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生"哲学的中医药创新性发展思考

    陈星宇张钰沁李海玉
    6297-6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生"哲学蕴含的创生、化生、尊生、贵生思想,是中医学独特生命观与诊疗方式的发源.基于国医大师陆广莘提出的循生生之道、用生生之具、助生生之气、谋生生之效的健康医学模式,文章提出了中医药作为生生医学的创新发展原则:认知上做到自立、自信、自强;实践上做到3个转型;发展环境上做到创造"生生"的文化氛围,以期为中医药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生生哲学中医药创新发展

    象的习得:中医象传承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探讨

    魏光成郭瑨杨越张馨文...
    6301-6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象传承是具有准确性与规范性的.很多情况下,"象"是"意"最准确的表达方式.为了实现"言"对"象"的准确解释,古代医家采取了直接描写、引导观察、指导体验、相互比较、配合图形、层层互释等方式.但由于对"言"环节的依赖,象传承仍然面临语言表达风险与文化背景风险等不稳定性因素,需要通过师徒授受、文字著录、开展考试等方式进行规范,对"象"的准确传承加以保障.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象传承虽然面临文化背景风险突出、师承保障缺失等问题,但科技发展使得传承过程中对"言"的依赖减少,有力地保障了中医象传承的准确与规范.

    中医传承准确性规范性

    "颈夹脊"从形态到功能视角转换的思考

    张馨月张树剑
    6305-6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颈夹脊"在临床应用中的概念使用和取穴操作呈现一定的混乱现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颈夹脊"与"华佗夹脊穴"的关系,二是"颈夹脊"的穴数、旁开尺寸等取穴标准问题,二者都与针灸学对"颈夹脊"的体表形态认识视角有关.对形态视角产生问题的纠偏应回归于对功能主治的总结.文章通过经典中"颈夹脊"相关部位表述如"侠颈"、颈项穴"天柱",及关联经脉足太阳经、督脉的主治分析,强调脑对认识"颈夹脊"的重要性,结合"颈夹脊"与"华佗夹脊"的联系,试图反思今天形态视角影响下,将"颈夹脊"排除在外的针灸标准"夹脊穴"定义,理解后出的"夹脊"延伸概念"颈夹脊"从概念使用到功能主治的局限性和制约性,从而推动对"颈夹脊"认识从形态到功能视角的转换.

    颈夹脊华佗夹脊夹脊穴体表形态功能主治督脉视角转换

    "虚气留滞"病机理论的考证与发挥

    金雨静黄世敬王永炎
    6310-6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当今更为复杂的人群体质、疾病类型,中医涌现出丰富的创新型病机理论.随着病机理论不断被提出,目前中医界面临着病机理论趋同化的问题,亟待对原有的理论体系做出调整."虚气留滞"理论由王永炎院士提出,最初将其定义为,由于元气亏虚,气血相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经络阻滞等的病理过程."虚气留滞"理论在历代古籍中有系统的理论发挥和临床应用,为充分阐释"虚气"的病理内涵及其致病特点,在系统古籍考证的基础上,提出"虚气"是一种病态的元气,且区别于现有的"内生五邪"理论,在致病特点、脉证及治疗方药上与气虚证、元气亏虚证存在显著差异."虚气"的致病特点包括容易留滞、容易上冲、游走周身以及易与外邪相合等."虚气"的治疗以引虚气归元为主,慎用辛味药,防止损耗元气."虚气留滞"病机理论所呈现的疾病动态演变过程,将可能对理解六经传变、卫气营血病程演进等,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为中医药的多阶段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虚气留滞虚气病机理论三焦考证致病特点治疗

    试论"枢"与"神"

    孙维新李丹艳张声生
    6318-6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解清《黄帝内经》中"神"的真实内涵."神"生于"枢",二者在概念上存在高度相关性."枢"为空间之中、时间之机、有形之关,寄无形之火."神"生于中之和、机之变、关之巧."神"守于中,变无方,生化不息.养神以和、化、动.治神在气交之中、时间之机、有形之窍、整体之开阖.故"枢"为"神"之体,"神"形"枢"而上,对"枢"的解读将有助于窥探"神"的内涵.

    《黄帝内经》内涵

    肿瘤瘀毒阴阳辨惑

    柳皖东刘月颖屈元果张光霁...
    6323-6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肿瘤病机的研究中,瘀毒被认为是其重要因素.文章深入探讨了瘀毒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特点,发现瘀毒"体阴而势阳",有潜藏性、顽固性、长期性、乖戾性、易转移等特性.从病因、病位、病机及临床特点上看,瘀毒既表现出阴的属性,也有阳的性质.这种阴阳属性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因此,文章从多角度对瘀毒的阴阳属性进行研究探析,将阴阳观贯穿肿瘤辨证治疗的全过程,以期在临床上有的放矢,不失偏颇.

    瘀毒阴阳属性肿瘤病因病机治疗

    论儒家文化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影响

    孙悦丁成华
    6326-6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其哲学思维方式和核心理念为中医学吸收利用,对中医学的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黄帝内经》以来,中医"治未病"思想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演进;而儒家的"居安思危""见微知著""仁爱"和"中庸"等思想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体现了医学的前瞻性和预防性,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探求儒家文化之于中医学的作用及影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阐释"治未病"思想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治未病中医影响

    苦能燥湿之古义今说

    李沛奕赵敏
    6330-6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千载传承,经典代有充栋.虽古今生产力水平有悬殊差异,但先圣将人和自然相统一的智慧和能力,依然是今人效仿的榜样.义理虽一,古今表述有别.故以"辨"沟通古今."苦能燥湿"理论源于先圣临床实践的总结,后世运用奉为玉律,且功效卓著.基于《黄帝内经》,借助今世科研成果,以最直白之辞,敢解"苦能燥湿"之旨,冀索玉还.苦者味之一,湿者气之一,气味相作,影响人体津液之稳态."湿"为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亦是疾病的基调."苦能燥湿"就是"苦"味物质可广泛参与机体神经-体液调节,如通过触动苦味受体这个警示开关,引发级联反应而致机体之"湿"产生相应变化,同时亦可影响意识活动,协同调控生命稳态.

    苦能燥湿湿苦味燥湿苦味受体相分离《黄帝内经》

    痰瘀理论源流考

    李巧凤吴承玉
    6338-6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痰、瘀之意始见《黄帝内经》,痰、瘀之名定于张仲景.笔者通过查阅中医药古籍中关于"痰""瘀"的相关内容,经过甄别筛选和系统梳理,将各医家对痰瘀理论的观点概括为4个核心:痰瘀同源、痰瘀互致、痰瘀同病、痰瘀同治.通过回顾痰瘀理论的发展历程,强调痰瘀性、质、状的通性,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在临证时对于痰瘀合而致病的顽疾要重视治痰兼顾化瘀,治瘀不忘祛痰.

    源流考证文献研究痰瘀同病痰瘀互致痰瘀同治

    命门脉诊理论的源流、嬗变与争鸣

    刘蕴葭赵艳林明欣
    6342-6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梳理命门脉诊理论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发现尺脉候命门理论最早来源于西汉末期形成的纬书《河图》,"右尺候命门"理论基于魏晋时期流布的五行河图术数学说而建构,在两宋时期发展出的右尺候命门、心包、三焦相火的脉诊理论在元代开始被质疑.然而,到明代命门脉证辨治体系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右尺候命门相火"之说仍未被推翻,直至清代在实证主义考据之风的影响下,该理论才被动摇.近现代,关于命门脉诊的争议达到高潮.命门脉诊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可按图索骥,而应圆活变通,四诊合参,方能辨证无误.

    命门脉诊相火源流发展文献研究