208、2.313,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8.61±4.18)ng/L、白细胞介素-8(IL-8)(134.49±42.73)ng/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24±1.76)m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86±2.34)ng/L低于对照组的(11.35±4.24)ng/L、(169.25±51.46)ng/L、(4.24±2.49)mg/L、(7.36±3.54)ng/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4、3.675、4.638、4.166,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次住院率 38.0%高于对照组的 18.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26<0.05).结论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有氯吡格雷抵抗情况出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及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病情稳定.

    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血小板活性炎症因子

    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

    林进爵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 60 例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心梗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 30 例.对照组于发病 3 h后接受治疗,试验组于发病 3 h内接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作次数、治疗效果、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1.15±4.73)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40.21±5.16)mm均小于对照组的(57.21±4.79)、(43.85±5.72)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2.52±5.18)%大于对照组的(36.15±5.82)%(P<0.05).试验组治疗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2.49±5.46)、(73.42±6.03)、(71.52±5.56)、(78.42±6.7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8±4.48)、(62.53±5.41)、(60.03±5.03)、(66.47±6.28)分(P<0.05).试验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作次数分别为(1.61±0.32)、(0.47±0.02)、(1.36±0.45)、(0.89±0.24)次/月,均少于对照组的(3.03±0.39)、(1.96±0.09)、(3.63±0.83)、(2.39±0.65)次/月(P<0.05).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33%(P<0.05).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6.67%低于对照组的 26.67%(P<0.05).结论 针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时间窗,相比于发病 3 h后,发病 3 h内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获得获得良好的疗效.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疗效

    观察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混合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徐茂林秦绪光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混合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272例混合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136 例.对照组实施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实施普罗帕酮+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6 min步行距离]、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2.35%(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56.82±6.12)mm、LVESD(43.36±5.60)m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61.25±6.33)、(48.22±5.47)mm,LVEF(55.14±5.47)%、CO(4.75±0.48)L/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2±5.33)%、(4.10±0.45)L/min,6 min步行距离(530.11±38.59)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22.96±31.56)m(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 水平分别为(8.15±2.16)mg/L、(18.96±1.96)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3±3.25)mg/L、(23.10±2.03)pg/m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混合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普罗帕酮联合胺碘酮的临床疗效显著,利于心功能的改善及缓解炎性反应,值得临床采纳并推广.

    混合性心律失常普罗帕酮胺碘酮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琼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78 例,采用抽签法的形式分成实验组(39 例,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治疗)与对照组(39 例,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比两组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和病毒载量.结果 实验组转阴率 89.74%高于对照组的 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谷丙转氨酶及病毒载量对比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谷丙转氨酶、病毒载量分别为(54.66±1.22)U/L、(2.33±0.56)log10 拷贝/ml,均低于对照组的(71.22±2.45)U/L、(5.66±1.11)log10 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应用核苷类药物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转阴率,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各项指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因此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期间需要重视核苷类药物的应用.

    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类药物转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