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主位"视角的黄土台塬传统村落风土景观解析——以八景和歌谣民谚为线索

    林晓丹常青郭建伟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黄土台塬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以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村落"八景""八怪"和歌谣民谚等民间话语所提供的村民"主位"视角为线索,识别该地域风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地方风土景观的表达模式,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口头文学对地方性风土景观的表达主要存在4种模式:1)表达与特殊地貌相关的村落周边环境;2)表达与文化意向相关的村落轮廓特征;3)表达与当地旱涝频发的极端气候相关的村落骨架结构特征;4)表达与地方历史脉络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关键节点特征.

    风景园林八景歌谣传统村落黄土台塬风土景观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触媒效应量化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汪子茗朱捷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既提供复合功能、产生综合价值,又促进公众参与,带动周围环境持续自主更新,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改造提质效果.为充分发挥这项优势,引入城市触媒理论,使用多源数据和多种方法,从动力、空间和时间维度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对全面反映综合价值和外部效应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触媒效应开展实时、跨尺度、可持续的评价研究,并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从发展动力、实质性成效和可持续潜力等角度综合揭示不同尺度下开放空间的现状建设水平和未来发展痛点,其应用可为以开放空间为架构的城市更新模式提供决策依据.

    风景园林开放空间触媒效应量化评价体系多源数据多种方法

    城市历史景观基因感知对历史街区体验满意度的影响——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为例

    孙剑桥邵龙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促进公众参与、提升历史街区体验满意度至关重要.提出城市历史景观基因的概念,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城市历史景观基因感知对历史街区体验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历史景观基因感知对历史街区体验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基因感知对历史景观体验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布局基因感知对商业景观体验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2)布局基因感知对建筑基因感知的影响程度更大,建筑基因与布局基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3)商业景观体验满意度对历史景观体验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对拓展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风景园林城市历史景观景观基因感知历史街区体验满意度

    城市已建成绿道供给水平评估——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彭程遥吴晓王雪妃董雨萌...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道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增强城市居民福祉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开启绿道建设已逾10年,开展对已建成绿道供给水平的综合评价,将有助于全面掌握绿道供给水平现状,进而为未来绿道优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从生态保护、交通连接和休闲游憩3个层面,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绿道供给水平评价体系,以南京市主城区已建成绿道为例,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和网络大数据,按照"单因子-多因子-总体"的思路测度和评析绿道供给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现存问题,提出了连接生态斑块、构建生活圈绿道循环系统、完善内部服务设施等5项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风景园林绿道供给水平南京市

    杭州传统园林假山洞夏季微气候营造研究

    包泽辉李胜祁浩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于假山洞知觉体验视角,以黄龙洞、抱朴道院和蒋庄为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量化假山洞的外环境特征和洞体特征,并实地测量微气候相关指标,以研究杭州传统园林假山洞夏季微气候的营造理法.结果表明:1)植物、水体对其夏季微气候影响显著,植物郁闭度每增加10个百分点,假山洞空气温度将下降0.85 ℃,相对湿度增加0.38个百分点;水体面积每增加1 m2,相对湿度增加0.15个百分点.2)进深、孔洞数量、容积对其夏季微气候影响显著,进深每增加1 m,洞内空气温度下降0.22 ℃;容积每增加1 m3,假山洞相对湿度增加0.37个百分点;孔洞数量每增加5个,风速提高0.21 m/s.研究结论揭示了传统园林假山洞营构的生态智慧,为当代传统园林假山洞夏季微气候的营造提供依据.

    风景园林假山洞夏季微气候杭州传统园林

    数据驱动道路绿化:基于街景的多维品质评估

    耿佳慧翟俊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通过人本视角和品质提升来改善城市设计和政策中的道路绿化品质.选取苏州主城区48个街道,采用道路平均NDVI、PGVI及日常活动网络可达性3个指标进行城市道路绿化品质的多维度评估,并筛选具有高网络可达性且低绿量的道路.进一步对3类低绿化品质道路进行绿化布局与设计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提高道路邻近绿量和通透性、增加人行道和车道的绿化面积、转换视角创造立体绿化空间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道路绿化品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风景园林绿视率NDVI网络可达性城市道路空间绿化品质

    生态正义导向下的城市绿地发展预测及布局策略研究——以日照市主城区为例

    王洁宁卢月王浩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正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当代城市绿地的科学发展.遵循生态正义的价值理念,探究生态正义对城市绿地布局的影响机制;通过基于生态正义约束规则的FLUS模型对日照市主城区城市绿地发展模拟与预测的实验研究,提出生态正义导向下的城市绿地布局策略,即普惠均绿、按需供绿、自洽留绿、就地增绿、保育遗绿.期望以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为契机,丰富城市绿地布局价值体系,创新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策略.

    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生态正义发展预测布局策略

    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城市剩余空间社会性与公平性问题探析

    周详汤雨杭谢伊鸣刘雅旭...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流动"背景下.城市更新对剩余空间的社会性与公平性要求不断提升.作为连接城市设计与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在剩余空间的改造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临时都市主义作为空间操作层面的更新策略,关注剩余空间的社会存量问题,以及如何弹性适应剩余空间的二次开发;日常都市主义作为价值研判层面的改造理念,批判了基于抽象原则建立的专业技术指标,清晰指出剩余空间的公平性目标.从临时都市主义到日常都市主义的理念转换,体现了当代空间实践对于城市更新公平性的回应.以基于临时都市主义与日常都市主义的剩余空间实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目标导向、参与方式、操作策略与实践成效4个层面进行解析.并以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与日本京都的剩余空间实践为例,将其划分为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临时实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商业实践,以及经济利益为取经的项目开发3种类型.提出以"临时"为起点、以"日常"为目标的剩余空间更新是存量更新背景下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途径之一.

    风景园林临时都市主义日常都市主义剩余空间空间正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城市绿色增长联盟与绿色绅士化的实证研究——以上海黄兴公园与世纪公园为例

    何盼刘荃陈蔚镇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援引绿色增长联盟的概念,以上海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时期中心城区2个新建大型城市绿地黄兴公园与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2个个案空间生产过程的系统性差异,对中国绿色增长联盟的形成过程和背后存在的绿色绅士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表明,绿色增长联盟有效提升了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增加了绿地周边地区绿色绅士化现象出现的几率.相较于西方绿色绅士化所批判资本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直接的空间资源剥削,中国绿色增长联盟背后的空间正义性挑战更多表现在空间维度上的社会空间分异,以及时间维度上的财富剥削.

    风景园林绿色增长联盟绿色增长机器绿色绅士化空间正义

    何以赏冬?——南京瞻园西假山明代暖亭形制研究

    郭华瑜吴佳艳胡占芳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瞻园西假山为明代遗构,据传假山山洞内有一供暖火房,与西假山顶原有铜亭配套.但查诸历代史籍图册,均无暖亭图像资料与之印证.现存西假山顶部扇亭为20世纪50-60年代刘敦桢先生主持瞻园修缮时重建,位置与原山顶亭址相当.笔者借主持瞻园西假山修缮之机,对几近塌毁的建筑遗址开展充分探查与测绘研究,发现并判断现瞻园西假山内坍塌淤塞的砖构设施应是明万历时期所建之供暖火房,以烟道供暖、地面辐射、铜柱散热方式为山顶暖亭提供热源.这一供暖方式体现了明代江南王公园林受北方取暖文化影响,在重要观景建筑营造上采取极其奢华建造方式的园林建筑案例,并且也因靡费过度在清初即被弃用.暖亭体系虽未能成为江南地区之后园林建筑的一种范式,但其性质的特殊性及其小冰河时期在明初江南的出现仍给人们带来诸多启发与思考.以现状勘察为基础,结合历史图像、文献资料,对瞻园西假山暖亭一组建筑形制进行复原研究,以期充分揭示这组独特的园林建筑遗产特色,并对其修缮保护提供依据与参考.

    风景园林南京瞻园西假山供暖火房暖亭形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