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双月刊

1672-7819

中国文化遗产/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京杭大运河水工设施的信息数据库建立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王程李靓闫怡桦欧阳莹...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水工设施的选址建造所呈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多与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京杭大运河水工设施数量多、分布广、类型繁杂,其中部分水工设施遗存已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全线水工设施数据库的建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反映自然与社会因素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综合影响.同时,在应用三维点云模型软件计算的基础上,形成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大运河水工设施数据库,辅助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体系化研究模式.为大运河水工设施遗产保护利用,构建大运河健康发展生态廊道,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水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参考,促使针对大运河水工设施遗产专项保护利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更具科学性.

    京杭大运河水工设施数据库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长城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应用实践

    李哲申欢欢李严张玉坤...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因规模巨大、人文与自然环境复杂、公众认知不足,面临保护管理难题.天津大学长城课题组持续20年对长城遗产进行图像采集与基础研究,搭建"长城防御体系时空数据库""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基于双数据库,从学术层面对长城防御体系开展系统性研究,发掘出多项长城资源;从专业层面为长城病害及风险监测工作提供支持;从社会层面,线上联合互联网企业搭建"云游长城"平台,线下与博物馆单位合作策划"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和数字成果展".诸多成果助力长城整体性数字再现,为长城保护、研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公众在长城保护过程中的参与度.

    长城数字化防御体系数据库整体保护

    新媒体视域下宋韵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形式及策略研究

    郭殷锈蔡萧临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中华文明国际化传播的时代使命,跨文化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变化逐渐成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应用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和传播学理论,从宋韵文化的传播现状出发,提出建构数字化宋韵文化资源库,利用现代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等数字技术手段,推动宋韵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化平台,保护、传承、激活宋韵文化的方法路径.在现代新媒体环境下,创新传播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讲述独特的中国故事,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宋韵文化数字化传播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投影

    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纲

    张颖岚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是属于"文化遗产"这一宏观范畴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是基于文化遗产内外部价值的构成和内涵,研究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方式和活化转化途径,及其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本文聚焦"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这一研究领域,对"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二者关系研究的目标特征、价值意义、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和应用路径,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平衡关系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分析、学理思考与辨析研究,对于推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有效利用协调融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价值挖掘有效利用空间生产社会发展

    系统化地发挥文化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安菲李华东丁宇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发挥承载着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智慧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在已经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应持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系统性、突出中国特色,深化契合中华文明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论体系,注重发挥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强化"中国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的系统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进而为人类社会提供另一种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

    文化遗产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化中国性

    文化遗产全球治理的机制构建——以柬埔寨吴哥古迹为例

    王毅杨爱英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球治理,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各方共识,也有利于我国发挥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优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人文内涵.由柬埔寨王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从1993年启动至今,已成为全球文化遗产治理的典范,不仅提升了吴哥古迹及其环境的保存状况,还有力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增进了各国专业人员及民众间的相互认知.秉承科学设置治理议程、构建有效治理机制以及培育多元治理队伍的原则,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吴哥古迹文化治理文化遗产命运共同体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全球行动——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国际共同倡议会议综述

    刘弘涛邱皓付梓杰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国际共同倡议研讨会"讨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自然、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经验.本文综合会议议程及形成的三份白皮书,从会议关注的三个关键方面阐述:其一,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的系统联系.不同主体在气候行动中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形成多元的知识系统,在气候应对行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文化遗产作为连接不同政府间的桥梁,需通过共同的努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二,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相关机构已经开展了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通过系统地收集与保护相关的信息进而开展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程度,同时影响评估也将逐渐量化.其三,文化遗产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主要体现在适应和缓解两方面.本文基于对上述综述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我国文化遗产应对气候行动建议,旨在完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方法和体系.

    气候变化文化遗产行动议程气候适应气候缓解

    中外"遗址公园"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宁召勇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遗址公园"管理模式各具特色,但同时也存在共性.各国中央政府均通过高层次的立法对遗址公园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并通过中央财政拨款进行基础建设,政府在公园管理中拥有最大的主导权.我国须从行政体制和遗址所在地实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模式.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明确考古遗址公园的地位,重点解决用地保障、保护补偿等难点问题,提升依法保护水平;要因地制宜,一园一策,按遗址所在区位分类进行建设;要持续加大和深化考古研究和阐释工作,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力争推出更多成果;要以考古遗址公园为抓手,通过考古实地的实践、持续不断地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增加公众对考古的认识,以考古过程带动考古遗址公园的活态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国家公园遗址公园管理模式

    文化线路视角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功能与价值

    张晓斌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条以贸易物品直接命名的文化线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初的最直接目的是商品贸易.交通功能主要通过连接不同地域间的节点遗迹,如港口、码头、航标、沉船等来表现.交流功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主要特征,相关遗存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沿线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之间积极而深远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展现了东西方之间物品、人员、文化、技术、宗教等跨海交流和文明互鉴.而古代沿海居民出于对海洋未知世界的祈福,诞生了海神信仰,由此衍生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信仰功能.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制度和对远洋船舶进行管理而修筑的海防设施.本文基于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系统调查,认为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具有起始年代早、时代跨度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存较好等特点.这些史迹点充分展现了线路的各项功能,体现了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工作中,建议同时关注能够体现线路价值的相关史迹点,加大保护管理力度,共同促进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线路海丝申遗功能特征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