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联合噻托溴铵治疗老年慢阻肺的临床效果

    周晓明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联合噻托溴铵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 94 例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7 例。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血气分析指标及慢阻肺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5。74%高于对照组的 74。47%(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分别为(2。46±0。45)L、(2。98±0。40)L、(3。79±0。53)L/s、(62。38±10。34)L,均高于对照组的(1。81±0。42)L、(2。71±0。37)L、(3。03±0。51)L/s、(58。13±9。19)L(P<0。05)。观察组治疗后降钙素原(PCT)(0。36±0。10)μg/L、C反应蛋白(CRP)(5。21±2。08)m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18±2。09)ng/L、白细胞介素-6(IL-6)(6。72±1。13)ng/L均低于对照组的(0。75±0。13)μg/L、(10。47±2。76)mg/L、(10。34±2。82)ng/L、(10。94±1。65)ng/L(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80。67±6。15)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的(71。43±5。78)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2。28±3。59)mm Hg、CAT评分(15。12±4。06)分低于对照组的(54。81±4。12)mm Hg、(20。66±5。23)分(P<0。05)。结论 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联合噻托溴铵治疗老年COPD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扩张支气管,改善肺功能,促进血气指标恢复,缓解病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噻托溴铵老年

    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机械辅助排痰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

    李永国李金欢杨立立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机械辅助排痰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 130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5 例。对照组予阿奇霉素抗感染、痰热清清热化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联合机械辅助排痰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以及临床指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75±1。31)d、咳嗽缓解时间(4。58±2。51)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7。81±1。67)d均短于对照组的(4。38±2。14)、(6。36±2。86)、(9。77±1。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 38。5%,有效率 58。4%,无效率 3。1%,总有效率为 96。9%;对照组显效率 21。5%,有效率 66。2%,无效率 12。3%,总有效率为 87。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雾化联合机械辅助排痰治疗过程中有 2 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很快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机械辅助排痰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促进临床症状和肺部体征的改善,减少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应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机械辅助排痰小儿支原体肺炎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探讨

    李星辉朱平香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6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吉西他滨单药治疗)和观察组(吉西他滨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每组 53 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神经特异性烯化酶(NSE)水平。结果 观察组疾病缓解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7。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SF-36 评分为(48。57±3。56)分,治疗后SF-36 评分为(86。34±5。32)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SF-36评分为(48。61±3。58)分,治疗后SF-36评分为(63。28±4。63)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F-36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F-36 评分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CA125 为(105。86±5。29)U/ml,CEA为(65。76±0。23)μg/L,NSE为(38。56±2。30)ng/ml,治疗后CA125为(32。92±2。38)U/ml,CEA为(16。85±2。23)μg/L,NSE为(6。54±1。67)ng/m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CA125 为(105。88±5。30)U/ml,CEA为(65。79±0。25)μg/L,NSE为(38。62±2。31)ng/ml,治疗后CA125为(63。32±2。31)U/ml,CEA为(29。27±2。29)μg/L,NSE为(22。15±1。88)ng/ml。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A125、CEA、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CEA、NSE水平均有所降低,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CEA、NSE水平明显更低(P<0。05)。治疗过程中,与对照组(20。8%)比较,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3。8%)显著降低(P<0。05)。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经替雷利珠单抗与化药联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提高,且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替雷利珠单抗吉西他滨晚期肺癌临床疗效

    探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盛艳丽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应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甄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 50 例实施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咳嗽评分和咳嗽消失时间、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前两组咳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咳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咳嗽评分(0。61±0。03)分低于对照组的(1。03±0。07)分(P<0。05)。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6。84±1。29)d短于对照组的(10。54±2。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是 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IL-10 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CRP(7。19±1。13)mg/L、TNF-α(5。97±2。08)µg/L均低于对照组的(10。40±1。42)mg/L、(9。63±3。72)µg/L,IL-10(158。47±15。33)ng/L高于对照组的(127。80±12。3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最长呼气时间、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最长呼气时间、MVV、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最长呼气时间(8。48±0。88)d长于对照组的(4。50±0。46)d,MVV(81。65±7。16)L、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83。20±5。26)%大于对照组的(71。97±6。40)L、(74。93±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的退热时间(7。52±2。06)d、肺阴影消失时间(10。22±2。43)d、住院时间(11。24±2。11)d比较,观察组的(3。83±1。03)、(7。41±1。29)、(9。35±2。11)d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红霉素,利于改善患儿咳嗽症状,同时可有效改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和肺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阿奇霉素红霉素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炎症因子肺功能

    艾普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刘振婷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艾普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 例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凝血酶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艾普拉唑钠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生活质量、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8。00%(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功能、心理状况、物质生活、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生理功能评分(80。46±4。62)分、心理状况评分(82。81±3。89)分、物质生活评分(82。11±3。49)分、社会关系评分(81。63±4。8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37±3。65)、(75。18±2。83)、(72。18±3。82)、(73。52±3。17)分(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C反应蛋白(3。35±0。79)mg/L、白细胞介素-6(40。63±5。24)ng/L、白细胞介素-1(16。43±5。16)ng/L均低于对照组的(5。59±0。57)mg/L、(62。37±3。53)ng/L、(25。18±5。14)ng/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应用艾普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和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艾普拉唑凝血酶胃炎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安全性

    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卢振宇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出血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 35 例。参照组患者以奥美拉唑开展治疗,观察组患者以奥美拉唑+生长抑素开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97。14%高于参照组的 80。00%(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12。32±3。36)h、住院时间(7。18±1。74)d短于参照组的(18。23±5。32)h、(10。13±2。23)d(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86%低于参照组的 17。14%(P<0。05)。治疗后,观察组D-D(0。53±0。22)mg/L、APTT(26。03±2。12)s、PT(11。13±0。58)s低于参照组的(0。96±0。39)mg/L、(28。42±3。11)s、(13。68±0。68)s,FIB(2。93±0。29)g/L高于参照组的(2。21±0。32)g/L(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并且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上消化道出血生长抑素奥美拉唑不良反应

    达格列净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石萌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达格列净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6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4 例)和观察组(102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磷酸西格列汀+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磷酸西格列汀+达格列净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值和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BG、2 h PBG、HbA1c、Scr、BUN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BG、2 h PBG、HbA1c、Scr、BUN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BG(5。21±1。01)mmol/L、2 h PBG(7。80±1。71)mmol/L、HbA1c(6。22±1。59)%、Scr(332。18±111。71)μmol/L、BUN(17。22±1。59)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8±2。41)mmol/L、(8。89±2。29)mmol/L、(8。33±1。94)%、(555。43±173。29)μmol/L、(23。11±3。94)mmol/L(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 98。04%(100/102)高于对照组的86。54%(90/104)(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达格列净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的控制血糖和改善肾功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达格列净磷酸西格列汀糖尿病肾病血糖肾功能

    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1例疗效观察

    张硕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82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1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辛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正中与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5。12%,对照组为 80。4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MCV、SCV分别为(39。8±4。8)、(45。5±4。0)m/s,对照组分别为(35。6±4。1)、(39。4±3。8)m/s;观察组正中神经MCV、SCV分别为(48。5±4。9)、(46。8±4。5)m/s,对照组分别为(42。4±4。6)、(41。4±4。2)m/s;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CV、SCV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硫辛酸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能够有效改善其神经传导速度,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硫辛酸神经传导速度

    基于个体差异应用不同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对妊娠合并甲减患者的疗效观察

    朱雅琴黄娟钟美玲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采用不同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60 例妊娠合并甲减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平衡序贯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孕妇服用左旋甲状腺素钠片 50 μg/d,实验组孕妇根据机体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予以适量的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对比两组孕妇临床疗效、甲状腺功能分娩方式、不良妊娠结局、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发育水平。结果 实验组孕妇临床总有效率 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3。33%(P<0。05)。治疗前,两组孕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TSH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孕妇FT3、FT4、TSH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且实验组孕妇FT3(4。34±0。41)pmol/L、FT4(12。39±2。95)p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3。21±0。19)、(9。54±2。15)pmol/L,TSH(6。28±0。43)mIU/L低于对照组的(7。78±0。55)mIU/L(P<0。05)。实验组孕妇剖宫产率 16。67%、不良妊娠发生率 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40。00%、40。00%(P<0。05);实验组孕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3。33%(P<0。05)。6 个月后,实验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指数(MDI)评分(88。19±2。59)分、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86。42±2。5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9±3。54)、(78。16±2。37)分(P<0。05)。结论 基于甲减孕妇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改善孕妇甲减情况,还能促进胎儿发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左旋甲状腺素钠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基于个体差异不同剂量

    罗哌卡因局部和腹腔内联合浸润麻醉对LC术后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分析

    应莎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局部和腹腔内联合浸润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接受全身麻醉(全麻)下开展LC的患者 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手术完毕不接受镇痛药物以及其他阵痛和方式的干预,观察组运用罗哌卡因局部和腹腔内联合浸润麻醉。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需额外使用双氯芬酸钠栓情况、肛门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24 h内术后恶心呕吐(PONV)评分。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 0、2、4、8、12、24 h的VAS评分均比对照组要低,且呈现出差异表现(P<0。05)。观察组需额外使用双氯芬酸钠栓的患者占比 13。3%低于对照组的 40。0%,数据对比呈现出差异表现(P<0。05)。两组肛门通气时间比较未呈现出差异表现(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3±0。42)d早于对照组的(2。10±0。79)d,数据对比呈现出差异表现(P<0。05)。观察组PONV评分(0。77±0。76)分低于对照组的(1。37±0。79)分,数据对比呈现出差异表现(P<0。05)。结论 罗哌卡因局部和腹腔内联合浸润麻醉的应用能够降低LC患者术后的疼痛,需额外镇痛的情况较少,且不良反应较轻,因此,这种麻醉方式值得借鉴。

    罗哌卡因局部麻醉腹腔内麻醉浸润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