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滋阴明目汤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黏膜菌群的影响

    邓娜易鑫陈美丽
    993-999,1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16S rRNA基因测序探究滋阴明目汤干预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体重和肠道黏膜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滋阴明目汤一黄斑变性的潜在功能,将25只4周龄18~22g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N组,5只)和造模组(20只),造模组小鼠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造模结束后,选取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HF组,5只)和滋阴明目汤组(ZYMM组,5只),ZYMM组小鼠以滋阴明目汤干预4周,其余两组灌胃等量无菌水。收集各组小鼠肠道黏膜,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滋阴明目汤一黄斑变性存在糖尿病心肌病、胰岛素抵抗、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与降脂作用相关的通路。滋阴明目汤干预后,高脂饮食小鼠体重下降。HF组小鼠肠道黏膜菌群中OTU数和alpha多样性均较高。相较于HF组,ZYMM组和CN组小鼠肠道黏膜菌群beta多样性距离较近。Escherichia-Shigella和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 差异显著,结合 LEfSe 分析,HF 组富集 Escherichia-Shigella,ZYMM 组富集 uncultured bacterium f Lach-nospiraceae 和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相关性分析表明,滋阴明目汤给药后小鼠体重与uncultured bacterium f Muribaculaceae 和 Desulfovibrio 丰度呈负相关,同时与 uncultured bacterium c subgroup 6 丰度呈正相关。结论 滋阴明目汤干预后高脂饮食小鼠的肠道致病菌数量下降,有益菌数量增加,其机制主要通过影响 Escherichia-Shigella、Desulfovibrio、uncultured bacterium f Muribaculaceae 和 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 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肠道微生态,降低体重。

    滋阴明目汤高脂饮食肠道菌群肠道黏膜网络药理学

    微塑料暴露对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及代谢途径的影响

    程学英肖清婷柯志彬郑森霞...
    1000-1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微塑料对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及代谢途径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食用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塑料的小鼠模型,检测微塑料喂饲前后小鼠血糖血脂的变化;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正常饮食小鼠和PS微塑料喂饲小鼠肠道菌群的种类和差异,分析微塑料对小鼠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S微塑料喂饲组小鼠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t=-3。883,P=0。028);在属水平上,鞘氨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t=-5。917,P=0。003),魏斯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2。677,P=0。007);在种水平上,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t=-2。611,P=0。009),约氏乳杆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1。984,P=0。047)。在属水平上,差异菌 Massilistercora 与 LDL 水平呈正相关(P<0。001),Ruthenibacterium、Phocaeicola等与TC水平呈负相关(均P<0。010);微塑料使正常小鼠多条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正常代谢功能。结论 微塑料在一定范围内能改变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同时可以改变小鼠代谢通路变化,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微塑料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测序代谢

    基于GC-MS法分析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粪便短/中链脂肪酸与便秘严重程度的关系

    胡露楠刘启鸿柯晓林梦莹...
    1009-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法探讨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粪便短/中链脂肪酸(SCFAs/MC-FAs)的变化及其与便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30例STC组和30例正常组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采用GC-MS法分析粪便SCFAs/MCFAs情况,并探讨其与便秘严重度评分(CSS)的关系。结果 共检测到9种SCFAs,4种MCFAs,STC组总SCFAs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Z=4。355,P<0。001),2组总MCFA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8,P=0。304)。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2组SCFAs/MCFAs存在差异,且该评估模型稳定(Q2=0。446,P<0。005),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STC患者与正常组相比,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水平下调,己酸、庚酸水平上调。KEGG分析发现,2组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16条通路,其中STC组碳水化合物消化与吸收通路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乙酸、丙酸、丁酸水平与CSS呈负相关,己酸、庚酸水平与CSS呈正相关。结论 STC患者粪便SCFAs/MCFAs水平与健康人存在差异,表现为总SCFAs、乙酸、丙酸、丁酸水平降低,己酸、庚酸水平升高。

    慢传输型便秘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气相质谱联用法便秘严重度评分

    男子橄榄球运动员肠道菌群特征和短链脂肪酸水平及其抗炎作用分析

    孟先峰李晟冯贵山孟琰...
    1016-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男子橄榄球运动员所承受的强烈身体对抗及专项运动负荷对其肠道菌群结构特征与短链脂肪酸水平的影响,并观察其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可能影响:方法 本试验招募男子橄榄球运动员30人作为试验组,招募非体育专业的在校男大学生15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按测试计划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收集粪便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受试者血浆中白介素(IL)-l、IL-6、IL-10、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采用16S rDNA V3-V4区测序法比较受试者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受试者粪便样本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的含量。结果 (1)试验组对象血浆中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指标未见显著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象粪便样本中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伶俐粪球菌(Coprococcus comes)和食葡糖罗斯拜瑞菌(Roseburia inulini-vorans)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象肠道菌群Observed-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象粪便样本中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橄榄球运动员血浆中促炎因子CRP水平显著下降,提示其专项运动训练可发挥抗炎效应。橄榄球运动员所承受的专项运动负荷,可能会对其肠道微生物体系产生较大影响,其中菌群的改变可促使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增加。

    橄榄球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抗炎

    藏贝母缓解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许晓光梁家旭王晓岩苗春伊...
    1024-1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藏贝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进程的阻止作用。方法 将30只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和藏贝母治疗组(H组),每组10只。通过喂食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模型,灌胃藏贝母悬浊液0。2 mL/只(每只鼠每天100mg/kg)。通过HE染色、油红染色、MASSON染色等检测肝脏脂滴聚集、纤维化状况和肠屏障的恢复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微板法检测小鼠的代谢和炎症指标,包括空腹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肿瘤坏死因子a等。结果 与M组相比,H组显著降低了肝脏的NAS评分(r=5。667,P=0。001),显著降低了肝脏的脂滴聚集,显著降低了小鼠的AST(t=9。338,P=0。001)和ALT(t=213。6,P<0。001)水平。与M组相比,H组显著降低了肝脏的纤维比例(t=2。693,P=0。036)并且显著降低了肝脏 a-SMA(t=6。295,P=0。002)和 TIMP-1(r=4。494,P=0。004)的表达,小鼠胰岛素抵抗呈降低趋势,血清甘油三酯(t=4。253,P=0。013)水平显著下降。与M组相比,H组显著修复了模型小鼠的十二指肠和结肠基底层结构,并显著增加分泌型粘蛋白(r=2。989,P=0。024)的产生,同时H组显著抑制了模型小鼠血清LPS(t=6。690,P=0。003)的含量增加。结论 藏贝母能显著阻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进程,同时改善糖脂代谢,修复肠道屏障。

    肝纤维化藏贝母糖脂代谢

    双歧杆菌BB-12后生元对口腔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

    谷巍兰玲莉杨光
    1031-1034,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BB-12后生元对口腔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为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 本研究将双歧杆菌BB-12后生元与口腔变形链球菌共培养,按不同培养模式分为Control组(变形链球菌阳性对照组)、A组(变形链球菌+双歧杆菌组)、B组(变形链球菌+灭活双歧杆菌组)和C组(变形链球菌+发酵双歧杆菌组)。收集培养24h后的各组菌体,Trizol法提取菌体总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葡糖基转移酶gtfB、g'忆基因、果糖基转移酶ftf基因、葡聚糖结合蛋白g如B、gbpC基因和组氨酸激酶ciaH、comD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其余3组的口腔变形链球菌g仲、gtfC、ftf、gbpB、gbpC、ciaH、comD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BB-12后生元可能通过下调变形链球菌中与生物膜形成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口腔变形链球在口腔黏膜上形成生物膜,防止口腔疾病的发生。

    双歧杆菌BB-12后生元口腔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

    丁酸钠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

    连健吴志辉叶火铨
    1035-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丁酸钠(NaB)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为NaB治疗胃溃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SPF级SD大鼠(6~8周龄,体重180~240 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aB低剂量组、NaB高剂量组和奥美拉唑组,每组8只。采用盐酸+乙醇法建立胃溃疡大鼠模型,NaB低剂量组、NaB高剂量组和奥美拉唑组分别灌胃200 mg/kg NaB溶液、400 mg/kg NaB溶液、20 mg/kg奥美拉唑溶液,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5d。评估各组大鼠胃损伤情况,观察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黏膜修复因子黏蛋白5AC(MUC5AC)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NaB低剂量组、NaB高剂量组和奥美拉唑组大鼠胃溃疡面积、血清IL-6、IL-1β及TNF-α水平、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肠组织TLR4、NF-κB p65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胃黏膜组织MUC5AC、EGF mRNA、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及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表达量均升高(均P<0。05),NaB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aB可显著抑制大鼠胃溃疡,促进胃黏膜修复,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胃溃疡丁酸钠肠道炎症肠道菌群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和临床分析

    陆国平王兆飞刘珍夏兆新...
    1041-1047,1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分析、携带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及患者临床情况。方法 收集从临床样本中分离非重复128株CRE菌株,对所有CRE菌株用VITEK 2 Compact鉴定仪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一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鉴定与复核,进行mCIM和eCIM表型试验、碳青霉烯酶免疫层析法检测酶型和PCR技术检测基因型,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CRE临床分布和耐药率。查阅CRE菌株来源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mCIM阳性、eCIM阴性82株,mCIM阳性、eCIM阳性22株,mCIM阴性、eCIM不解释24株。免疫层析法检测酶型与PCR检测结果为产KPC菌株82株(78。8%),NDM菌株21株(20。2%),IMP菌株1株(1。0%),未检出 VIM和 OX4 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携带耐药基因KPC(92。8%),大肠埃希菌主要携带耐药基因NDM(91。7%)。主要耐药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72。7%),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6。4%),CRE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27。3%),其次为ICU(23。4%),标本类型以痰液标本为主(66。4%),其次为尿液标本(16。4%);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83。6%和80。5%,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为17。2%,耐药菌株见于产NDM、IMP菌株,但对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2。5%)。男性70例,女性51例,年龄主要为老年患者,>60岁占53。7%;基础疾病主要见于颅脑疾病,其次为恶性肿瘤、2型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2种或以上占88。4%;住院天数>14d占76。9%,抗菌药物使用>14d占70。2%,患者死亡或自动出院占39。7%。结论 CRE菌株主要携带KPC耐药基因,大多分布于神经外科,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以痰标本为主,CRE感染主要见于颅脑疾病,住院时间长,使用抗生素种类多的老年患者,这些结果对于临床加强耐药监测、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型金属β-内酰胺酶

    中药雾化联合针刺对痰热郁肺型AECOPD患者炎症反应和痰液菌群的影响

    王凯沈芬成一星
    1048-1053,1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雾化与针刺治疗联合应用,对于改善痰热郁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炎症状态及其痰液菌群结构变化上的效果与机制。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100例痰热郁肺型AECOPD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开展常规西药治疗)和研究组(50例,开展常规西药+针刺+中药雾化治疗),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炎症反应、肺功能、痰液菌群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t=19。926,P<0。001)、白细胞介素-6(IL-6)(r=31。111,P<0。001)水平降低(P<0。05),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t=4。633,P<0。00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MV)(t=12。698,P<0。00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t=6。449,P<0。001)均升高(尸<0。05);Chao1 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升高(P<0。05),Simpson指数降低(P<0。05);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升高;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韦荣球菌属和伯克霍尔德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普雷沃菌属-7和卟啉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升高(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雾化联合针刺治疗能显著提高痰热郁肺型AECOPD患者,可显著提高痰热郁肺型AECOPD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降低炎症标志物CRP和IL-6,改善FEV,、FEV1/FVC和MMV等肺功能指标。且改善了痰液菌群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群,减少致病菌。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安全性良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药雾化针刺痰热郁肺型痰液菌群炎症反应

    不同体质量学龄前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阳辉
    1054-1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体质量学龄前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差异,探讨儿童体质量指数(BMI)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关系,并研究影响肠道菌群的相关因素。方法 从长治市的幼儿园中选出60名3~6岁的儿童,按照他们的体质量分为正常组、消瘦组和超重/肥胖组,每组20名,进行对照研究。采集儿童新鲜粪便,提取DNA,采用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多样性。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的一般资料、生活习惯等信息。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超重/肥胖组和消瘦组儿童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在门和属水平上,3组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超重/肥胖组儿童肠道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的一些菌属丰度高于正常组,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的一些菌属丰度低于正常组。消瘦组儿童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一些菌属丰度高于正常组,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的一些菌属丰度低于正常组。在种水平上也存在类似差异。影响肠道菌群建立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喂养方式、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和睡眠行为,其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不同体质量学龄前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存在差异,儿童BMI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呈负相关。喂养方式、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和睡眠行为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可调节因素,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可能有助于优化肠道菌群,预防和治疗儿童营养障碍性疾病。

    肠道菌群多样性体质量儿童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