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张卫明

双月刊

1006-9690

yszw2009@163.com,yszy@co-plant.com

025-85472153,025-85281405

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蒋王庙街4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Journal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有关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加工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引种栽培,经济介绍等方面的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农、林、食品、轻化工、医药等领域科研教学及生产决策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代谢组学的两种罗布麻叶片类黄酮和酚酸成分分析

    张庆李国旗车金凤赵长海...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类黄酮和酚酸物质是罗布麻中主要的活性物质,鉴定不同罗布麻品种中类黄酮和酚酸代谢物成分并比较代谢物含量差异,为有效利用罗布麻属药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罗布麻和大麻状罗布麻叶片为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次级代谢物成分并进行分析.结果:2种罗布麻中共检测出275种类黄酮和194种酚酸物质;PCA分析表明2种罗布麻的代谢物种类相似,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结合OPLS-DA筛选出124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有80种类黄酮和44种酚酸;富集分析发现,共有10条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主要体现在苯丙烷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等途径.结论:2种罗布麻药用成分种类相似,可为大麻状罗布麻作为药用植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罗布麻大麻状罗布麻代谢组学类黄酮酚酸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薰衣草治疗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

    毛小文顾志荣杨浩苏晓艳...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薰衣草治疗睡眠障碍(SD)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薰衣草的相关文献,结合TCMSP数据库筛选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 2个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的靶点,再利用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 4个数据库检索疾病基因,并经Venn工具得到两者交集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利用STRING 11.5数据库筛选置信度≥0.9的靶点,构建PPI网络.利用Enrichr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Tools 1.5.7软件对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利用PyMOL 3.8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获得13个活性成分和192个潜在作用靶点,活性成分为亚油酸乙酯、木犀草素、乙酸芳樟酯、熊果酸及芳樟醇,hub基因为STAT3、MMP9、PTPN11、MAPK1及IL2;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神经活性受体-配体相互结合、ERBB2转导、叶酸代谢等通路.活性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力较强.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薰衣草治疗SD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为薰衣草治疗SD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薰衣草睡眠障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基于指纹图谱、多指标定量和网络药理学的蓍草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王超付瑞嘉徐顶巧陈艳琰...
    21-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预测蓍草的潜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蓍草的指纹图谱,对21批蓍草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和归属,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预测蓍草的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结果:建立了21批蓍草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10,确认了13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6个色谱峰并测定其含量,6个峰分别为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发挥抗炎、抗菌作用的绿原酸、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3个活性成分,38个核心靶点和20条关键通路.初步预测绿原酸、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可作为蓍草潜在的Q-Marker.结论:预测分析得到的蓍草Q-Marker,为蓍草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为后续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蓍草网络药理学指纹图谱质量标志物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二氢血根碱抗氧化的作用机制

    张琦陈敬财王渝贾清馨...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检测多刺绿绒蒿中二氢血根碱的含量并探索其抗氧化活性,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二氢血根碱通过抗氧化作用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放射性肺损伤(RILI)、帕金森病(PD)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刺绿绒蒿中二氢血根碱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判定其抗氧化活性;综合利用SuperPred、Genecards和OMIM等在线数据库搜集二氢血根碱的靶点和治疗AD、TAO、RILI、PD、BPD的靶点,构建二氢血根碱治疗疾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和蛋白互作网络;基于Metascape数据库及CytoNCA插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9 Client软件对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合活性.结果:研究显示多刺绿绒蒿中二氢血根碱的含量为0.50 mg/g;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结果显示二氢血根碱具有抗氧化活性;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二氢血根碱治疗以上五种疾病的29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结果显示参与癌症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等116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二氢血根碱与PTPN11、CSK、NOS2等蛋白结合稳定.结论:多刺绿绒蒿中二氢血根碱含量相对较高,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得出其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氧化的作用.

    二氢血根碱抗氧化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多刺绿绒蒿网络药理学

    天南星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以天南星等20个物种为例

    许祎珂寇佩雯刘长乐李爽...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天南星科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研究天南星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为天南星科的系统发育及进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GenBank数据库中获得的20条该科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基础数据,利用REPuter、MISA、mVISTA和MAFFT等软件分析其重复序列、基因组差异、IR边界和系统发育等特征.结果:天南星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介于158 521~175 906 bp之间,共编码129~139个基因.在20个该科物种中,均检测出50条重复序列,正向重复和反向重复为主要类型,并鉴定出253~482个SSR位点,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重复居多.序列全局比对表明其非编码区的差异较大,并发现accD、ycf2和ycf1三个高度可变区.共线性分析可知,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较高,只有一个物种发现重排或倒位现象.IR边界分析表明天南星科植物有一定保守性.所筛选的SSR位点和高度可变区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物种鉴定和DNA条形码等.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天南星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天南星科物种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天南星科叶绿体基因组SSR位点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

    川西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披碱草与垂穗披碱草核型分析

    杨财容陈文婧王小琴祁伟亮...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研究不同海拔居群染色体核型变异及进化程度,为披碱草的分类及进化研究提供细胞学资料.方法:以川西北高原6个海拔梯度的披碱草居群和5个海拔梯度的垂穗披碱草居群为材料,采用滴片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披碱草居群D3057(海拔3 057 m)、D2682(海拔2 682 m)的核型公式为2n = 6x = 42 = 42m,为1B型;D2384(海拔2 384 m)核型公式为2n = 6x = 42 = 42m(4sat),为1A型;D2143(海拔2 143 m)、D1747(海拔1 747 m)的核型公式为2n = 6x = 42 = 40m + 2sm,为1B型;D1589(海拔1 589 m)的核型公式为2n = 6x = 42 = 36m + 6sm,为2B型.垂穗披碱草Y2126(海拔4 050 m)、Y2117(海拔3 800 m)、Y2291a(4 150 m)居群的核型公式为2n = 6x = 42m,ZY3034(海拔3 200 m)的居群核型公式为2n = 6x = 40m + 2M,Y2122(海拔4 800 m)核型公式为2n = 6x = 40m + 2sm,5个居群的核型类型均为1B型.基于核型对称性与进化指数,披碱草居群D1589(海拔1 598 m)进化程度最高,垂穗披碱草居群Y2117(海拔3 800 m)的进化程度最高.结论:川西北高原不同海拔披碱草居群核型存在丰富的变异,提升了其环境适应能力.

    披碱草垂穗披碱草居群海拔核型变异

    不同AM真菌处理滇重楼中9种核苷和碱基含量分析

    张兰胜郭冬琴黄小兰周浓...
    58-6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对滇重楼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筛选滇重楼的优良AM真菌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灭菌土壤为生长基质,于室温盆栽条件下对滇重楼新鲜根茎与28种AM真菌共同培养后采样,选取浸泡于FAA固定液中滇重楼根系30条,采用Philips J M等的方法染色、制片、镜检,根据Trouvelot等的方法统计菌根侵染率,以及用HPLC测定和比较分析各处理组滇重楼根茎中核苷(胞苷、尿苷、鸟苷、胸苷、腺苷、2'-脱氧腺苷)和碱基(尿嘧啶、鸟嘌呤、腺嘌呤)的含量.结果:多数处理组滇重楼AM真菌侵染率均有所提高,其中Ga、Asc和Asp处理组的浸染率最显著(P<0.05);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茎中核苷和碱基含量的影响有所差异;滇重楼根茎中核苷和碱基的积累可能同时存在协同和竞争2种效应.结论:施加外源AM真菌对滇重楼根内AM真菌的侵染率具有调控(增减)作用,在人工栽培过程中接种Sde、Gd、Sca、Spe、Svi、Pb等6种优势AM真菌,能有效促进滇重楼的品质.

    滇重楼AM真菌侵染率核苷碱基

    不同叶色猴樟花青素含量与光合特性比较

    张楠韩浩章张丽华李素华...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叶色猴樟花青素含量与光合特性差异,初步分析猴樟春季叶色形成的机理.方法:以3种不同叶色的猴樟种苗为材料,测定其功能叶片花青素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参数及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紫叶猴樟和红叶猴樟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 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与绿叶猴樟无明显差异,花青素含量分别是绿叶猴樟的134.24倍和49.80倍;红叶猴樟和紫叶猴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高于绿叶猴樟,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低于绿叶猴樟;红叶猴樟和紫叶猴樟的初始荧光(Fo)、暗适应下最大荧光(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适应下PSⅡ的最大量子产额(Fo'/Fm')均高于绿叶猴樟,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光适应下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低于绿叶猴樟,暗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差异不显著;紫叶猴樟的CbDFR、CbANS和CbUFG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绿叶猴樟,红叶猴樟的CbDFR、CbANS和CbUFGT基因表达量高于绿叶猴樟,其中仅有CbUFGT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结论:花青素是猴樟叶片呈紫、红色的主要色素,花青素对猴樟叶片光合系统具有保护功能;CbDFR、CbANS和CbUFGT可能是猴樟叶片呈色的关键基因.

    猴樟花青素合成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

    须根自然腐解对滇重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袁林李卓蔚王丹郭冬琴...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滇重楼须根在自然腐解条件下对其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四年生和五年生滇重楼幼苗为试验材料,在供试土壤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滇重楼须根,研究它们腐解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滇重楼须根自然腐解会抑制根系活力、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强度以及总提取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降低根际土壤pH值、速效氮(AN)、速效磷(AP)和有机质(OM)含量以及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减少细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和蔗糖酶活性,随着须根施用量的增加,上述指标的减少或增加幅度逐渐增加.相关分析发现,脲酶活性与土壤pH、AN、AP和OM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其活性可作为表征滇重楼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重要指标.结论:人工种植滇重楼过程中遗留须根自然腐解显著改变滇重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可能是造成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际生产中避免须根遗留是保障滇重楼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有效措施.

    滇重楼须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

    间作黄芪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李媛媛谢丰璞王楠高静...
    79-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中药材种植模式的响应方式.方法:以间作黄芪及单作下当归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在不同季节及种植模式下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差异.结果:间作下Chao1指数、ACE指数高于单作,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为间作下的优势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在间作下高于单作.11月间作下γ变形菌纲、7月间作下全噬菌纲的丰度显著高于单作.KEGG功能预测表明,在不同时间及间作下根际土壤细菌与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代谢功能下属的23类二级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基因K00371(narH/narY/nxrB)、(K00374 narI/narV)等OTU数在间作下显著高于单作;不同门、纲在间作下的共生网络比单作下连接紧密且更复杂.结论:当归间作黄芪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增加其丰富度及功能的丰富性,影响土壤氮循环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

    土壤微生物根际高通量测序多样性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