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季刊

1005-3247

zgwhyj@blcu.edu.cn

010-8230370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中国文化研究/Journal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曾皙言志的真义与孔子"与点"的真相

    陈志扬
    7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探讨曾皙之志主要有四种说法:祭祀求雨说以古文献为依据,赋曾点志礼的实践品格,合乎孔子为政的理想;守道隐世说截取了《论语》中孔子一时的情绪,切合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伤心态;体悟天理说试图通过曾皙述志的平台,阐释儒者要时刻体悟天理,从而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憧憬盛世说对曾点志作积极解读,演绎《论语》中孔子精神的主轴,切合知识分子用世心态及终极关怀.以上解法皆有学理依据,也存在多少不一的问题.曾点的暮春郊游描绘本无甚意味,后世往往将孔、曾二人志向混为一谈,从而赋予曾点志以种种有意义的解读.孔子"与点"实则与心中的理想,他最早赋曾点无意义的述志以意义.将曾点述志理解为对太平盛世的憧憬是孔子"与点"的真相,也是此闭合文本的编撰者期望传达给后世读者的.被孔子赋予意义的曾点志与孔子关于群体社会的论述形成互补关系,拓展了孔子社会理论的内涵.

    《论语》孔子曾晳与点盛世

    "孔子'作'《春秋》"的汉唐推衍

    闫春新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孔子'作'《春秋》"的命题,多被汉唐接受、深化乃至过度蕴意及其治世功能的衍义,在两汉更是进一步衍生出极具神学意义的"孔子受命'作'《春秋》".汉唐这一推衍"孔子'作'《春秋》"的内在发展理路,有其深刻的思想动因.汉唐"孔子'作'《春秋》"的文化认定,其实是起因于最初的天命及圣言崇拜及其后两汉的孔子的渐次圣化与《春秋》渐次经典化甚至是"神化".魏晋已至隋唐大都在接受圣化孔子为经学共识的基础上,有部分修正与引申.

    孔子"作《春秋》""受命'作'《春秋》"神化圣化

    巧借民间说唱,传播孔子之道——孔子故事在说唱鼓词中的传播

    纪德君叶文宇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故事大约从唐代开始进入俗文学领域.此后演述孔子故事的俗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明清时期,孔子故事又借鼓词说唱传播开来.明末贾凫西《太师挚适齐》、清中叶曹汉阁《孔夫子鼓儿词》等,均秉持寓教于乐的动机,说唱孔子故事,传播孔子之道.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之道遭受很大冲击.一些文人创作的鼓词,形象地揭示了孔子之道在乱世没落的命运.不过,民间鼓词仍在以鲜活可喜的艺术形式继续演绎孔子故事.总的说来,鼓词通过演绎孔子故事、传播孔子之道,有效地扩大了孔子在民间的影响.

    孔子故事孔子之道说唱鼓词传播

    《文心雕龙》构史与史籍文献

    贾奋然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心雕龙》构史受到史书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刘勰钩沉文体史所依托的史料大量出于史书,另一方面史书的思想观念也对其文体史生成起到重要作用.史书记叙历代君王诏策诰令的言说情境,嵌入重要文书史料,这为刘勰诏策类文体史书写提供了丰富文本依据;史书记载历代臣子参政议政事迹,录入文人上奏各类文书,这是刘勰章表奏议辨体选篇的重要依托;史书录入骚赋、大赋、小赋作品,保存了不少赋学材料,刘勰创建赋史多所凭借;史书大量记载经论、史论、政论、玄论等文本和本事,为刘勰"论"选篇构史提供支撑;史书记载历代游说文的文本和本事,刘勰说文"选文以定篇"赖此而成.

    《文心雕龙》选篇辨体构史史籍文献

    大连图书馆大谷文库所藏明清小说研究述论

    郑易林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连图书馆大谷文库来源于日本西本愿寺宗主大谷光瑞旧藏,由于其中的明清小说数量庞大、版本稀见,一直备受学者关注,研究成果大致分为如下几方面.首先,它被学术界发现,得益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史"等学科草创时期广泛的版本调查与目录编纂.近年来,文学文献研究者进一步整理这批藏书,并对不少小说版本研究多有推进.再次,这批藏书在日军侵华时期被大谷光瑞寄存并捐赠给"满铁"大连图书馆,其中涉及了大量历史细节.最后,大谷文库中的通俗小说可以追述至江户晚期西本愿寺的写字台文库藏书,反映出了当时日本僧人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大谷文库大谷光瑞目录学书籍史

    《中国巨人历险记》——《水浒传》首次英译研究

    蒲婷艳李海军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1872年,《中国评论》上的《中国巨人历险记》拉开了《水浒传》英译的序幕.本文尝试探寻此次翻译活动中的译者身份,分析译文的特色,揭示出译文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浒传》的第一位英译者是英国外交官巴夏礼;译文最大的特色是存在大量的改写和删减,以符合英语世界读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译文借助《中国评论》这家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英文汉学期刊,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文章认为,《中国巨人历险记》在《水浒传》英译史上应据有重要一席.

    《中国巨人历险记》巴夏礼《水浒传》英译改写删减

    《易经》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效果研究

    耿纪永于诗博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中国典籍海外译介的重要内容.虽然《易经》英译本众多,但针对《易经》英译本接受效果的研究却有所欠缺.本文以《易经》的七个英译本为考察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梳理《易经》英译进程的基础上,以全球图书馆馆藏量、被引情况、海外读者评论星级与人数、评论内容为衡量指标,综合考察各译本的读者接受效果和影响接受的因素,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典籍英译易经读者接受接受效果

    高山流水遇知音——梅兰芳与崔承喜的舞蹈艺术对话

    崔婷
    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推动中国京剧文化国际化上贡献卓越,朝鲜杰出舞蹈家崔承喜在宣传其民族舞蹈上成绩斐然.梅、崔二人在舞蹈艺术上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催生了一段跨国界的艺术友谊.二人自1945年初遇起,始终保持着深厚的革命友谊.崔承喜曾多次访华,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接受了梅兰芳的艺术指导,实现了朝鲜民族舞蹈与京剧表演艺术的融合,充分发挥自主性创作出诸多民族特色显著又匠心独运的舞蹈作品.本文于国内外首度公开了梅兰芳纪念馆珍藏梅兰芳和崔承喜艺术交流的照片、公函、亲笔信等资料,首次客观立体地还原了二人的交流脉络、崔承喜对梅兰芳和中国戏剧的借鉴,弥补了此前二人艺术交流的空白,具有文献学价值和史料意义.

    梅兰芳崔承喜京剧朝鲜民族舞蹈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下的中国文化想象——以语言接触为例

    陈金梅
    17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16世纪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开拓了一条连接美洲与亚洲的航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商贸往来,史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并被学界视为早期全球化的雏形.本文从文化想象的角度入手,探讨航线两端(菲律宾与墨西哥)留存的文化烙印,尤其是语言接触,印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不止于商贸领域,更在于推动了亚洲与拉丁美洲之间的民心相通.文章突出分析拉丁美洲文化对于中国元素的接受以及阐释,并由历史观照现实,指出加强中拉人文交流以促文明互鉴的现实价值.

    马尼拉帆船语言接触文化想象中拉交流

    稿约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