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汉中

双月刊

1007-9084

ylxb@public.wh.hb.cn

027-86813823

430062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用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加工利用等有关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综述评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大食物安全战略背景下我国油料保障底线目标及对策的商榷

    廖伯寿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立大食物观和实施大食物安全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推动食物来源更多元、数量更充足、品质更营养、产业更高效、环境更友好、调控更自主、消费更健康、治理更有力的迫切需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油料在内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贸易、消费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生产和消费结构失衡导致的慢性疾病增多、环境压力加大、安全风险升高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其中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近十多年处于既自给不足又消费超量的两难局面.基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保障未来油料供给安全必须坚持"一靠油菜、二靠花生、多油并举、健康消费"的发展思路,通过综合施策在十年左右将国产植物油产量稳定提高到2000万吨,以确保居民食用油基本消费需求的安全自主供给底线,并不断改善油料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脂质产品的科学健康消费.

    食物安全油料油脂科学消费基本保障底线发展对策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油蔬两用潜力分析

    王武全刘佳明杨华伟余敏...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甘蓝型油菜在川南地区的油蔬两用潜力,选用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和2个蔬菜品种,从经济效益、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蔬两用种植技术虽然降低了菜籽产量,但是能增加经济效益.摘薹处理损失了主茎和主茎角果,同时减少了单株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进而间接影响每角粒数,导致菜籽减产.甘蓝型油菜菜薹是一种适口性好、营养价值丰富的功能型蔬菜.该研究证实了油蔬两用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种植技术.

    油蔬两用油菜菜薹经济效益农艺性状营养品质潜力

    长江流域冬油菜品种产量构成及育种策略分析

    黄郢赵培森谢伶俐徐劲松...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长江流域油菜育种效率,根据2018-2020国家冬油菜品种试验结果,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油菜农艺性状、产量的构成差异,以探讨我国长江流域油菜育种策略.结果发现,长江上游组中密度、株高、每角粒数、苗期长势以及抗倒性与油菜产量显著正相关,病情指数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0.665;长江中游组株高、每角粒数、千粒重、抗倒性和苗期长势与油菜产量显著正相关,病情指数和全生育期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为0.529;长江下游地区产量与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生育期和苗期长势显著正相关;密度、病情指数与产量负相关,对长江下游地区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直接通径系数为0.694.综合考虑,在育种策略上应加强群体选择;其中,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在常规选择基础上,要加强角粒数和抗倒性选择;长江下游地区应该在保障单株有效角果数前提下注重籽粒千粒重选择.

    甘蓝型油菜产量构成育种策略相关分析通径分析

    2016-2021年黄淮南部区试大豆品系(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王大刚杨勇胡国玉黄志平...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其次是株高和底荚高度,全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小.2016-2021年参试大豆品系(种)不同年份平均产量变化范围为2735.00~2918.00 kg·hm-2,平均产量最高的年份为2020年;参试大豆品系(种)在四个不同省份试点中,大豆品系(种)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试点品系(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试点,平均产量最高,达3156.32 kg·hm-2;安徽试点的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471.15 kg·hm-2;主要不同来源参试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产量最高的是河南,平均产量为2927.41 kg·hm-2,其次是来源于江苏的品系(种);主要不同育种单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选育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选育的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为3063.87 kg·hm-2,其在河南和山东试点的平均产量高达3100.42和3491.2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南部不同省份之间大豆产量差异主要与区域有关,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大豆品系(种)产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大豆黄淮南部品系产量区试性状

    两种大豆籽粒萌发特性差异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严文培孙霞邓莹莹李强...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种子的萌发决定着幼苗建成和生长发育进程,快速萌发及高发芽率是大豆生产中获得高产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不同萌发特性的黑农35及其诱变株系M为材料,基于萌发初期种皮微形态观察和主要生理指标检测,拟通过"露白期"(吸水后24 h)转录组的差异基因分析,进一步明晰大豆种子萌发机理.结果表明,两者的吸水率和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黑农35相比,M的种脐较长,种皮较薄,这些形态特征可能是萌发初期M吸水更快的主要原因.萌发过程中脱落酸(ABA)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均为上升-下降-上升的"S"形.转录组分析发现两者共有1122个差异基因,其中478个上调,644个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途径,筛选到22个与光合途径相关的候选基因,在M中均呈下调趋势,可能引起光形态建成较慢,进而导致诱变株系M萌发率变低,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大豆种子萌发的调控机制提供思路.

    大豆种子萌发种皮微形态贮藏物质差异表达基因

    以子叶植株为砧木的大豆再生芽嫁接快繁技术

    陈晓叶许鑫张春蕾袁珊...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再生芽不生根、生根少、根系易污染以及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低、生长不良等问题,严重制约大豆遗传转化效率的提升.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只有子叶、下胚轴和根系的"子叶植株"为砧木,以组织培养产生的再生芽为接穗,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大豆再生芽嫁接快繁技术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以出苗后4~6 d的大豆子叶植株为砧木,以不生根、生根少或根系污染的再生芽为接穗,构建嫁接复合体,再生芽的成活率达到79.8%±4.9%.此外,将再生芽分成2~3个茎段,分别做接穗创制以子叶植株为砧木的嫁接植株,其繁殖种子总数(234.5±39.1粒)较通过组织培养系统得到的单个植株(83.7±13.2粒)提高1.8倍.综上,本研究提出的以子叶植株为砧木、再生芽为接穗的嫁接方法省去了再生芽生根过程,能够有效解决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芽不生根、生根少和根系易污染等问题,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缩短再生芽的繁殖周期,扩大再生芽的种子产量,进而显著提高再生芽的繁殖系数.该技术对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实现再生植株的工程化快繁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其它双子叶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芽生根困难问题、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也具有借鉴价值.

    大豆再生芽生根子叶植株嫁接

    芽用花生种质资源的筛选和鉴定

    胥鹏任伟芳王斯健许哲...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生芽苗菜又称为长寿芽,是花生仁发芽后产生的一种食疗兼备的食品,现如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选择适宜的花生种质资源对花生芽的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181份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水培法生产花生芽并测定其芽长、得芽率以及增重率等指标,筛选适宜芽菜生产的优异花生种质资源,以沙培法对优异的花生种质资源进行重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7份花生种质资源的花生芽长大于8 cm,15份花生种质资源的得芽率超过95%,17份花生种质资源的增重率高于300%.结合这3个指标,最终筛选出JND44、JNP310、ZY131以及花育16,4份表现优异的花生种质资源.后通过沙培法对以上4份花生种质资源进行重复试验,测定其芽长、得芽率以及增重率等指标,最终确定以上4份花生种质资源适宜花生芽苗菜的生产.本研究的开展为后续生产花生芽苗菜提供了材料基础.

    花生种质资源芽苗菜筛选性状分析

    44份黑花生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及综合鉴评

    任明刚李春红杨平何大智...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选优异黑花生资源,以44份黑花生资源材料为研究对象,连续2年种植观测表型,研究遗传多样性和性状相关性,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4份黑花生资源材料的6个质量性状在品种间差异较大;19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变异系数在2.64%~97.98%之间,均值为24.28%,遗传多样性指数0.8652~2.0704之间,均值为1.7622;生育期长与第一侧枝长(r= 0.82)、主茎高与第一侧枝长(r= 0.87)、一次分枝数与有效结果枝数(r= 0.84)、单株结果数与单株饱果数(r= 0.96)、饱果重率与饱仁重率(r= 0.88)、出仁率与荚果饱满度(r= 0.82)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千克果数与百果重(r=-0.74)、百仁重(r=-0.62)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欧氏距离为10.52时,可将44份黑花生资源分为6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将17个主要表型性状归为累计贡献率达89.45%的6个主成分因子,鉴选出综合得分(F值)≥0.40的资源材料6份.

    黑花生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综合鉴评

    油莎豆茎叶代谢物与块茎形态的关联研究

    麻剑南单成彬冯旭马越...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油莎豆表型差异与茎叶代谢物间的关联,比较分析了10份油莎豆样本的叶宽、块茎宽度、块茎厚度、块茎高度等表型参数,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茎叶代谢物.10份油莎豆样本分为2个表型,即宽叶圆粒型和窄叶长粒型,其叶宽与块茎宽度和块茎厚度呈正相关.用UHPLC-MS/MS对油莎豆茎叶中28个主要代谢物,包括黄烷-3醇、咖啡酸衍生物和黄酮类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个黄酮类化合物即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醛酸苷、荭草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醛酸苷和木犀草素在宽叶圆粒型油莎豆茎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窄叶长粒型油莎豆茎叶.利用KEGG和PlantCyc推导绘制了4种差异黄酮代谢物在油莎豆茎叶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预测宽叶圆粒型油莎豆相较于窄叶长粒型更具有耐旱性,可为油莎豆的品种鉴定、选育和茎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油莎豆表型二次代谢产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木本油料植物无患子SSR特征分析及SSR-PCR反应体系构建

    周宵蒋丽娟李昌珠陈韵竹...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患子(Sapindus saponaria L.)是集生物柴油、药用、生态等多种用途于一体的经济型木本油料.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挖掘了无患子叶片转录组中的SSR,对搜索到的SSR进行了特征分析,构建并优化了无患子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无患子叶片转录组共有Unigene条数目为52460条,其中含有SSR的Unigene有7014条,共检索到8654个SSR.经统计,SSR丰富度从二至六核苷酸依次减少,依次有4327、2669、634、208、161个.SSR长度范围在12~250 bp之间,长度小于等于15 bp的有3619个,均为二和三核苷酸;长度大于15 bp的有5035个,以二、三核苷酸居多.所有SSR共有435种不同重复单元.SSR不同类型重复基元频次分布在4~30次之间,主要分布在4~10频次,共有7090个SSR位点,占总频次的89.65%.SSR位点靶基因GO功能注释显示,无患子叶片转录组Unigene可分为3大类别51个小组;KEGG功能注释显示5大类别中,代谢通路占比最高为65.18%.通过对无患子SSR-PCR反应体系构建与优化,无患子SSR-PCR反应体系最佳组合为:循环次数37次、退火温度60℃、引物量2.0 µL、DNA模板浓度为40 ng/µL.

    木本油料植物EST-SSR功能注释PCR反应体系生物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