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汉中

双月刊

1007-9084

ylxb@public.wh.hb.cn

027-86813823

430062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用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加工利用等有关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综述评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特色花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张立帆陆建美张玉松舒兴香...
    536-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云南花生单产低,约为全国花生单产(3.92 t/hm2)的50%,严重阻碍了云南花生生产和产业发展.为提高云南的花生单产,增加效益,本文集成了"因地制宜机械化生产"、"种子包衣"、"增密播种"、"专用缓(控)释肥高效施肥"、"主要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立了云南特色花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该体系的应用成效显著,2022-2023年建成了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3377 hm2,示范区花生平均单产达到5.37 t/hm2,是目前云南平均单产的2.73倍,平均产值达到120 791元/hm2,同时减少约30%的化肥施用量,减少约55人/hm2的劳动力投入,达到了节本、提质和增效的目的,为云南花生单产提升贡献了重要的科技力量.本文还提出了未来云南特色花生生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花生生产提单产和增效益提供参考.

    云南特色花生绿色高效生产产量提升

    玉米根系分泌物改变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及病原菌的化感作用

    赵忆南李庆凯刘苹郭峰...
    54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探索玉米花生间作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机理,通过收集玉米根系分泌物,外源添加到酚酸类化感物质处理的花生种子及病原菌培养基中的方法,研究玉米根系分泌物对3种酚酸类化感物质及其混合物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浓度(0.75 mmol/L和1.5 mmol/L)的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物,对花生胚芽生长和根腐镰孢菌及炭疽菌2种病原菌起化感抑制作用.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花生种子发芽起促进作用,对花生根腐镰孢菌和炭疽菌主要起抑制作用.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后,减轻了3种酚酸类化感物质及其混合物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化感抑制作用,低浓度处理下化感指数降低了60.10%~88.11%;增强了其对根腐镰孢菌的化感抑制作用,高浓度处理下化感指数增加了28.00%~46.55%;改变了对羟基苯甲酸和3种酚酸类化感物质混合物对炭疽菌的化感效应方向,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玉米根系分泌物可以减轻花生连作障碍中自毒酚酸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作用、增强其对土壤中病原菌的化感抑制作用,为玉米花生间作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提供了依据,有利于粮油作物综合产能的协同提升.

    玉米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病原菌花生连作障碍

    小麦-玉米‖花生周年轮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的影响

    张思培伊淼王建国杨莎...
    554-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小麦-玉米‖花生周年轮作模式对植株碳积累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植株碳积累、土壤容重、土壤团聚体、0~10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设置5种种植方式,小麦-单作花生(W-P)、小麦-单作玉米(W-M)、小麦-玉米‖花生(行比3:4,W-M‖P1)、小麦-玉米‖花生(行比3:6,W-M‖P2)、小麦-玉米‖花生(行比6:8,W-M‖P3).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2018-2019年花生、玉米植株碳积累显著低于单作处理,但间作模式的碳当量比均大于1,其中以M‖P2处理最大.与玉米茬小麦(W-M)相比,间作茬(W-M‖P)、花生茬(W-P)小麦植株碳累积量增加了487.09~1148.08 kg/hm2.间作茬口降低冬小麦季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提高冬小麦季深层土壤小颗粒团聚体(0.25~2 mm)和冬小麦季表层土壤微团聚体(<0.25 mm)的比例.三种间作模式中,M‖P2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M‖P1和M‖P3,分别提高3.22%、8.29%.间作茬口增加冬小麦季0~60 cm土层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同时增加小麦茬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其中W-M‖P2的有机碳储量与W-M和W-P相比分别增加2.55%和4.05%.总之,小麦-玉米‖花生周年轮作模式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改善了深层土壤小团聚体和表层微团聚体结构,提高了作物植株碳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小麦-玉米‖花生土壤理化性质碳积累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肥料类型与施肥方式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王建国郭峰赵继浩杨莎...
    565-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探究施肥技术措施(分层施肥技术、减氮增钙技术等)对花生籽仁品质的调控作用,通过设置大田试验,研究施肥技术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试验一:选取2个试验区(济阳、饮马泉),设置0和600 kg·hm-2(Ca0、Ca600)2个钙肥水平和0、75、150、225、300 kg·hm-2 5个氮肥水平;试验二:设肥料机械分层条施(L)、人工撒施(B)两种施肥方式,选择含有100 d释放期的花生专用缓释复混肥(SF)、普通复合肥(CF),另设不施氮肥对照(N0)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N0相比,施氮花生籽仁中粗蛋白含量提高1.24~3.57个百分点、总氨基酸含量增加1.19~3.70个百分点、亚油酸含量提升0.93~2.41个百分点,同时部分脂肪酸组分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等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籽仁含油量降低1.70~5.34个百分点.与不施钙处理(Ca0)相比,施钙(Ca600)处理的籽仁中粗蛋白、总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0.10~1.55个百分点、0.02~1.23个百分点,但含油量提高0.16~2.62个百分点.氮肥与钙肥配施可减小粗蛋白含量增幅与含油量降幅."减施氮肥+增施钙肥"栽培技术有利于调控、改善花生籽仁品质.(2)相同施肥方式下,与复合肥(CF)相比,专用复混肥(SF)处理提高了籽仁粗蛋白含量和含油量.与人工撒施(B)相比,分层施用复合肥(CFL)或花生专用复混肥(SFL)花生籽仁粗蛋白、总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0.34~1.39个百分点、0.14~0.34个百分点,而籽仁含油量增加0.22~1.16个百分点.(3)产量与粗蛋白、总氨基酸、亚油酸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产量与含油量、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粗蛋白与总氨基酸及组分、亚油酸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油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生产中同时需要多产油和较多粗蛋白时,建议采用减氮增钙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也可施用花生专用复混肥,配套分层施肥高效栽培技术.

    花生籽仁品质肥料类型分层施肥施钙与施氮

    不同玉米‖花生模式对花生产量及氮和钙养分吸收的影响

    赵婷婷伊淼王建国张佳蕾...
    575-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的玉米‖花生模式对花生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及氮、钙养分吸收的影响,探究最佳的间作模式,设置5种种植方式,即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行比3:4(IMP1)、3:6(IMP2)、6:8(IMP3).2018-2019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间作的玉米产量和花生产量均低于单作,但三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IMP2最高.对于间作体系总产量而言,IMP1和IMP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IMP3,较IMP3分别提高4.69%~4.70%和5.04%~5.97%.间作花生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在花生结荚期后显著低于单作.在三种不同的间作模式中,IMP2的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显著高于IMP1和IMP3模式,成熟期IMP2的花生群体干物质较IMP1、IMP3分别提高40.07%~47.16%和25.24%~25.72%;群体氮积累量分别提高33.63%~43.28%和26.58%~29.34%;群体钙积累量分别提高33.48%~49.06%和34.25%~38.97%.IMP2和IMP3的中垄(MR)花生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均高于东垄(ER)和西垄(WR),但差异不显著.综合以上分析可得,玉米花生间作行比3:6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

    玉米花生间作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量钙素积累量产量

    不同比例分层施氮对花生氮素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常维王建国李子正彭振英...
    586-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氮肥的合理施用,研究两个土层不同比例施氮(即分层施氮)对花生氮素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发现分层施氮方式下花生结果层(土层0~10 cm)与根系集中层(土层10~20 cm)施氮量最佳比例.设9个盆栽处理:全生育期不施氮处理N0;全土层氮肥混施处理N1;单层条施处理N2、N3,施肥深度分别为8 cm、16 cm;氮肥分层条施处理N4、N5、N6、N7、N8,施在8 cm、16 cm土层深处的氮肥比例分别为1∶1、1∶2、1∶3、2∶1和3∶1.每个处理施用氮肥总量为120 kg/hm2.结果表明:各分层施氮处理较混施(N1),单株荚果重量均有所增加,以分层施氮比例为1∶2(N5)最佳;N5处理单株荚果总数、饱果数及单株荚果重较N1(混施)分别提高了16.02%、14.17%和14.35%.分层施氮有利于促进根瘤生长,相比氮肥混施处理(N1),N5的根瘤鲜重和根瘤数量分别提高17.65%和24.89%.各分层施氮处理均增加了花生苗期、结荚期和成熟期的根、茎、叶片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其中,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为:分层施氮处理>深施处理(N3)>混施处理(N1)>表层施肥处理(N2)>N0,不同分层施氮处理中,以N5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氮肥深施和分层施氮均提高了花生各个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与N1(混施)相比,N5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27.08%、荚果的氮素积累量提高了21.33%.综上所述,分层施氮中1∶2的施氮方式相比单层施氮、分层施氮中高比例氮肥浅施处理,更有利于促进花生结瘤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植株生长与氮素积累,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进而获得较高的荚果产量.

    花生分层施氮产量氮素积累

    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索炎炎张翔司贤宗李亮...
    595-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不施钼(0)、施钼(0.2 mg·kg-1)2个水平,研究了增施钼肥对花生关键生育时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钼相比,增施钼肥显著提高了结荚期和成熟期花生根和叶片中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了花生根系、地上部和荚果中氮素积累和荚果产量,其中,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两生育期氮素吸收效率分别平均提高47.79%和21.65%,氮素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10.58%和13.56%,花生分别显著增产38.20%和25.81%.可见,增施钼肥可显著提高花生根系和叶片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显著提高花生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增施钼肥是提高花生产量和氮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花生增施钼肥氮代谢酶活性氮素利用产量

    盐碱地冬油菜压青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李庆凯迟宝杰王鹤翔万俊...
    604-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良盐碱地,实现花生的高产高效,探讨冬油菜压青还田对盐碱地花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连续3年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定点设置冬闲地不播种冬油菜、冬油菜蕾薹期压青还田和开花期压青还田3种处理,研究了不同时期冬油菜压青还田对花生结荚期根部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水稳定性等结构特征和土壤pH、速效养分、有机质、盐分等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油菜压青还田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特征,显著降低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0~20 cm土层>2 mm、1~2 mm和0.5~1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0.25 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数量则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显著提高.冬油菜压青还田显著增加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平均比对照增加10.47%~l5.80%;显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平均比对照降低20.76%,但各处理土壤pH差异不显著.从整体看,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以0~20 cm土层受到的影响较大,40~60 cm土层最小.蕾薹期和开花期冬油菜压青还田花生分别增产22.48%和29.41%,但两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从相关性分析看,>2 mm土壤团聚体与有效养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盐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0.25 mm团聚体、容重与速效养分呈负相关.因此,冬油菜压青还田通过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特征、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和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分等途径形成相对有利花生生长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增加了花生产量.

    冬油菜绿肥花生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产量

    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

    李菁张广彩杨力剑梁兆君...
    613-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团聚体碳组分含量的影响,2017-2021年于山东烟台,以当地典型作物轮作模式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WM)和春花生一年一作(CP)为对照,设置3种花生轮作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一年两作(WP)、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PWM)和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WPWM),研究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团聚体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较于CP模式,PWM和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1~2 mm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4.75~21.25和12.47~16.17个百分点,且WPWM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2)除0.25~0.5 mm粒级外,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P模式;WP和WPWM模式下0~20 cm土层1~2 mm、<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均显著高于CP模式;(3)WPWM模式下,0~20 cm土层>5 mm、0.5~1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可溶性碳含量较对照(CP和WM)分别显著提高50.75%~81.18%、100.12%~120.12%、69.44%~90.07%;(4)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较对照(CP和WM)模式提升最大;20~40 cm土层,与对照(CP和WM)相比,PWM、WP、WPWM模式均显著提高1~2 mm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贡献率.(5)有机碳与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及可溶性碳与微生物量碳在2~5 mm、1~2 mm、0.5~1 mm团聚体中均显著相关.综合而言,WPWM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的模式可提高0~40 cm土层的平均重量直径、细大团聚体(1~2 mm)含量以及1~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和贡献率,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更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花生轮作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棉花-花生轮作下的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分析

    崔福洋侯献飞苗昊翠贾东海...
    625-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棉花和花生产量,开展棉花-花生轮作模式研究,分析轮作模式下土壤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以棉花连作、花生连作、棉花花生轮作、花生棉花轮作和休耕为研究对象,探明轮作后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系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结果发现:轮作提高了根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土壤样本中共获得5 009 952个有效序列,休耕模式下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含量最多.在轮作种植模式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其次轮作模式增加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丰富度.根据功能不同,将菌群共划分为8类,轮作出现较多微生物基因遗传相关的功能类群,整体以代谢相关的类群居多,与人类和植物病原菌的功能蛋白组富集明显.由此得出,棉花,花生轮作能够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增加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

    棉花-花生轮作细菌群落PICRUSt功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