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性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性科学
中国性科学

胡佩诚

月刊

1672-1993

jcs@bjmu.edu.cn,tougao@zgxkx.org

010-82805043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性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发展性科学、普及性教育、提倡性文明、促进性健康。以性医学为基础,以性教育为重点,促进我国性科学领域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医务工作者、高等院校人文社会学科教师学生、各科研单位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关注性科学发展,渴望了解性健康知识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接受不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的HIV感染者血浆中可溶性炎症标志物水平差异研究

    李义福苏乙花苏民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接受不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浆中可溶性炎症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海南省中医院就诊的初诊HIV感染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组和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组,各50例.所有患者基础用药为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NNRTI组患者联用依非韦伦片,INSTI组患者联用拉替拉韦钾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T细胞计数、病毒学指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T细胞计数、病毒学指标及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INSTI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变更显著(P<0.05).结论 相比NNRTI,应用INSTI更有助于降低HIV感染者全身炎症水平,且药物抑制病毒效果显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炎性细胞因子

    焦虑、抑郁情绪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及心理干预策略分析

    刘旭赵杨谭淑平刘佳...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焦虑、抑郁情绪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北京某医院收治的20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病毒治疗后的免疫应答情况将其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与治疗前心理状态,统计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失败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AS、SDS评分及二者联合预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应答失败的临床价值.结果 200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学失败率为21.00%(42/200).失败组性别、年龄、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服药依从性及是否合并焦虑、抑郁与成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年龄(≥60岁)、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Ⅲ/Ⅳ期)、服药依从性(不依从)、焦虑和抑郁状态是影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应答失败的危险因素(OR>1,P<0.05).失败组SAS、SDS评分高于成功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AS、SDS评分及二者联合预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应答失败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724、0.768.结论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免疫学失败,原因多与性别、年龄、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服药依从性、焦虑与抑郁情绪相关,且SAS评分联合SDS评分可有效预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应答的失败.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失败焦虑抑郁

    行为改变轮理论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患者中的应用

    俞美琴李健郑正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改变轮(BCW)理论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CA)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89例在安徽省宣城市中心医院确诊C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2).两组均接受ALA-PDT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CA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BCW理论干预,均干预1个月.在干预前后,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皮肤病生活指数(DLQI)、健康行为量表(HPL)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根除率.结果 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DL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HPL、ESC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HPV感染根除率为89.36%(42/47),对照组HPV感染根除率为83.33%(35/42),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BCW理论干预ALA-PDT 治疗的CA患者,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促进健康行为.

    行为改变轮理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尖锐湿疣

    血清正五聚蛋白3、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水平变化与尖锐湿疣复发的关系

    罗红玉陈柳青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水平变化与尖锐湿疣(CA)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 1 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CA患者(CA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进一步分为复发组(n=64)和无复发组(n=56).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PTX3、LRG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TX3、LRG1及其联合对CA患者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CA组PTX3、LRG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熬夜、避孕套使用、性伴侣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人数及白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PTX3、LRG1水平显著较高(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IL-6、IL-1 β、TNF-α、CRP、PTX3、LRG1均是CA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A 患者血清 PTX3 与 LRG1 呈正相关(r=0.680,P<0.05),PTX3 与 IL-6、IL-1β、TNF-α、CRP 呈正相关(r=0.587、0.523、0.592、0.566,P<0.05),LRG1 与 IL-6、IL-1 β、TNF-α、CRP 呈正相关(r=0.547、0.508、0.559、0.531,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PTX3、LRG1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CA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2、0.795、0.878,其中联合预测的AUC显著高于二者单独预测(Z=2.490、1.615,P<0.05).结论 CA患者血清PTX3、LRG1水平显著上升,其可增加CA复发的风险,均可作为CA复发的预测因子.

    尖锐湿疣正五聚蛋白3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复发预测价值

    光动力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及对Ang-2、HBD-2、Bcl-2和IL-8水平的影响

    赵军姚盛陶晓瑜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CA)的疗效及对促血管生成素-2(Ang-2)、人β-防御素2(HBD-2)、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收治的68例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激光组和光动力组,每组34例.激光组采用CO2激光治疗,光动力组在激光组基础上联合使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皮损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转阴率、治疗前后外周血水平变化,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光动力组总复发率显著低于激光组,光动力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激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6个月,两组皮损组织HPV转阴率逐渐升高,且光动力组HPV转阴率显著高于激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ng-2、IL-8、Bcl-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BD-2显著升高(P<0.05),且光动力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激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CA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促进HPV转阴,改善患者免疫相关指标,安全性好.

    尖锐湿疣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CO2激光治疗临床疗效

    驱梅汤联合多西环素对梅毒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及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Foxp3 mRNA的影响

    孙可心方圆景军蕾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驱梅汤联合多西环素对梅毒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叉头框蛋白3(Foxp3)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邢台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7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组(n=53)和实验组(n=54).常规组采用多西环素治疗,实验组采用多西环素联合驱梅汤治疗.比较两组梅毒滴度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转阴率、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PBMCs TLR2、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3、6个月RPR转阴率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30 d后实验组CD3+、CD4+、CD4+/CD8+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30 d后实验组PBMCs TLR2、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驱梅汤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梅毒患者能提高转阴率,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这可能与抑制PBMCs TLR2、Foxp3 mRNA表达有关.

    梅毒多西环素驱梅汤T淋巴细胞亚群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阴率不良反应

    道德自我、社会支持对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的影响

    袭开国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道德自我、社会支持对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22年5月采用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对1 0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1)大学生道德自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31,P<0.01);(2)道德自我与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1);(3)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9,P<0.01);(4)社会支持在道德自我与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的预测机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5%.结论 道德自我、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预测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社会支持在道德自我和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作用机制对于大学生性健康和性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道德自我社会支持大学生非安全性行为影响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分会工作报告

    中国性学会宣传教育部
    封2,前插1,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