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节镜手术在膝关节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马杰德张治堂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膝关节损伤治疗中应用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60 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予以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关节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3.33%高于对照组的 73.3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1.23±6.55)min、(3.23±0.75)d、(6.23±1.47)d,均短于对照组的(75.63±8.34)min、(5.12±1.04)d、(9.49±1.73)d,术中出血量(17.23±5.34)ml少于对照组的(45.52±6.29)ml,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 12、24、48 h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分别为(4.05±0.16)、(3.65±0.32)、(2.75±0.4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57±0.23)、(4.02±0.46)、(3.65±0.67)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均升高,且与对照组的(80.22±9.81)分比较,观察组的(86.61±10.62)分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 膝关节损伤应用关节镜手术治疗能够发挥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促使患者疼痛程度降低,而且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发挥良好的改善作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节镜手术膝关节损伤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效果分析

    陈德芳苏志明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 100 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程度、首次排气时间),临床疗效,术后不同时间(跟踪随访 1、3、6 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3.25±3.16)min、术中出血量(34.16±2.04)ml、住院时间(5.19±0.86)d、下床活动时间(7.09±1.37)h、疼痛程度评分(2.17±0.65)分、首次排气时间(15.48±1.98)h均优于对照组的(60.34±2.67)min、(50.37±2.58)ml、(8.34±1.67)d、(12.47±2.58)h、(4.36±1.02)分、(20.18±2.0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 98.00%比对照组的 84.0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患者的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 个月时,观察组的复发率分别为 0、2.00%,均低于对照组的 8.00%、1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阑尾炎的方法,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手术后患者的症状未复发,预后良好,值得被推广应用于阑尾炎的治疗中.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炎开腹阑尾切除术预后分析

    PCEA无痛分娩联合气囊仿生助产术在瘢痕子宫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谢连芬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无痛分娩联合气囊仿生助产术在瘢痕子宫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64 例瘢痕子宫自然分娩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分娩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31 例)与联合组(33 例).对照组实施气囊仿生助产术,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PCEA无痛分娩.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及自然分娩产妇不同时间点[宫口扩张 3 cm时刻(T1)、宫口开全时刻(T2)以及胎儿娩出时(T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产程、出血量(产时出血量与产后 2 h出血量).结果 联合组自然分娩率 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P<0.05);两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1、T2、T3 时,联合组自然分娩产妇VAS评分分别为(6.52±0.84)、(3.14±0.53)、(2.63±0.41)分,对照组自然分娩产妇VAS评分分别为(6.98±0.81)、(7.26±1.18)、(5.64±0.76)分.联合组自然分娩产妇T1、T2、T3 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自然分娩产妇第二产程(40.28±8.1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5.45±8.31)min(P<0.05);两组自然分娩产妇第一产程、第三产程、产时以及产后 2 h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EA无痛分娩联合气囊仿生助产术能够有效减轻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自然分娩的疼痛程度,缩短第二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且对母婴结局无较大影响.

    瘢痕子宫硬膜外自控镇痛气囊仿生助产术自然分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比较

    张子夏张燕红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120 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验.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检查结果,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包括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度.结果 120 例疑似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 75 例为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出阳性 74 例,阴性 46 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出阳性 75 例,阴性 45 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的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 93.33%、96.00%、95.00%,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 73.33%、82.67%、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00、6.9963、13.3724,P<0.05).结论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乙型肝炎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提供良好的依据.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诊断效能

    尿ATF-3对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

    杨同肖李永旺祝黎东唐立丽...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尿转录激活因子 3(ATF-3)对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对比剂肾病(CIN)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择期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300 例,根据是否发生CIN将所有患者分成CIN组(n=21)及非CIN组(n=27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率、合并症、不良生活习惯、血常规、生化指标、尿常规及服用药物史.比较不同时段的肾功能指标[术前血清肌酐、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术前及术后 2、8、12、24 h的尿ATF-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不同时段尿ATF-3 水平对CIN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CIN组年龄(80.57±3.64)岁、合并糖尿病 14 例(66.67%)、尿酸(308.00±42.74)μmol/L、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13 例(61.90%);非CIN组年龄(74.84±6.69)岁、合并糖尿病 119 例(42.65%)、尿酸(334.35±49.51)μmol/L、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11例(39.78%).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占比、尿酸、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心率、高血压病占比、吸烟占比、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服用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肌酐、术前GFR及术前尿ATF-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术后 2、8、12、24 h的尿ATF-3 分别为(0.65±0.18)、(1.27±0.12)、(0.97±0.15)、(0.74±0.15)ng/ml,均高于非CIN组的(0.55±0.18)、(1.04±0.19)、(0.74±0.20)、(0.58±0.1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不同时段的尿ATF-3 绘制ROC曲线发现,术后 2 h尿ATF-3 的AUC为 0.660,最佳截点(cut-off)为 0.600,敏感度 0.667,特异度 0.638;术后 8 h尿ATF-3 的AUC为 0.851,最佳截点为 1.105,敏感度 0.952,特异度 0.634;术后 12 h尿ATF-3 的AUC为 0.816,最佳截点为 0.800,敏感度 0.905,特异度 0.631;术后 24 h尿ATF-3 的AUC为 0.752,最佳截点为 0.635,敏感度 0.812,特异度 0.656.相比于术后 2、12、24 h,术后 8 h检测尿ATF-3 对CIN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结论 检测尿ATF-3 对老年PCI术后患者CIN的早期预测有一定价值.

    尿转录激活因子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剂肾病预测价值

    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联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检验价值及阳性率探讨

    俞淼张齐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联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检验价值及阳性率.方法 选取糖尿病肾病患者 60 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的单纯糖尿病患者 60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检测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对比两组患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单一尿蛋白检测、单一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实验组尿蛋白水平(160.25±20.25)mg/L、阳性率 58.33%,尿微量白蛋白水平(35.92±9.26)mg/L、阳性率 63.33%均高于对照组的(131.25±17.33)mg/L、33.33%,(23.54±7.25)mg/L、30.00%(P<0.05).单一检测尿蛋白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58.33%、66.67%、62.50%、63.64%、61.54%,单一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63.33%、70.00%、66.67%、67.86%、65.63%,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86.67%、90.00%、87.50%、92.86%.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尿蛋白检测和单一尿微量白蛋白检测(P<0.05).单一尿蛋白检测与单一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异常增高的情况,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联合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检验价值阳性率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晚发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孕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妊娠结局的评估价值探讨

    庄丽珍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晚发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孕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妊娠结局的评估价值.方法 169 例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晚期孕妇,其中 78 例宫内胎儿正常发育的孕妇作为对照组,91 例晚发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孕妇作为病例组.两组孕妇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包括胎儿体质量、早产情况及新生儿 1 min Apgar评分(>7 分、≤7 分);比较两组孕妇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及舒张早期切迹发生情况]变化;比较病例组不同妊娠结局孕妇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病例组胎儿体质量(2417.0±369.8)g小于对照组的(3126.0±431.5)g,早产占比 51.65%及新生儿 1 min Apgar评分≤7 分占比47.25%高于对照组的 14.10%、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胎儿脐动脉RI(0.83±0.15)、PI(1.30±0.32)及S/D(3.81±0.4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71±0.16)、(0.89±0.27)、(3.24±0.31),孕妇子宫动脉PI(1.35±0.30)及舒张早期切迹发生率 31.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2±0.26)、10.26%,胎儿大脑中动脉 RI(0.60±0.20)、PI(1.19±0.19)及S/D(2.51±0.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89±0.23)、(1.71±0.29)、(4.19±0.27)(P<0.05).病例组妊娠结局良好 42 例,妊娠结局不良 49 例.妊娠结局不良胎儿脐动脉RI(0.89±0.23)、PI(1.35±0.26)及S/D(4.02±0.39)均显著高于妊娠结局良好胎儿的(0.75±0.12)、(1.24±0.19)、(3.57±0.26),孕妇子宫动脉PI(1.56±0.31)及舒张早期切迹发生率 38.78%显著高于妊娠结局良好胎儿的(1.11±0.16)、23.81%,胎儿大脑中动脉 RI(0.52±0.13)、PI(1.01±0.14)及 S/D(2.39±0.28)均显著低于妊娠结局良好胎儿的(0.69±0.15)、(1.41±0.21)、(2.65±0.17)(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孕晚期孕妇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评估胎儿在宫内的状况和预测不良结局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晚发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妊娠结局

    DR检查在夜间急诊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张旺强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X线摄影(DR)检查在夜间急诊肋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急诊科夜间收治的 52 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R检查,观察并分析DR检查的摄片质量、DR检查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效能、DR检查对不同肋骨骨折类型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 52 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的DR检查摄片中优级片 32 张、占比 61.54%,良级片 19 张、占比36.54%,不合格片 1 张、占比 1.92%,废片 0 张,合格片率为 98.08%.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52 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中有 48 例确诊为肋骨骨折,DR检查检出 45 例为肋骨骨折,DR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 86.54%(45/52),43 例为手术确诊;阴性 7 例,5 例为手术确诊.诊断灵敏度为 89.58%(43/48),诊断特异度为 50.00%(2/4),诊断准确度为 86.54%(45/52).DR检查对凹陷状肋骨骨折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2.31%(12/13),对裂隙状肋骨骨折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 100.00%(6/6),对错位状肋骨骨折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 86.21%(25/29).DR检查对肋骨前段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为 92.31%(24/26),对后段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为 88.89%(16/18),对腋段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为 75.00%(3/4).结论 DR检查在夜间急诊肋骨骨折中的检出率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且在不同类型肋骨骨折中的检出率均较高,具有应用价值.

    数字X线摄影夜间急诊肋骨骨折价值分析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

    吴巧华林国土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 100 例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分别实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单独检验与联合检验.分析三种检验方式的检验结果,比较三种检验方式的诊断效能及对相关细胞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复检结果显示,阳性血液标本有 82 份,阳性检出率达 82.00%(82/100),阴性检出率达 18.00%(18/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阳性与阴性检出率分别为 72.00%(72/100)、28.00%(28/100);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阳性与阴性检出率分别为 75.00%(75/100)、25.00%(25/100);联合检验的阳性与阴性检出率分别为 78.00%(78/100)、22.00%(2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单独检验与联合检验的特异度分别为 55.56%、61.11%、100.00%,灵敏度分别为 78.05%、82.93%、95.12%,准确度分别为 74.00%、79.00%、9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单独检验的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度未见差异(P>0.05);联合检验的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单独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单独检验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阳性检出率未见差异(P>0.05);联合检验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单独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均能够产生有效检验结果,但是单独检验存在一定的误差,而联合检验能够弥补单独检验的缺陷,并且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为患者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验

    依达拉奉与尼莫地平联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方奕儒王煜喆黄焱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期间联合依达拉奉、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与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血肿体积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hs-CRP(13.93±3.25)mg/L、IL-6(34.96±1.48)pg/ml、TNF-α(9.63±0.86)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9.78±4.17)mg/L、(47.64±1.59)pg/ml、(13.52±3.19)pg/ml,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D-D)均低于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D-D(0.82±0.2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9±0.39)mg/L,PT(12.93±0.98)s、APPT(29.63±6.16)s均短于对照组的(14.25±0.96)、(32.52±5.24)s,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肿体积(3.64±0.31)ml小于对照组的(3.86±0.20)ml,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预后优良率90.0%高于对照组的 52.0%,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期间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尼莫地平,可改善患者病症,缩小血肿体积,值得临床借鉴.

    依达拉奉尼莫地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