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季刊

1005-3247

zgwhyj@blcu.edu.cn

010-8230370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中国文化研究/Journal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由唐入宋词调韵式嬗变探迹

    姚逸超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五代到北宋前期,是词律逐渐形成、定型的时期,词体用韵的方式体现出文学传统与音乐元素对词体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词调初兴之时,以押平韵为主,体现着文学传统强大的惯性.而仄声韵词调与入声韵词调的增长,是由其因乐定词的性质所决定的,反映出音乐元素对于词体的约束逐渐增强.平仄转韵词调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前期又呈低迷之态,这与唐宋时期所流行的词调类型相关.唐代小令繁盛,宋代长调兴起,小令多受酒令令格影响,故唐词多转韵之体;长调铺陈衍展,讲求安排,于词中频繁转韵既不利于长调气势之连贯,又增加了词人创作的难度,故宋初转韵之体式微.对唐宋词调韵式嬗变生成机制的研究,对探究文体发生的一般规律亦有重要意义.

    词调韵式嬗变生成机制

    由道情的"韩湘子度文公"题材看民间层面的文化传承

    张若鹄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道情艺术中的"韩湘子度文公"或"韩湘子卖道袍"的题材涉及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并且受道教以及元明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对韩愈形象的塑造和评价与历史上主流的正统的观点大相径庭,不仅使韩愈成为被仙人度化的对象,而且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庸俗性.这不仅显示了民间艺术与典雅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依存关系,也反映了主流思想与民间意识并峙共存的二元文化架构,对今天的文学传播和文化建设也有启发,因而值得特别关注.

    韩湘子韩愈道情文化传承

    《庄子》篇题英译的儒道两家视角及相关问题

    于雪棠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中《养生主》《德充符》《应帝王》《在宥》诸篇的篇题英译,有儒道两家之别.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译者对中国古代注疏的取舍."养生主"的英译有滋养和修养两种,还涉及养形还是养神的问题."德"的英译有美德和内在潜能的区别."应帝王"有应当如何做帝王和采取被动地回应态度两种理解."在宥"的英译有宽容、限定及任物自然三种,前两种是以儒解庄.

    《庄子》篇题英译儒家道家

    论中国史学典籍如何"走出去""走进去"?——以《史记》英译为例

    魏泓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史学典籍的译介与传播需双管齐下,既要讲广度,又要讲深度.现阶段,中国史学典籍若要"走出去",可以针对西方的广大读者采用多种译介方式,积极拓展对外出版渠道,加强读者接受效果,努力打造对外传播的多个途径,注意营造对外传播的系统性氛围;若让中国史学典籍"走进去",不妨面对西方学术读者受众而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弘扬利于深入传播的优秀汉学家主导的国际性合作模式,强化国际性出版与系统性传播效果.颇为成功的《史记》译介案例对于中国史学典籍的对外传播深具启示意义.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对两条译介线路中的内容、主体、渠道、受众与效果方面的加强有着借鉴与指导作用.

    中国史学典籍译介传播汉学家国际性团队合作模式

    葛浩文删改式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胡作友彭九州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浩文翻译的显著特征是对原文进行删减改动,此类译法为其招来了背叛原作的批判.对此,本文认为适当的删改是为了抵消目的语语境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为了译本更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为了赢取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入互动与交流.葛浩文的删改主要集中在文化负载词、意识形态、背景信息、乡土化表达、有争议性的风俗和血腥暴力描写等几方面,这与其翻译动机与目的、自身理解、读者接受和商业出版压力密切相关.从翻译伦理的视角进行剖析,葛浩文删改式翻译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无启发:提高译作的接受效果有利于文化出海;合理处理文化差异,有效管控删改与保留,展现作品的普遍性价值与文化共情,有益于西方读者乐于接受中国的文学与文化之美.

    葛浩文连译带改翻译伦理读者接受跨文化交流

    朝鲜朝文坛对陆游及其诗歌的接受

    朴哲希
    170-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游被朝鲜朝文坛所接受并受到重视,契机在于当时文坛"学唐"与"学宋"两种诗学风气已发生转换,且文人群体不再坚持"诗必学唐"的观念.在宋诗地位得到恢复之后,陆游遂成为朝鲜朝文人学习宋诗的新代表.在陆诗典范作用之下,文人主要关注陆游其人与其文坛地位、其诗及其诗学价值,且在他者的视阈下结合自身的诗学实践对陆游观点、作品进行阐释和运用.从中可以发现,受儒家诗教的影响,爱国情怀是文人群体接受陆游以及其诗学典范地位能够最终确立的思想基石;同时,朝鲜朝文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更为看重如何借鉴陆游诗中的词汇、意象,意图模仿其语言风格,展现出不同于中国文人的域外视角.

    陆游朝鲜朝文坛典范地位域外视角接受

    稿约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