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双月刊

1672-7819

中国文化遗产/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题策划导言

    吴美萍
    4-5页

    坚持与拓展《威尼斯宪章》开辟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朱光亚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概括了《威尼斯宪章》的意义及对中国的影响,明确了需坚持《威尼斯宪章》精神,指出中国虽然提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宏观定位,然而仅仅宏观定位远不能保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一帆风顺,需重视和认真借鉴以《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文献所显示的基本工作路线并应该注意其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所起到的互补和警醒作用,不能仅依靠普遍性原则就作出处置决策,指出对个案具体分析置之不论就去贯彻原则是对原则的亵渎和无知.《威尼斯宪章》通过之后的六十年,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已从以西方为中心转变为面向包含大量第三世界国家参与的全球性运动.本文基于中国经验一方面指出东方文化对世界遗产保护运动所作出的若干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快速城镇化对遗产保护带来的深刻影响,明确了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课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并进一步指出当代学者要站在文明互鉴和保护全人类文明见证的立场上梳理经验和理论积累并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威尼斯宪章可持续保护文明互鉴

    从《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到当代问题

    斯特法诺·戴拉·托雷马冬青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威尼斯宪章》的诞生背景及其核心理念:一是避免重建,二是将保护范围扩展至历史地段.此举体现了对这些地段自身承载价值的重视,超越了仅作为古迹背景的局限性考量.其中,首项原则根植于传统真实性保护的辩论内容,而第二项原则则开创性地为建筑遗产的多元价值评估与潜力挖掘提供了新的视角.关于遗产真实性的辩论在奈良真实性会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会议倡导了一种多元化的方法,旨在有效应对遗产保护中不断涌现的多维度挑战.这不仅响应了当代社会的迫切需求,更展现出对未来挑战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威尼斯宪章奈良文件真实性城市保护历史性城镇景观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式保护

    关于真实性概念及其在历史遗产实践中运用的七项建议

    弗朗索瓦丝·萧伊彭亮吴美萍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的文化以及相关社会和专业群体,对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历史遗产保护与修复领域,为了建立必要的共识和明确性,须在发展和运用这一概念的西方文化语境下回归其本义和历史.真实性概念根植于西方文化,本文追溯"authenticity"一词的希腊词源涵义及其在中世纪法律和宗教领域与权威性的内在关联,剖析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影响下真实性寓意的世俗化转变以及文艺复兴之后该语义的变更和偏离,并列举实例阐释历史遗产保护实践中真实性概念的模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纪念物(monument)和历史古迹(monument historique)两个概念混淆和同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真实性、历史、记忆等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性认识,阐明日本伊势神宫案例在历史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特殊性及其人类学价值,揭示未来遗产保护领域对活态记忆关注的紧迫性.

    历史遗产真实性纪念物历史古迹活态记忆

    从威尼斯到奈良:透过雷蒙·勒迈尔档案看真实性

    克洛迪娜·乌巴尔崔金泽吴美萍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透过比利时艺术史学家雷蒙·勒迈尔的经历来检视从《威尼斯宪章》到《奈良真实性文件》中的真实性问题讨论.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首任秘书长和第二任主席,勒迈尔档案中保存有许多从未发表过的1960年代到1990年代以来的国际辩论记录.这批档案被保存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勒迈尔曾是《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起草会议的报告员,两份文件的草稿即被保存在其档案中;此外,还能见到1970年代勒迈尔试图修改《威尼斯宪章》的相关记录.档案材料揭示了这些事件鲜为人知的一面,增进了我们对遗产史上两个重要参考坐标的认识.它们凸显了国际原则性文书制定中的人为因素,提示我们不要将它们视为普世性的、不可改变的声明.

    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普世主义真实性雷蒙·勒迈尔赫布·斯托韦尔

    《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对德国古迹保护影响的批判性反思

    迈克尔·克鲁斯安妮·班特尔曼-贝茨胡雪卿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本文首先阐释了《威尼斯宪章》制定的意义及其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在德国历史背景中的应用.《威尼斯宪章》的诞生大约比德国古迹保护立法早10年,因此宪章对德国相关法律条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古迹保护机构对古迹历史性及其相关物质保护的态度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影响.其次讨论了"真实性"一词的演变.该词最早出现在《威尼斯宪章》的序言中,随着《奈良真实性文件》以及《巴拉宪章》的发布,真实性在全球各种文化和传统中被重新定义.结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发展,探讨制定《奈良真实性文件》的主要原因.最后,分析了《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对当前德国古迹保护及相关立法所面临挑战的影响.

    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真实性历史价值重建世界遗产

    融入照管准则:反思《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在英国的影响

    阿什莉·林格尔简·亨德森哈拉尔德·弗雷德海姆罗元胜...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威尼斯宪章》与《奈良真实性文件》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意义,并特别聚焦于英国的历史环境.宪章的目的在于统一和明确行业标准,主要依赖于专业共识而非强制执行.《威尼斯宪章》以其明确的保护准则和为未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承诺,在英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采纳.相较之下,《奈良真实性文件》对真实性的理解更为全面,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扩展到了非物质领域,对《威尼斯宪章》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尽管《奈良真实性文件》在理念上更为开阔,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遭遇了一定的限制.本文回顾了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为何《威尼斯宪章》在英国更受青睐.原因在于,该宪章不仅为从业者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而且其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专业群体中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同时,深入讨论了阻碍《奈良真实性文件》采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指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业判断与遵循不断演进的宪章之间的平衡是一项持续存在的挑战,并最终提出了质疑:这些宪章和文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是它们内在准则的体现,还是反映了专业人士在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所展现的踟蹰.

    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专业标准遗产实践历史环境英国

    《威尼斯宪章》译注

    吴葱杨家强王巍王依...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威尼斯宪章》发布至今已60周年,对20世纪后半叶及以后的各国遗产保护理念和政策法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被广泛接受的遗产保护国际准则.该宪章最早用法文起草,其后译为英文,两者在个别条款上表述略有差异,现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官网公布为官方版本.但宪章的中文译本自1986年正式发表以来,并未得到充分讨论和阐释,很多关于宪章的讨论和批评甚至是基于中译本用词的误导,因而妨碍了中文读者对《宪章》原有思想的深入理解.本文以英文版作为蓝本,用法文原版加以校勘,并参考已有中文译本,重新对《威尼斯宪章》进行了翻译.译文内容采用译校结合、译注结合的方式,对法、英版本的表述差异进行了标注,并对文中关键词句进行了详细注释,厘清其来源及演变,并与中文对应的名词术语对比,辨析其间的区别与联系,力图帮助中文读者从中文语境更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

    威尼斯宪章古迹遗址保存修复

    《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与真实性问题的回顾和反思——《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文件》30周年专题访谈记录

    吴美萍郭旃西村幸夫克努特·埃纳尔·拉森...
    7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与十位嘉宾访谈内容整理而成,围绕《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这两份国际文件以及真实性的相关问题展开,其中涉及《威尼斯宪章》的翻译问题、《奈良文件》的形成过程及国际同行观点、此两份文件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影响、真实性的中文翻译、对真实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反思中国遗产保护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本文记录了十位嘉宾对不同问题的解答,十位嘉宾中有三位直接参与和组织了奈良会议,他们的直接经验对加深理解《奈良文件》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余七位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从不同角度打开了认知和理解这两份国际文件的不同维度.

    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真实性文化遗产保护

    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基于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

    阮可欣王思渝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解释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社区关联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生活方式、历史感知和精神文化象征三个层面,分别指以其物质性为基础,参与塑造相关联社区的生活方式;为相关联社区提供具身性的关于遗产对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感知;因其关联性的事件、过去等,成为部分精神文化的承载.燕南园社区关联的生成路径有三个特征:以遗产物质性特性为基础,同时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通过实践产生,融入社区的生活中,具有日常性;心理过程受到感知与认知的双重影响.基于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启示,在活态遗产保护实践中,要注重对于社区关联的识别与评估,引入社区参与;维护社区与遗产的日常互动;同时注重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特质;注重遗产内向性的阐释传播.

    活态遗产社区关联校园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