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字印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

欧阳芸

双月刊

2095-9540

study@keyin.cn keyinstudy@gmail.com

010-88275760,88275607

100036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2号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A座1层

数字印刷/Journal Digital Printing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国内外印刷包装行业,以报道国内外印刷包装行业学研动态、高端学术研究及科研论文及重要科技成果为特色的学术类期刊,旨在推动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发展,鼓励印刷包装领域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创新,为行业的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搭建国内和国际交流平台,推进行业的科研活动及专业教育的发展。面向国内外印刷高端院校、科研院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轻化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晓丽邱丙中崔晓萌尹青...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加速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当前,轻化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课程体系不合理、双导师协同机制不完善以及培养质量评价不科学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实践能力的"3+3+4"校院企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能力培养和构建多元创新实践平台,以及深化校、院、企三方合作,旨在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轻化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分类发展,并进一步提升专硕教育的整体质量.

    轻化工程实践能力递进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驱动下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杨乐王正松何大阔赵玉良...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是高等教育回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有助于精准对接国家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两类研究生培养在定位、内容、过程及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培养过程中同质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融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以培育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保障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构建涵盖立德树人、需求导向、开放办学、分类深化及质量监控等维度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本文旨在为解决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趋同现象提供新思路,为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分类培养

    乡村振兴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食品包装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范小平杜冰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分类培养质量的关键区分领域.从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结合乡村振兴对食品包装实践能力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基于村校协同、产教协同的研究生食品包装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包括建立"2+3+3"村校协同育人模式、实施食品包装专业实践项目(案例)、优化乡村振兴"双导师"制、发挥高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纽带作用、推进研究生专项制改革等方法.经验证,该模式应用成效显著,可以作为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食品包装相关的其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参考或示范.

    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食品包装乡村振兴实践能力培养村校协同产教协同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生分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张婉刘江浩廉玉生黄蓓青...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工科背景和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并根据研究生分类进行差异化培养.为了解决目前印刷包装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中遇到的设备体积大,工艺流程复杂等问题,引入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本文依托虚拟仿真平台,阐述了研究生分类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成效与未来的努力措施.虚拟仿真平台搭建了闭环实践教学环节,解决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印刷包装类设备和工艺展示困难的问题,帮助研究生快速学习实操内容,提高专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硕进行相关科研工作开展,再通过虚实结合过程可有效提高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

    虚拟仿真平台研究生分类培养印刷包装实践教学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下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

    孙彬青黄利强纪向宏朱礼智...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天津市"1+3+4"产业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下包装产业迭代升级的需要,本文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四链贯通、深度融合,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具备工程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贯穿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引企入校"共建校企平台;"引企入课"校企共同授课;"引企入师"双师指导;"引企入研"联合开展校企项目,深度融合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增强实践和聘请各类企业技术专家的方式,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生产实践能力强的多元化双导师团队.在天津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背景下,将行业产业和高校深度融合,打造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很好地化解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和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的短板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动力.

    包装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

    分类培养背景下印刷包装类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吕勇宋词范志庚戴磊...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印刷包装行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急需科研素养高、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加强和提升印刷包装类研究生培养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分类培养和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构基于OBE的跨平台双创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教学体系,提出多方参与的阶段式双创教育模式,综合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双创教育模式能显著提升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为印刷包装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参考.

    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双创教育印刷包装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双创教育赋能印包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探析

    吕霞郭凌华陆赵情王琳颖...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对于当下印包企业面向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对于行业高端应用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结合陕西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提出印包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解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同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类同"和双创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为印包行业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新质生产力创新创业教育印刷包装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

    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工程技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李金土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已经从以往的"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型.而对于工程技术类研究生而言,基于分类培养模式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然而,分类培养模式下,工程技术类研究生教育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教育内容与实践脱节、导师指导缺位、培养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佳.因此,在厘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导师结构、建立健全淘汰机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工科技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分类培养工程技术研究生创新能力

    分类培养背景下数字媒体专业研究生创新协同能力培养研究

    徐祥伍欧阳国辉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战略部署和市场需求的双向驱动下,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基于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本文对数字媒体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现有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理念与时代需求不适应、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匹配、招考学生教育背景相对单一、产学研用协同缺乏长效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分类培养背景下构建数字媒体专业创新培养目标以及对接数字媒体行业用人需求、培育国际视野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和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体系创新的策略,并以长沙理工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研究生创新协同能力培养实践为例进行落地分析,以期为提升分类培养背景下高水平复合型研究生的创新协同能力提供借鉴.

    分类培养数字媒体专业研究生创新协同能力

    校企联动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

    张春明钱之骋李圣训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企联动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该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校与科研机构或工业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其就业渠道.然而,实践过程中发现,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此,相关专业需要基于多维度视角,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基于实际情况对制度体系与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同时推动课内外知识体系与校内外实践环境的深度融合,为实践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保障.

    校企联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