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引导下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浅全身麻醉应用于高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唐文冉郑蓓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浅全身麻醉在高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86 例THA的高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浅全身麻醉。对比两组麻醉苏醒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呼之睁眼时间(15。87±2。44)min、呼之握拳时间(20。18±2。15)min、拔管时间(21。38±4。19)min、苏醒时间(17。91±3。23)min较对照组的(20。26±3。58)、(24。65±3。25)、(28。26±5。77)、(30。06±4。72)min更短(P<0。05)。麻醉后 10、30 min及术毕,观察组心率分别为(75。12±5。42)、(74。24±5。71)、(88。12±5。51)次/min,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6。35±4。55)、(83。42±4。35)、(105。36±6。18)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心率分别为(85。45±5。25)、(82。26±6。31)、(93。45±5。26)次/min,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1。28±6。31)、(87。85±6。42)、(113。62±6。57)mm Hg;麻醉后 10、30 min及术毕,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 10、30、60 min,观察组NRS评分分别为(2。25±0。28)、(3。16±0。48)、(3。47±0。61)分,均较对照组的(3。10±0。45)、(4。05±0。77)、(4。78±0。96)分更低(P<0。05)。观察组围麻醉期不良反应发生率 4。65%较对照组的 18。60%低(P<0。05)。结论 对高龄THA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浅全身麻醉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感,且不良反应少。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超声引导腰椎椎旁神经阻滞浅全身麻醉

    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与动力系统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的效果分析

    刘慈仁潘洁红朱国蚌何颖怡...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和动力系统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的效果。方法 150 例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的患儿,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75 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动力系统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儿术中出血量(2。24±0。61)ml少于对照组的(4。87±0。95)ml,手术时间(36。32±2。28)min短于对照组的(52。86±6。45)min,术后疼痛感评分(3。34±0。44)分低于对照组的(6。25±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晨起咳嗽、鼻塞、打鼾、流脓鼻涕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晨起咳嗽、鼻塞、打鼾、流脓鼻涕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 100。00%高于对照组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的手术方案选择中,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疼痛感方面有明显优势,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效果理想。

    耳鼻喉科疾病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动力系统腺样体切除术儿童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

    改良预冲方法在患者血液灌流预冲中的作用研究

    林秀连王新珠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预冲方法在患者血液灌流预冲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在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 182 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91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预冲方法,试验组采取改良预冲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完成情况,预冲肝素量、生理盐水使用量及预冲时间,透析器及管道凝血分级,灌流器阻塞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液灌流完成率100。00%,高于对照组 95。60%;血液透析完成率 100。00%高于对照组的 9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液灌流预冲肝素量为 100 mg、生理盐水使用量为 3500 ml,均少于对照组的 220 mg、4000 ml;试验组患者血液灌流预冲时间为(25。07±1。63)min短于对照组的(45。68±1。9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器及管道凝血分级,试验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流器阻塞发生率对比,试验组 0 低于对照组 10。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患者血液灌流预冲过程中,通过改良预冲方法可以降低凝血风险,缓解护士的心理负担,并且减少治疗花费,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改良预冲血液灌流作用

    肝纤维化临床分期对抗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研究

    宋宇震俞晓芳吴昦辰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临床分期对抗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78 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治疗情况,所有患者均经历过肝穿刺活检,同时在 4 周内完成了血液常规、生物化学以及凝血学的测试。基于肝纤维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将 78 例患者分为F01 组(Metavir评分介于 0~1 分,30 例)、F23 组(Metavir评分介于 2~3 分,28 例)以及F4 组(Metavir评分为 4 分,20 例)。比较三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 6 种模式评分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 6 种模型(APRI、FIB-4、Forns、HB-F、APGA、Hui模型)预测慢性乙肝患者肝显著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三组患者的男性占比、身高和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三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甲胎蛋白(AFP)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APRI、FIB-4、Forns、HB-F、APGA、Hui模型指数与肝纤维化的严重性呈正相关(r=0。607、0。677、0。690、0。498、0。609、0。610,P<0。05)。在 78 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有 60 例(76。92%)患者的ALT<2 倍正常值上限(ULN)。结论 不管ALT≥2 倍ULN还是ALT<2 倍ULN,肝纤维化临床分期都可以准确地识别出慢性乙肝患者的明显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此外,APGA模型所包含的数据也相当容易获取,因此非常适宜于实际的医疗应用。

    肝纤维化临床分期肝纤维化治疗效果预测价值

    乙肝两对半化学发光法联合DNA检验对慢性乙肝诊断、肝功能评估的价值

    邱艺辉杨清梅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乙肝)两对半化学发光法联合DNA检验对慢性乙肝诊断、肝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0 例接受检查和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观察组患者接受乙肝两对半化学发光法联合DNA检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性乙肝两对半化学发光法检测。对比两组患者乙肝两对半[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分析HBsAg、HBeAg与乙肝病毒DNA(HBV-DNA)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对比HBeAg阳性患者和HBeAg阴性患者肝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HBcAb、HBeAg、HBeAb、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 72。00%、56。00%、49。00%、69。00%、3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1。00%、41。00%、34。00%、55。00%、1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患者HBV-DNA<103 copies/ml占比高于HBsAg阴性患者,HBV-DNA 103~105 copies/ml占比低于HBs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与HBsAg阴性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酵(ALT)>4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5 U/L占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HBeAg阳性患者HBV-DNA<103 copies/ml占比、AST>45 U/L占比高于HBeAg阴性患者,HBV-DNA>105 copies/ml占比低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ALT>40 U/L占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HBeAg阳性患者ALT(70。24±3。52)U/L、碱性磷酸酶(ALP)(123。52±11。86)U/L、直接胆红素(DBil)(10。68±1。57)μmol/L、总胆红素(TBil)(23。49±2。39)μmol/L、AST(88。65±4。95)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01。37±14。53)U/L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的(59。37±2。16)U/L、(101。64±8。73)U/L、(7。83±0。85)μmol/L、(18。67±1。76)μmol/L、(62。76±3。27)U/L、(86。72±7。64)U/L,血清白蛋白(ALB)(51。35±2。33)g/L明显低于HBeAg阴性患者的(57。96±3。4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性化学发光法用于乙肝两对半检测虽操作简捷,但其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不及化学发光法与DNA联合检测,联合检测较高的诊断效能可有效避免误诊、漏诊对患者造成病情延误,且慢性乙肝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较差,因此,肝功能指标也可作为临床诊断慢性乙肝和临床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判断依据。

    化学发光法DNA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慢性乙型肝炎

    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结构及功能的评价价值分析

    李韵何艺施覃雨菲黄灿斌...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评价不同类型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LAA)结构及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 129 例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F类型将患者分为持续性AF组(n=98)与长程持续性AF组(n=31)。所有患者均进行3DTEE检查,比较两组LAA的分叶情况、各径线[LAA开口长径(LAA-D1)、LAA开口短径(LAA-D2)]以及功能参数[LAA收缩末期容积(LAA-ESV)、LAA舒张末期容积(LAA-EDV)、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LAA峰值应变(LAA-S)],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 3DTEE参数在不同类型AF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持续性AF组患者LAA单叶、2 叶、3 叶、4 叶分别为 10、52、27、9 例,长程持续性AF组LAA单叶、2 叶、3 叶、4 叶分别为 3、18、6、4 例;两组LAA分叶情况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LAA-D1 和LAA-D2 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长程持续性AF组的LAA-ESV(3。17±0。88)ml、LAA-EDV(5。43±1。48)ml大于持续性AF组的(2。84±0。59)、(4。87±1。15)ml,LAA-EF(37。74±5。13)%、LAA-S(11。75±2。08)低于持续性AF组的(41。97±5。28)%、(14。66±2。12)(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AA-S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 0。81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83。87%、72。45%;LAA-EDV的AUC最低,为 0。50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38。71%、78。57%。结论 3DTEE可对不同类型AF患者的LAA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且LAA-S在不同类型AF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临床推广。

    持续性心房颤动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超声参数左心耳

    MUS-3600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检测在泌尿系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张金凤王红娅王玉良师树伟...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US-3600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检测在泌尿系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631 例尿液标本,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MUS-3600 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检测(干化学和有形成分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参考金标准,观察MUS-3600 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检测分析系统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MUS-3600 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检测结果为阳性356 例,阴性 275 例;尿液培养结果阳性 336 例,阴性 295 例。MUS-3600 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检测泌尿系统感染的敏感性为 87。5%(294/336),特异性为 79。0%(233/295),阳性预测值为 82。6%(294/356),阴性预测值为 84。7%(233/275),准确性为 83。5%(527/631)。结论 尿干化学分析法与尿有形成分联合分析可以提高泌尿系统感染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MUS-3600 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在泌尿系统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可应用在临床诊疗中。

    MUS-3600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泌尿系统感染诊断价值

    甲状腺功能生化免疫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贺勇锋谢惠琴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生化免疫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进行甲状腺功能生化免疫检验的 120 例疑似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液,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进行生化免疫检验。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对比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对甲状腺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在 120 例疑似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中,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 31 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其余 89 例患者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6。77%、96。63%、96。67%、90。91%、98。85%,均比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的 77。42%、86。52%、84。17%、66。67%、91。67%更高(P<0。05)。经一致性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之间保持高度一致,Kappa值=0。895;放射免疫检测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之间仅为中度一致(Kappa值=0。631)。在 120 例疑似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中,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 65 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其余 55 例患者无甲状腺功能减退。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6。92%、98。18%、97。50%、98。44%、96。43%,均比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的 86。15%、85。45%、85。83%、87。50%、83。93%更高(P<0。05)。经一致性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之间保持高度一致(Kappa值=0。876);放射免疫检测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之间仅为中度一致(Kappa值=0。647)。结论 在甲状腺功能生化免疫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能够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甲状腺功能障碍进行灵敏、准确地诊断,其诊断价值比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更高。

    甲状腺功能障碍生化免疫检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

    监测肾素、醛固酮与预防性干预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孙健曲春尧聂雯雯刘丹丹...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肾素和醛固酮水平监测及预防性干预措施在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 135 例孕妇,其中 45 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组;其余 90 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按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5 例。对照组孕妇不监测肾素和醛固酮水平,直接使用药物干预,观察组孕妇监测肾素及醛固酮水平,并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检测并对比健康组和观察组孕妇肾素、醛固酮水平;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孕妇血压水平、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孕妇入组时及孕 20、28、36 周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分别为(0。26±0。19)、(0。25±0。16)、(0。24±0。18)、(0。23±0。16)ng/(ml·h)和(12。81±3。39)、(12。79±3。46)、(12。72±3。37)、(12。70±2。97)ng/dl,均低于健康组的(0。36±0。21)、(0。37±0。18)、(0。36±0。20)、(0。36±0。19)ng/(ml·h)和(15。43±3。57)、(15。50±3。58)、(15。51±3。54)、(15。43±3。85)ng/dl(P<0。05)。孕 28、36 周,两组孕妇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入组时(P<0。05);观察组孕妇孕 28、36 周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分别为(134。75±4。49)、(127。26±5。45)和(83。34±4。17)、(82。86±4。23)mm Hg(1 mm Hg=0。133 kPa),均低于对照组的(146。52±4。64)、(145。75±4。71)和(92。39±3。51)、(92。77±3。46)mm Hg(P<0。05)。观察组孕妇早产率 0 及剖宫产率 40。00%均低于对照组的 13。33%、82。22%(P<0。05);观察组孕妇胎儿窘迫、羊水异常、产后出血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肾素及醛固酮水平均低于健康孕妇,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监测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建立预警机制,并开展预防性干预措施可提升血压控制效果,并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肾素醛固酮预防性干预措施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结局

    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在待产产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黄仲梅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在待产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120 例待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1∶1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监测组,每组 60 例。两组均行正常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检查,自行开展胎动计数并按时产检;监测组给予电子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对比两组监测结果、产程、分娩恐惧感、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监测组胎动异常、胎心异常、产前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NST)异常检出率分别为 33。33%、36。67%、3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5。00%、16。67%、15。00%(P<0。05)。监测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分别为(5。11±0。59)、(0。95±0。05)、(0。33±0。03)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23±0。77)、(1。92±0。22)、(0。71±0。19)h(P<0。05)。干预 4 周,两组分娩恐惧感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有所降低,且监测组分娩恐惧感评分(70。19±4。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15±5。81)分(P<0。05);分娩前,两组分娩恐惧感评分均较干预 4 周有所升高,但监测组分娩恐惧感评分(80。22±4。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88±4。61)分(P<0。05)。监测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 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3。33%(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 5、10 min的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出生 1 min,出生 10 min的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出生 5 min,且监测组新生儿出生 1、5、10 min的Apgar评分分别为(7。31±0。26)、(8。57±0。33)、(9。58±0。3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0。29)、(7。63±0。37)、(8。79±0。26)分(P<0。05)。结论 对待产产妇应用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可对其指标进行有效监测,降低其对分娩的恐惧感、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胎心监护仪待产产妇分娩结局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