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山岳到风景名胜

    王向荣
    2-3页

    天地一脉,守正创新——中国风景名胜区40年回顾展望

    李金路WANG Yu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值中国风景名胜区建立40周年之际,笔者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之托,构思风景名胜事业发展的"宣言".从风景名胜区之独特价值的精神气质、蔚为大观的时代产物、守正创新的当代使命3个层面,总结其核心价值、起源演进、人文精神、成就贡献、中国智慧和世界意义,指出在山水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示范、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综合效益,以及规避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明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宗旨.

    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山水文化自然和文化遗产

    遗产综合体构建研究——以盐城世界自然遗产为例

    陈耀华魏天星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遗产管理已经进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探索保护与发展联动的管理模式.借鉴"旅游综合体"这一功能复合、高效互动、以点带面的旅游开发模式,在遗产地构建"遗产综合体",即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由与遗产相关的监测、研究、展示、服务、产业等多种设施或机构以及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等制度环境共同构成的功能复合体.它遵循多元综合、保护与发展联动、区域促进等原则,旨在实现遗产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Ⅰ期)为例,探讨盐城遗产综合体的现状、问题和优化对策.

    风景园林世界遗产遗产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楚文王庆凌雨凡金敏丽...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空间分布特征浙江省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制度发展历程

    宋霖王晓洁严国泰周宏俊...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爬梳1978年以来主管部门发布的公文、法规和标准,并对照国家级风景区总规成果,划分并总结出总规编制要求的初定、总规法制基础的形成、总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范、总规监管和法规体系的完善(分增强法律效力、完善法规体系2个阶段)、总规制度的保留和调整5个时期的阶段性、总体性特征,分析制度制定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业已形成的总规"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实施评估"的程序,展现"现状调研-资源评价-总体布局-专项规划"并指导"实施和管理"的总规基本内容、方法和步骤的形成过程.

    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制度规划编制规划史

    文化整体性视角下北岳的移祀及两山的景观关联性探究

    赵人镜李雄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岳,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疆域的地理坐标,文化地位显赫且移祀历史独特.为研究北岳的历史演变历程,通过历史文献收集、舆图考证及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考证了自五代至清,古北岳岳庙下移、浑源北岳说萌芽、古今北岳封祀并存等驱动北岳移祀的转折性事件.研究发现,在文化整体性视角下,北岳的移祀受到疆域格局扩张、王朝地理推动、军事信仰转移等制度文化影响,亦受到北岳恒山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社会情绪的助力.北岳的移祀受到官方和民众的共同推动,体现了北岳在宏观人文构想下地理空间与国家秩序空间中定位的演变,催生了具有关联性特征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整体性视角下,北岳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仅整合了移祀前后两山具有历时性特征的风景表征,更因移祀所映射的北岳文化推动着风景名胜的保护与传承.

    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北岳移祀文化驱动景观关联

    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安徽齐云山在地化营建

    吴会金荷仙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在地化风景营建分析.结果表明:1)齐云山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天路历程"时代特征,但也存在"九里十三亭"这类特殊地段,同时还因山岳较武当山、泰山等海拔较低而更倾向于通过横向逶迤布置不同空间序列及山体断裂抬升等来达到"天路"意境;2)在地域习俗及山岳特色地质地貌的影响下,齐云山将范式内的具体景观空间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在地化,世俗空间以依山势连续有规律构建的名山建设孤例"九里十三亭"和居高临崖、民商融合的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为主,承担世俗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山岳的神圣性;神圣空间除道教名山一般具有的从"无"到"有"营建的宫观祠庵外,主要包括自然地景神圣化后形成的3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和各类峰石神物,着重利用从"自然场所"到"自然圣所"的空间转换来实现宗教功能.

    风景园林道教名山风景范式安徽齐云山规划布局景观空间

    基于ES景观美学服务制图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以富顺县新湾片区为例

    赵珂夏清清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化构建的探讨中,针对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出发、以绿地廊道连接绿地斑块的生态网络化构建方法容易出现预期结果远离人口集聚地、不易为人所用的空间不匹配问题,靶向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与人类社会需求相互匹配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目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遵循其提供的以"服务流"链接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框架,运用网络科学的中心度量方法,创新性建立由"挖掘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潜能的景观美学服务供给制图-评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社会需求的景观美学服务需求制图-权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的景观美学服务流制图"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景观美学服务"供需流级联"网络制图方法,促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不仅将破碎的生态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整体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匹配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推动人居环境绿化"从自然生态内在保护到价值外显利用"的积极生态保护转向.

    风景园林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美学服务空间制图

    游客感知视角下城市绿地空间社会价值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

    罗巧灵荣佳雨周俊方马杰...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最容易被人类感知和利用,对其量化评估与影响因素探究可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服务设施对游客感知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影响.因此,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利用SolVES模型将6类游客社会价值感知数据进行空间量化,并探究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和服务设施兴趣点密度对社会价值指数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对东湖风景区社会价值偏好为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康体价值>可持续价值;社会价值热点区域集中在听涛景区和磨山景区,且大多分布在高程20~40m、坡度2°~6°、距离水体100m范围内;在影响因素上,旅游景点设施和植被覆盖度对各类社会价值影响的贡献值最大,且与社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风景园林游客感知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

    乡村景观治理模式的演变路径及动力学机制研究

    谷康王怡舞王浩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制,认为国家对乡村的定位决定景观治理目标与重点,土地、人口管理、经济产业等制度改革引导乡村治理的潜力挖掘,行政财政体制制约乡镇的治理效能,社会文化嬗变加速治理程序的价值转向.最后,基于演变路径提出建议,以期探索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的乡村景观建设与治理模式.

    风景园林乡村景观治理模式历史变迁演变路径动力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