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韩济生

月刊

1006-9852

pain1712@126.com

010-82801705、82801712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本刊的方针及任务是贯彻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交流有关疼痛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的预防治疗方法,以便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使国际疼痛医学界通过每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及时了解中国疼痛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国际交流。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各科医务工作者和研究疼痛原理的科研、教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内不受阿片耐受影响的胆碱能镇痛环路

    Sullere SKunczt AMcGehee DS陆屹...
    32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疼痛对病人自身和社会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尽管阿片类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但其显著的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为寻找新的疼痛调控机制,该研究探讨了腹外侧导水管周围灰质(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vlPAG)中的胆碱能信号在下行疼痛调控中的作用.慢性疼痛状态下vlPAG中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在阿片耐受的情况下,脑桥脚被盖核至vlPAG的胆碱能投射环路的激活仍可通过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AChRs)来缓解疼痛.激活α7 nAChRs或刺激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能够通过Ca2+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α)依赖的信号抑制vlPAG神经元的活动.在体双光子成像显示,慢性疼痛诱发vlPAG神经元集群的异常兴奋,且α7 nAChRs介导的神经元抑制在阿片耐受状态下仍具有镇痛作用.靶向该胆碱能环路机制缓解疼痛与阿片耐受、奖赏或戒断症状无关,从而凸显了其潜在的临床意义.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作为内在驱动力参与骨关节炎进程的研究进展

    孔舒祎钱轩韬王靖王开强...
    325-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迁延不愈这一特征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并且造成了医疗消费与日俱增和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目前,OA的治疗方案较多集中于关节内部炎症性疼痛的改善,尚无有效根治手段.相关文献指出巨噬细胞的激活和炎症级联反应的启动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的介导密切相关,DAMP作为驱动剂在关节慢性炎症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存在于关节内部损伤,还可释放入血参与关节外部炎症进程,关节内外的DAMP炎症诱导作用可作为重要驱动力参与OA的进展.本文将从DAMP这一靶点入手,探究DAMP相关的关节慢性炎症正反馈调节机制以及DAMP在OA病人关节外部炎性微环境中的介导作用.

    骨关节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正反馈调节慢性炎症

    神经示踪染料DiI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学特性

    雒炜刘永斌刘坤刘允...
    33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在神经示踪结合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实验中,示踪染料DiI是否会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兴奋性产生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经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在T12~L2 皮节多点注射DiI逆向示踪躯体感觉神经元,分离全组织DRG并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诱导成功.膜片钳记录未经标记的小鼠DRG神经元,模型组小鼠膜电位兴奋性高于正常组小鼠.两组小鼠示踪后,正常示踪组和模型示踪组DiI+神经元兴奋性均低于本组DiI-神经元;与两未示踪组的神经元相比较,两示踪组的DiI-神经元兴奋性分别升高.结论:本实验结果明确了示踪剂DiI会降低DRG神经元的兴奋性,提示相关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示踪剂的应用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神经示踪背根神经节兴奋性DiI膜片钳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胜利召开

    黄佳彬
    340页

    我国3省市门诊中老年慢性疼痛病人的流行特征分析

    杜成欣张伟伟许丽媛樊碧发...
    34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了解我国3省市门诊中老年慢性疼痛病人流行特征.方法:2023 年4月至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北京市、重庆市、江西省各抽取1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纳入年龄≥45岁、主诉疼痛时间持续超过3个月的门诊慢性疼痛病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慢性疼痛流行特征.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单向有序资料,趋势x2 检验分析双向有序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有效样本为4151 例,其中男性 1803 例(43.4%)、女性 2348 例(56.6%);45~64 岁 2193 例(52.8%)、≥65岁1958例(47.2%).疼痛轻、中、重度分别为1079例(26.0%)、2535例(61.1%)、537例(12.9%).慢性疼痛病人的疼痛程度在年龄(X2=39.061,P<0.001)、东中西部地区(Z=768.542,P<0.001)、城乡地域(Z=-10.513,P<0.001)、文化程度(X2=4.280,P<0.05)、家庭年收入(X2=26.707,P<0.001)、是否有既往病史(Z=-3.685,P<0.001)、饮酒状况(X2=10.172,P<0.01)、疼痛年限(X2=12.617,P<0.001)、疼痛部位数量(X2=106.442,P<0.001)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69,95%CI:1.38-2.07)、居住在农村地域(OR=2.09,95%CI:1.58-2.77)、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48,95%CI:1.10-2.00)、疼痛部位数量≥2处(OR=1.73,95%CI:1.42-2.10)是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国3省市门诊中老年慢性疼痛病人以中度疼痛为主.年龄高低、城乡地域、文化程度、疼痛部位多寡是疼痛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尽早识别和干预相关影响因素,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疼痛程度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病人疼痛治疗和管理效果.

    中老年慢性疼痛疼痛程度影响因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IM2炎症小体激活释放白细胞介素-18介导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陈泽豪王景高翔宇蒋昌宇...
    348-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在带状疱疹病人不同时期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AIM2炎症小体的活化和释放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情况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收集并分离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疼痛科2022年4月至2024年1月67名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58名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SHN)、38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及3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清.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及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水平上与健康对照者相比,AIM2 和IL-18 的基因表达在带状疱疹不同时期均显著上升(P<0.05),且在PHN期差异尤为明显(P<0.001).GSDMD蛋白被切割活化,产生具有细胞膜成孔活性的GSDMD-NT片段,诱导细胞焦亡.不同带状疱疹时期病人血清中IL-18的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尤其在PHN时期,上升最为显著.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AIM2炎症小体激活,释放的IL-18参与带状疱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带状疱疹AIM2炎症小体白细胞介素-18细胞焦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椎间孔及浅筋膜内注射三氧活化的自体血浆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曾忠钱旭雯单文倩张金华...
    356-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及浅筋膜内注射三氧活化的自体血浆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5月4日至2023年7月14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疼痛科就诊的PHN病人30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受损侧对应椎间孔及浅筋膜内注射三氧活化的自体血浆治疗.记录所有病人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同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1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结果:30例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治疗后 1周、2周及1个月,所有病人的NRS、SAS、SDS及PSQI总体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QOL总体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椎间孔及浅筋膜内注射三氧活化的自体血浆治疗PHN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可以明显缓解PHN病人疼痛程度,有效改善其情绪状态、提升病人的睡眠及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氧自体血浆椎间孔浅筋膜

    针刺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徐文清曾晓铃徐世芬殷萱...
    363-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转移癌痛是中重度癌症疼痛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机制研究多集中在兴奋脊髓神经元、激活胶质细胞、不同受体的活化等方面.目前治疗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骨转移癌痛可以减轻药物耐受和不良反应、增进疗效,减少镇痛药物的剂量,同时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针刺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以及调节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等途径发挥镇痛效应.本文就骨转移癌痛的发病机制及针刺治疗骨癌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为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骨转移癌痛针刺镇痛研究进展

    前边缘皮质神经元自噬功能受损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焦虑共病的基础

    Fu SSun HJWang JX付苏...
    370页

    胰腺癌疼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罗凌云廖云华曹新添张学学...
    37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也是全世界排名第11大最常见癌症.疼痛是胰腺癌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目前胰腺癌疼痛治疗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药物镇痛.有创操作治疗主要包括腹腔神经、内脏大小神经丛毁损和鞘内给药,可显著降低疼痛,应考虑在癌痛早期阶段应用.本文综合分析了目前临床上胰腺癌疼痛治疗方法,为胰腺癌病人疼痛的最佳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胰腺癌药物治疗癌性疼痛射频消融神经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