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科学通报
皮肤科学通报

肖生祥

双月刊

1001-8077

wenzhaixg@126.com

029-87678312

710004

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皮肤科学通报/Journal China Medical Abstracts of Der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1984年创刊,为国家科委批准的卫生部医学情报管理委员会所辖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之一,属国家级医学情报检索期刊。为适应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应广大读者、作者要求,本刊自2008年起全面改版,开始刊登论著、临床经验、性传播疾病、病例报告、综述、皮肤美容等一次文献。现已成为皮肤科及其它临床学科医药卫生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全面了解国内皮肤科学动态和进展的必备参考资料和晋升职称的重要平台。基本信息主编:张孝友 主任:彭振辉 马慧群邮发代号:52-72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8077国内统一刊号:CN 61-1101/R双月刊,全年出版6期,每期定价7.50元,全年定价45元。订阅方式:可直接通过当地邮局、也可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004 E-mail:wenzhaixg@126.com电话:029-87678312 传真:029-8721731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虚风燥证"皮肤疾病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严格王怡杜欣冉缪晓...
    229-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虚风燥证是中医皮肤病学中的一种常见证候类型,涵盖了多种以皮肤干燥、瘙痒、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皮肤疾病,本文通过对血虚风燥证的中医理论渊源进行梳理,阐述其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并且结合现代生物学研究,从遗传、皮肤屏障、代谢、免疫等方面探讨了血虚风燥证的生物学基础.此外,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医药和西医治疗血虚风燥证的现状,指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皮肤疾病血虚风燥生物学基础中医治法治则

    皮肤镜——搭建宏观中医辨证与微观皮肤病理的桥梁

    郭冬婕王佩瑶朱瑞政李福伦...
    236-240,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镜又称皮表透光显微镜,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表皮至真皮浅层微观结构的无创检查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鉴别诊断、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但是,皮肤病理明确诊断的地位仍旧不可撼动.在中医皮肤病领域,皮肤镜的使用为宏观中医辨证与微观皮肤病理之间搭建了桥梁.

    皮肤镜宏观中医辨证皮肤病理

    中药活性物质干预特应性皮炎异常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

    周倩郭婉军邓禹
    24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系统性皮肤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皮肤干燥、瘙痒和慢性湿疹样皮损.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和免疫紊乱导致的Th2型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有关,因而通过阻断Th2型炎症信号通路达到抑制Th2炎性细胞因子转录是目前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的主流.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具有数百年的历史以及良好的疗效.最近几十年间中药中抗炎活性物质的功能和机制也不断被发现和揭示.研究显示,多种中药活性物质通过抑制Th2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来实现其抗炎效应.在此,本文综述了近来报道的对特应性皮炎具有治疗作用且转录调控Th2炎性细胞因子的中药活性物质的相关进展.

    中药特应性皮炎细胞因子转录调控

    丹药在慢性疮面组织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机制

    徐强詹天诚张朝晖
    249-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丹药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制剂,是中医外科治疗慢性疮面的重要外治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疮面的治疗.组织修复与重建是慢性疮面治疗的必要过程,但目前对丹药在慢性疮面组织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丹药的传统应用及分类、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浅显论述,分析丹药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丹药应用趋势和潜在研究方向,为慢性疮面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丹药慢性疮面组织修复机制研究

    中药组分-微针技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张心悦陶娟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药组分结合微针技术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和独特的药理作用,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微针技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在局部皮肤的渗透性和吸收率,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微针技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成果并提出了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中药微针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提供参考.

    中药微针皮肤疾病经皮给药

    异病同治与青吹口膏在急性放射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

    袁敏佳董梦婷李晓菲帕提古丽·加帕尔...
    263-26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射性皮炎是放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水肿、脱屑、溃疡,并伴有灼痛、瘙痒等症状.对乳腺癌患者而言,其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延缓治疗进程并影响生存预后.急性放射性皮炎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而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简便经济之优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从中医学角度而言,急性放射性皮炎与口疮的症状与病因病机相似,青吹口为治疗口疮之验方,本文旨在基于"异病同治"理论对青吹口膏治疗乳腺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经验总结,以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放射性皮炎异病同治外治法中医药疗法

    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开拓皮肤病治疗新态势

    陆涵之李福伦段连元
    26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已然已经成为当下各行各业产业及技术升级的新的发动机.中医是我国的瑰宝,皮肤又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中医皮肤科近年来各大流派医疗技术蓬勃发展,如何将中医皮肤疾病的研究与AI技术相结合,高效的提升临床及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率,已经成为中医皮肤科医疗专家与Al专业人员非常值得跨界研究的方向.

    中医皮肤疾病人工智能大模型

    白驳丸及其拆方对白癜风小鼠CD8+T细胞及黑素细胞的影响

    曲保全李若楠马慧可朱昊玥...
    273-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驳丸及其拆方对白癜风小鼠CD8+T细胞及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 正常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同品系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白驳丸及其拆方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构建内源性自身反应性CD8+T细胞靶向皮肤黑素细胞的白癜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予以托法替尼、白驳丸及其拆方水溶液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等量纯水灌胃,各组小鼠均灌胃10周.采用小型摄影棚及数码相机拍摄小鼠尾部皮肤,Image J图像处理后观察皮损脱色情况;采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观察皮损CD8+T细胞及黑素细胞数量及分布;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皮损CD8+T细胞及黑素细胞比例及功能.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尾部皮损脱色面积增大,CD8+T细胞浸润及黑素细胞缺失增多,CD3+CD8+T、CD8+CD69+T、CD8+CXCR3+T细胞比例增加,CD45-CD117+黑素细胞比例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白驳丸及其拆方可不同程度改善白癜风小鼠尾部皮损脱色情况,减少CD8+T细胞浸润及黑素细胞缺失,降低CD3+CD8+T、CD8+CD69+T、CD8+CXCR3+T细胞比例,增加CD45-CD117+黑素细胞比例;其中以白驳丸全方组效果最为显著,全方减养血活血通络药组效果最不明显.结论 白驳丸及其拆方可不同程度地抑制CD8+T细胞数量及功能,保护黑素细胞,改善白癜风小鼠尾部皮损脱色情况,其中养血活血通络药可能发挥核心作用.

    白驳丸拆方白癜风CD8+T细胞黑素细胞

    复方消银颗粒通过抑制JAK/STAT3通路缓解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实验观察

    蔡振国李文王东明贺旭峰...
    28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复方消银颗粒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的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咪喹莫特乳膏涂抹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以下5组:对照组(control)、咪喹莫特(IMQ)组、中药复方消银颗粒低剂量组、中药复方消银颗粒高剂量组、阿维A组.观察不同组小鼠皮损严重程度,分析各组小鼠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处死小鼠后收集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组织形态.CCK-8检测含药血清处理后HaCaT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HaCaT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HaCaT细胞内JAK/STAT3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了明显的银屑病病变,红斑、鳞屑明显增加,表皮厚度增加,而中药复方消银颗粒与阿维A作用组小鼠PASI评分明显降低,症状明显减轻.不同浓度含药血清(2.5%、5%和10%)作用HaCaT细胞后,可抑制其增殖并促进凋亡.此外5%、10%含药血清作用细胞后,能显著抑制JAK、p-JAK、STAT3、p-STAT3蛋白水平.结论 中药复方消银颗粒通过抑制JAK/STAT3通路激活在缓解银屑病中发挥重要效应.

    银屑病中药复方消银颗粒JAK/STAT3细胞凋亡

    温经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网络药理学机制探究

    奚若凡刘欣程淋燕严格...
    288-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温经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并初步预测及验证温经汤治疗黄褐斑的靶点和信号通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观察温经汤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患者的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改善情况.随后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温经汤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并通过分析基因表达总库(GEO)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微阵列数据(GSE72140),检索了黄褐斑相关靶点,进一步分析温经汤治疗黄褐斑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 共纳入患者15例,通过治疗前后MASI判断色斑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其中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7%.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我们共筛选出21个温经汤治疗黄褐斑的潜在基因,并筛选出171个潜在的效应单体,如β-谷甾醇、豆甾醇、槲皮素、赖氨酸和谷甾醇等.GO分析结果显示,温经汤治疗黄褐斑可能通过改变钙离子稳态,改善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等作用实现.KEGG分析显示,酪氨酸代谢等通路是温经汤干预黄褐斑的主要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谷甾醇、豆甾醇、槲皮素、赖氨酸和谷甾醇与5种潜在靶基因(PGR、DRD1、NFE2L2、KCNMA1和AKR1B10)存在良好的结合作用.结论 临床观察到温经汤治疗"虚、寒、瘀"型黄褐斑疗效明显,并初步阐述了温经汤治疗黄褐斑潜在的活性成分和靶点.

    温经汤黄褐斑临床观察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