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腔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封堵器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赵国芹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胸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双腔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实施肺隔离的效果.方法 80 例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采取双腔气管导管隔离其肺,研究组患者利用支气管封堵器隔离其肺.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定位时间、插管时间、肺萎陷时间)、肺萎陷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血分流率(Qs/Qt)、肺动态顺应性(CLdyn)水平.结果 研究组手术过程中定位时间(4.26±0.57)min、插管时间(124.75±14.61)s均短于对照组的(6.89±0.85)min、(173.41±19.43)s,肺萎陷时间(8.21±1.01)min长于对照组的(5.82±0.7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萎陷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vO2(61.21±6.57)mm Hg(1 mm Hg=0.133 kPa)、PaO2(185.32±22.65)mm Hg、Qs/Qt(19.24±4.37)%低于对照组的(68.49±6.43)mm Hg、(214.38±21.45)mm Hg、(23.87±4.52)%,CLdyn(35.89±5.74)ml/cm H2O(1 cm H2O=0.098 kPa)高于对照组的(26.23±3.14)ml/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5.00%低于对照组的 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外科手术患者采取双腔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封堵器进行肺隔离各有优势,但支气管封堵器插管耗时较短,对患者下气道损伤也比较小,但其肺萎陷的时间则相对较长.

    双腔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胸外科手术应用效果

    探讨高频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关朝亮曾彦董彦李志春...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应用价值.方法 63 例CT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 例)与观察组(32 例).对照组使用小针刀治疗,观察组使用高频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整体症状分数表(GSS)评分及超声测量指标(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截面积、钩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钩骨水平正中神经前后径).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 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7.74%(P<0.05).观察组治疗 2、4 周的VAS评分分别为(1.35±0.52)、(1.01±0.36)分,GSS评分分别为(15.25±2.04)、(8.97±1.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4±0.85)、(2.03±0.62)分与(20.09±2.31)、(15.72±2.06)分(P<0.05).观察组治疗 4 周的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截面积(0.10±0.01)cm2、钩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0.19±0.02)cm均小于对照组的(0.14±0.02)cm2、(0.30±0.04)cm,钩骨水平正中神经前后径(0.24±0.04)cm大于对照组的(0.20±0.03)cm(P<0.05).结论 高频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CTS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解除正中神经受压,缓解手指及腕部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腕管综合征高频超声引导小针刀效果

    观察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对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的效果

    王钢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 82 例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1 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ird踝关节评分、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评分及跟骨生理解剖结构指标(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跟骨轴长和Bohler角),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研究组VAS评分(2.31±0.93)分低于参照组的(3.87±0.78)分,Baird踝关节评分(94.95±2.82)分和AOFAS评分(88.41±2.70)分高于参照组的(90.44±2.73)、(84.49±2.47)分(P<0.05).研究组术后跟骨宽度(29.73±1.25)mm与跟骨高度(29.44±1.02)mm小于参照组的(39.38±1.76)、(39.47±0.96)mm,跟骨轴长(68.43±1.26)mm长于参照组的(54.32±3.77)mm(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68.37±6.83)min、住院时间(10.84±0.86)d和骨折愈合时间(72.13±2.54)d短于参照组的(87.84±11.78)min、(14.78±0.51)d、(93.57±3.49)d,术中出血量(103.64±13.72)ml少于参照组的(152.79±11.63)ml(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参照组的 80.49%(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 2.44%低于参照组的 19.51%(P<0.05).结论 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采取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既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与足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感,预防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疼痛踝关节功能足功能

    经椎板间入路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讨

    王金余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 选取60 例LDH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选择经椎间孔入路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干预组选择经椎板间入路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 80.00%(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分别为(68.35±12.36)ml、(73.16±10.58)min、(24.76±4.85)次、(5.42±1.36)d,干预组分别为(50.36±10.22)ml、(46.39±10.34)min、(7.82±2.05)次、(5.23±1.08)d,干预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天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7.89±1.05)、(1.85±0.62)分,治疗前后ODI评分分别为(38.35±4.43)、(21.35±4.22)分;干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8.02±1.11)、(1.59±0.66)分,治疗前后ODI评分分别为(39.12±4.28)、(20.53±4.16)分.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DI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以椎板间作为椎间孔镜手术入路治疗LDH患者的疗效明显,能有效地改善其疼痛症状与腰椎功能,术中出血量比较少,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利于其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经椎板间入路行椎间孔镜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改善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霍显青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 100 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试验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前、术后3 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8.00%)较对照组(86.0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23±0.08)、眼压为(43.60±3.45)mm Hg(1 mm Hg=0.133 kPa)、前房深度为(2.35±0.27)mm、前房角宽度为(13.52±2.63)°,对照组分别为(0.24±0.10)、(43.52±4.17)mm Hg、(2.46±0.35)mm、(13.44±3.07)°;术后 3 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47±0.03)、眼压为(15.26±1.75)mm Hg、前房深度为(3.30±0.14)mm、前房角宽度为(30.21±1.27)°,对照组分别为(0.38±0.04)、(18.38±2.07)mm Hg、(3.02±0.25)mm、(26.35±1.14)°.两组术后 3 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均高于术前,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术后 3 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更高,眼压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00%)较对照组(20.00%)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方案与配合房角分离术方案均能取得一定效果,其中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方案的应用能获取优质的效果,更好改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等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意义重大.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小梁切除术房角分离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

    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顾伟光钱林清李义昌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 239 例头部外伤且昏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早期CT及后期诊疗的影像学[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及病历资料,明确患者CT征象上是否存在脑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一步调取后续资料明确实际颅脑损伤情况.对比早期CT检查与后期明确出血患者在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上的差异.结果 239 例头部外伤患者中,后期经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等方式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 188 例(78.66%),无脑出血 51 例(21.34%);早期CT检出准确 167 例(69.87%),漏诊 21 例(8.79%),误诊 18 例(7.53%),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灵敏度为 88.83%,特异度为 64.71%,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 0.768[95%置信区间=(0.685,0.851),P<0.001];早期CT对基底节[(18.32±3.85)ml]及脑室区[(18.44±4.02)ml]的出血量评估较后期明确的实际出血量[(34.23±5.94)、(27.31±4.92)ml]明显偏低(P<0.05).结论 早期CT对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具有良好的检出价值,但某些部位的脑出血仍需进一步完善头颅MRI或手术探查才能完善确诊.

    外伤性颅内出血早期CT检查诊断价值

    CTRP3联合NT-proBNP对MVD患者发生HHcy的预测价值

    李欣张明亮曲超邢丽婷...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3(CTRP3)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冠状动脉(冠脉)多支病变(MVD)患者发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 例MV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15 μmol/L分为高Hcy组(111 例)和正常Hcy组(89 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冠心病病程、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NT-proBNP、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CTRP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MVD患者发生HHcy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RP3 联合NT-proBNP对MVD患者发生HHcy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年龄、高血压病史、BMI、UA、TG、TC、HDL-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Hcy组男性患者数量 70 例、冠心病病程(6.66±4.49)年、吸烟史 55 例、糖尿病病史 60 例,均大于正常Hcy组的 36 例、(3.67±2.31)年、28 例、17 例,NT-proBNP(5234.95±7476.76)pg/ml、LDL-C(3.55±0.95)mmol/L、Hcy(44.75±12.48)μmol/L均高于正常Hcy组的(1296.94±3864.78)pg/ml、(2.95±0.88)mmol/L、(10.58±2.80)μmol/L,CTRP3(65.20±13.61)μg/L低于正常Hcy组的(88.69±14.94)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745,95%CI=(1.398,10.030)]、糖尿病病史[OR=3.262,95%CI=(1.264,8.417)]、冠心病病程[OR=1.194,95%CI=(1.022,1.394)]、LDL-C[OR=2.254,95%CI=(1.337,3.800)]为导致MVD患者发生HHcy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RP3[OR=0.902,95%CI=(0.873,0.933)]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TRP3 联合NT-proBNP预测MVD患者发生HHcy的AUC为 0.901,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86.5%,优于LDL-C、NT-proBNP或CTRP3单独预测(P<0.05).结论 性别、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程、LDL-C为导致MVD患者发生HHcy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RP3 为其独立保护因素.血清CTRP3 联合NT-proBNP可提高MVD患者发生HHcy的预测价值.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预测价值

    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分析

    王薇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低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在诊断肺结节上的临床价值.方法 88 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低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检查.以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CT扫描结果,对肺结节的诊断效能,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穿刺活检结果显示,88 例肺结节患者中恶性结节 29 例,良性结节 59 例;低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检出恶性结节 22 例、占比 75.86%(22/29),良性结节 47 例、占比 79.66%(47/59);常规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检出恶性结节 23 例、占比 79.31%(23/29),良性结节 49 例、占比 83.05%(49/59).低剂量与常规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7.55±1.21)mSv低于常规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的(13.82±2.2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相比,低剂量 64 排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准确度较高,诊断效能理想,图像质量相当,但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方案的辐射小,安全性更有保障,建议推广.

    肺结节64排螺旋CT扫描低剂量常规剂量诊断效能

    分析脂肪肝患者行血脂检验与血常规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

    孔令银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实施血脂检验与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 例脂肪肝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相同时间段 30 例健康体检者共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血脂检验与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组血常规指标和血脂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红细胞计数(5.24±1.26)×1012/L、血小板分布宽度(13.46±1.24)%、白细胞计数(9.37±0.46)×109/L、血红蛋白(154.26±10.15)g/L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12.97±0.24)%均高于对照组的(4.24±1.07)×1012/L、(11.24±1.59)%、(6.60±0.48)×109/L、(142.39±10.30)g/L、(11.27±0.13)%,平均红细胞容积(9.24±1.07)fl、平均血小板体积(10.38±0.46)fl、降钙素原(0.20±0.04)ng/ml、血小板计数(205.46±1.24)×109/L均低于对照组的(12.57±1.23)fl、(13.60±0.48)fl、(0.27±0.07)ng/ml、(218.96±1.59)×109/L,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0.46)mmol/L、甘油三酯(2.46±0.37)mmol/L以及总胆固醇(6.24±1.07)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2.13±0.48)、(1.19±0.26)、(4.57±1.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6±0.24)mmol/L低于对照组的(1.90±0.35)mmol/L,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体检者和脂肪肝患者的血脂检验结果和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可通过血脂指标和血常规指标水平变化诊断脂肪肝,继而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改善患者预后状态,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建议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脂肪肝血脂检验血常规检验诊断预后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黄乐为李亚锋王英熊田...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前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接受AVF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展开研究,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术前评估及术后动态监测,术后评估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手术结果分为成功组(56例)和失败组(4 例),比较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桡动脉内径、头静脉内径及动脉阻力指数).结果 术后,60 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行左前臂与右前臂标准AVF术者分别为 48、12 例.经 3 个月的随访及探访,60 例患者中有 56 例(93.33%)内瘘正常,适用于血液透析治疗.4 例(6.67%)出现内瘘手术失败,糖尿病肾病 2 例,肾小球肾病 2 例,其中 3 例以吻合口成熟不良为主,另有1 例吻合失败.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性别、年龄、桡动脉内径、原发病及动脉阻力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头静脉内径为(1.763±0.572)mm、较宽,失败组为(1.000±0.469)mm、明显较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F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很重要,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实时动态观测血管的解剖学和功能学信息,可更精准地指导终末期肾病拟造瘘患者的血管选择,提高手术成功率.

    彩色多普勒超声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通路终末期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